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承工廠是解放戰(zhàn)爭中最具代表性和標志性的軍工廠之一,是全國唯一一個以共和國元帥名字命名的兵工廠,是人民兵工的優(yōu)秀典范和杰出代表?!耙磺袨榱饲熬€”的劉伯承工廠精神,是人民兵工精神的傳承和弘揚,是人民兵工的寶貴精神財富。
“人人有功立,人人要立功”
的競賽氛圍
1945年11月,已經更名為兵工二廠的黃崖洞兵工廠(中國兵器淮海集團前身)從山西平順西安村搬遷到長治市區(qū)的南石槽村。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副總司令彭德懷任命賴榮光擔任該廠廠長。當時全廠共有87臺專用設備,工人1700多人,占軍區(qū)所屬兵工廠工人總數的17%,是華北最大的兵工廠,主要產品是82迫擊彈。
1947年,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拉開了解放戰(zhàn)爭的序幕。為滿足部隊對彈藥日益增長的需求,晉冀魯豫軍區(qū)軍工處決定緊緊圍繞毛主席提出的工業(yè)生產要“數量多、質量好、成本低、原料足、銷路廣”的生產方針,以“增加彈藥產量、提高產品質量、開展技術改造、降低材料消耗”為目標,在華北兵工系統(tǒng)(太行兵工系統(tǒng)19個兵工廠)中開展爭創(chuàng)“劉伯承工廠”立功競賽活動。
隨即,一場轟轟烈烈的立功競賽運動迅速在兵工二廠興起。工廠提出“人人要立功,立功最光榮”的口號,并規(guī)定了28個方面的立功標準。
可歌可泣的動人事跡
在兵工二廠開展立功競賽活動的14個月時間里,涌現出了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動人事跡,以及大批生產模范和先進工作者。
生產尾翅片的板材,是由鐵路鋼軌敲鍛而成的。為了生產出更多的尾翅片,工人們4人一組,掄著8公斤的大錘像流星趕月似的從早敲到晚,硬是把燒紅的鋼軌敲打成3毫米厚的片材。
兵工二廠副廠長韓忠武每天都要轉遍工房、看遍工序,哪里有問題,他就出現在哪里。當時,由他革新的套扣專用設備,將工效提高了40倍。有一次,一輛裝滿炮彈的導軌車因剎片失靈滑坡沖向火爐,韓忠武奮不顧身,于電光石火間攔下導軌車,并帶領工人們搶運出壓在火爐上的100箱炮彈,避免了一場事故和災難的發(fā)生。
當時,兵工廠機械化程度雖有提高,但生產效率仍遠遠跟不上形勢發(fā)展的需要。正在軍工部實驗所學習的甄榮典了解到了這個情況后,主動要求到兵工二廠的生產一線去。甄榮典來到兵工二廠后,第二天就造了45發(fā)炮彈。為加快生產效率,甄榮典曾經一個多星期每天工作14到19個小時。在甄榮典的帶動下,全廠生產效率突飛猛進,產量節(jié)節(jié)上升,有力地支援了前方。
據統(tǒng)計,在創(chuàng)建“劉伯承工廠”立功競賽運動中,兵工二廠90%的工人立功受獎。
榮獲“劉伯承工廠”稱號
1948年,解放戰(zhàn)爭進入決戰(zhàn)階段,戰(zhàn)役規(guī)模越打越大,戰(zhàn)斗空前激烈,消耗很大。這一年,兵工二廠實現技術改造與技術革新共117項,82迫擊炮彈月產量由1947年2月的13000發(fā)提高到1948年4月的34000發(fā)。在設備不變、原材料供應困難的條件下,產量增長2.6倍,平均降低成本35%。
1948年4月,兵工二廠以“產量成倍增長、質量信得過、成本大幅度下降、管理企業(yè)化、技術改造成績顯著、政治工作有力”等特點,榮獲“劉伯承工廠”稱號,并形成了“一切為了前線”的劉伯承工廠精神。劉伯承司令員親筆題寫了“提高兵工質量,增大殲滅戰(zhàn)的實效”錦旗授予兵工二廠。
1948年5月1日,晉冀魯豫軍區(qū)副司令員滕代遠來廠視察時,親筆題寫了“劉伯承工廠”廠名。
(摘自《企業(yè)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