前不久,一例特殊的工傷案件引發(fā)關注。一名大韓航空乘務員因胃癌去世后,韓國有關部門首次將這一事件認定為宇宙輻射工傷。韓國勞動福祉公團透露,該名乘務員從1995年到2021年平均每年飛行1022小時。這一事件引發(fā)公眾對航空出行輻射問題的關注。
中國地質博物館高級工程師卞躍躍介紹,電離輻射還可以被細分為人工輻射和自然輻射,后者也被稱為本底輻射。本底輻射則是自然界早已存在的輻射,主要來源于宇宙射線和地殼中的放射性核素,在地球上的存在時間比人類更久。
航空輻射便是宇宙射線在穿透地球大氣層時產生的。這些宇宙射線通常有極高的能量,以接近光速在宇宙空間穿行。赤道地區(qū)受到的宇宙輻射最少,兩極地區(qū)最多。
由于地球磁場以及大氣層的阻隔,絕大多數宇宙射線在到達地表時已經所剩無幾,對于人體的影響微乎其微。不過,人們所在位置海拔越高,受到的宇宙輻射就會越多。有研究表明,飛機飛行高度每增加2000米,人體受到宇宙射線照射劑量就增加1倍。
衡量人體受到輻射的劑量單位通常為毫希沃特(mSv)。我國平均本底輻射約為3.1mSv。
而飛機在距離地表1萬米的高空中飛行時,宇宙射線帶來的輻射劑量大約為每小時0.006mSv。假如乘坐從北京至上海的航班,在約2個小時的飛行時間內,乘客受到的輻射劑量僅約為0.012mSV,完全在安全范圍內。
(摘自《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