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瓊, 王申偉
(河南科技大學附屬許昌市中心醫(yī)院腎內科, 河南 許昌 461000)
目前, 臨床對于特發(fā)性膜性腎病常采用免疫抑制劑聯(lián)合糖皮質激素治療, 前者能有效促進抗體的分解與代謝, 后者能降低血管通透性, 但仍有部分患者治療效果不甚理想[1]。 相關研究[2]表明, 特發(fā)性膜性腎病患者常伴有脂代謝異常。 血脂是人體重要組成部分, 會影響腎臟的血液供應, 加重腎臟損傷,進而可能影響膜性腎病的治療效果。 鑒于此, 本研究旨在探討特發(fā)性膜性腎病患者脂代謝對免疫抑制劑聯(lián)合糖皮質激素治療效果的影響, 現(xiàn)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選取2019 年1 月至2021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86 例特發(fā)性膜性腎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納入標準: 符合 《內科學 (第9 版)》 中相關診斷標準[3]者; 活檢結果符合特發(fā)性膜性腎病診斷者; 首次就診, 未接受免疫抑制劑或糖皮質激素治療者。 排除標準: 合并其他重大免疫性疾病者; 合并惡性腫瘤者; 妊娠期或備孕期女性; 對本研究藥物過敏者; 存在精神障礙者。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除常規(guī)治療外, 入選患者均接受環(huán)磷酰胺片(通化茂祥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2022673, 規(guī)格: 50 mg) 聯(lián)合醋酸潑尼松片 (天津力生制藥股份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12020123, 規(guī)格: 5 mg) 治療, 根據(jù)患者癥狀改善情況及時調整藥物劑量, 連續(xù)治療6 個月。
1.2.2 基線資料收集 由專業(yè)人員設計基線資料調查表收集患者的基線資料, 包括年齡、 性別、 體重、 病程、 家族遺傳史、 癥狀、 既往飲酒史。
1.2.3 脂代謝指標檢測 治療前抽取患者靜脈血3 mL, 離心后取上層血清, 采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清總膽固醇 (TC)、甘油三酯 (TG)、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HDL-C)、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LDL-C) 水平。
1.2.4 療效判定 于治療后6 個月參考以下標準評價治療效果,其中顯效: 白蛋白>35 g/L, 24 h 尿蛋白定量<0.3 g, 患者臨床癥狀明顯緩解, 腎功能恢復正常; 有效: 白蛋白30 ~35 g/L,24 h 尿蛋白定量較治療前下降大于50%, 患者臨床癥狀較之前有所緩解, 腎功能穩(wěn)定; 無效: 白蛋白<30 g/L, 24 h 尿蛋白定量較治療前下降小于50%, 患者腎功能惡化。 將顯效和有效病例納入好轉組, 無效病例納入未好轉組。
1.3 統(tǒng)計學處理使用SPSS 25.0 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 計量資料以表示, 采用t 檢驗; 計數(shù)資料以n (%) 表示, 采用χ2檢驗; 治療效果的影響因素采用Logistic 回歸分析。 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治療效果治療6 個月后, 86 例特發(fā)性膜性腎病患者中16例未好轉, 占比18.60%; 70 例好轉, 占比81.40%。
2.2 基線資料和脂代謝指標水平未好轉組患者的TC、 TG 水平高于好轉組 (P <0.05); 兩組的其他指標比較, 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 >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和脂代謝指標水平比較 [, n (%)]
表1 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和脂代謝指標水平比較 [, n (%)]
?
2.3 影響免疫抑制劑聯(lián)合糖皮質激素治療效果的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將表1 中對比有差異的TC、 TG (均為連續(xù)變量)作為自變量, 以治療效果作為因變量 (0 =好轉, 1 =未好轉)。 經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 TC、 TG 水平是特發(fā)性膜性腎病患者免疫抑制劑聯(lián)合糖皮質激素治療效果的影響因素(OR >1, P <0.05)。 見表2。
表2 免疫抑制劑聯(lián)合糖皮質激素治療效果影響因素的回歸分析結果
特發(fā)性膜性腎病是原發(fā)性腎病綜合征的常見類型, 臨床表現(xiàn)為水腫、 血尿、 蛋白尿, 嚴重者可誘發(fā)深靜脈血栓甚至腎功能衰竭。 對于特發(fā)性膜性腎病常采用免疫抑制劑聯(lián)合糖皮質激素治療[4], 但預后卻相差很大, 少數(shù)患者經過治療蛋白尿癥狀遲遲不能緩解, 甚至幾年后發(fā)展為終末期腎病, 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 因此, 探討影響特發(fā)性膜性腎病患者免疫抑制劑聯(lián)合糖皮質激素治療效果的相關因素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研究[5]表明, 脂代謝水平異常與腎臟關系密切。 腎臟功能下降可造成排泄功能受阻, 促使患者體內大量毒素堆積, 抑制脂蛋白脂酶的活性, 導致患者血脂水平異常。 因此多數(shù)腎臟疾病患者常呈現(xiàn)脂代謝異常, 而異常的脂代謝水平又會導致患者血液黏稠, 循環(huán)變差, 脂質沉積在腎臟中, 加重腎臟損傷。本研究顯示, 治療6 個月后, 86 例特發(fā)性膜性腎病患者中16例 (18.60%) 未好轉, 未好轉組患者的TC、 TG 水平均高于好轉組 (P <0.05); 進一步經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 TC、TG 水平是特發(fā)性膜性腎病患者免疫抑制劑聯(lián)合糖皮質激素治療效果的影響因素 (OR >1, P <0.05)。 分析原因在于, 特發(fā)性膜性腎病患者采用免疫抑制劑聯(lián)合糖皮質激素治療后, 藥物進入體內經血液循環(huán)到達腎臟部位發(fā)揮作用; 而脂代謝指標較高的患者血液中含有大量脂肪顆粒, 導致血液處于高凝狀態(tài), 增加血管粥樣硬化的可能性, 不僅會加重腎臟的損傷, 還會通過降低微粒體酶活性影響藥物分解, 影響藥效的發(fā)揮, 降低治療效果[6]。 此外, TC 的作用是促進腎上腺激素、 維生素D 等物質合成, 參與細胞膜的增殖; TG 的作用是為人體提供和存儲能量, 使其有充足的動力對抗疾?。?TC、 TG 水平升高會引起腎臟內系膜細胞增殖, 促進腎小球硬化, 加速腎功能衰竭的發(fā)生, 影響膜性腎病的治療效果。 因此, 對于特發(fā)性膜性腎病患者, 要從藥物和生活等方面控制血脂水平, 維持脂代謝的正常,從而提高免疫抑制劑聯(lián)合糖皮質激素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 特發(fā)性膜性腎病患者的脂代謝水平會對免疫抑制劑聯(lián)合糖皮質激素的治療效果產生影響, 在臨床治療中需重點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