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波浩渺的大海,阻擋不了中華民族向外傳播與追求文明的腳步。隨著水下考古的不斷發(fā)展,這些水下遺存,成為見證歷史的“時間膠囊”。
發(fā)現(xiàn)“寶藏船”
1987年夏天,考古學家們在廣東省陽江市所屬海域發(fā)現(xiàn)了一條南宋時期的沉船。這艘長約30米,寬約10米的沉船正是后來被命名為“南海一號”的“寶藏船”。
船內(nèi)18萬余件文物中,既有品相上好的瓷器,也有各式金銀銅錢。
圖為:金項飾,南宋(1127-1297年)“南海一號”沉船出水
而那些在海水中穿越800多年時光,再次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的動植物遺骸也讓人嘖嘖稱奇。
然而,由于當時的中國缺乏一支專業(yè)的水下考古隊伍,“南海一號”的打撈和考古工作暫時擱置了。
打撈“寶藏船”
1987年末,中國歷史博物館(現(xiàn)在的國家博物館)下屬成立了國家水下考古研究所。
當水下考古研究所成立時,就職于廣東省博物館的田野考古學家崔勇主動申請到所里工作。
1989年,崔勇和另外十名來自不同地區(qū)的考古學家一起在青島參加潛水課程的集訓。
在水下考古時,隊員們兩人一組,在進行考古測量作業(yè)的同時,也要隨時關(guān)注同伴的手勢,身上的儀器以及身邊水域的變化。
從1990年到2000年,崔勇和同事們沿著中國的海岸線進行了不少水下考古工作,為“南海一號”的水下考古工作積累經(jīng)驗。
2001年,擱置了多年的“南海一號”考古工作重新開啟。
崔勇介紹道:“‘南海一號’船體因為被埋在3米多深的淤泥中,因此保護得特別好。但因為船體附近海域能見度低,加上有大量淤泥,為考古工作增加了不少難度?!?/p>
2007年發(fā)現(xiàn)的“南澳一號”因船體沉沒海域清澈度高,則被留在了大海里,船體用透明玻璃罩保護起來。
在海南被發(fā)現(xiàn)的“華光礁一號”則是在水下先被拆解,后在陸地上重新組裝,現(xiàn)在海南博物館展出。
“南海一號”2007年12月被整體打撈出水,現(xiàn)保存于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水晶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