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得使人心醉
梁實秋在一篇散文《饞》中,曾談起“榅桲拌梨絲”,一般人弄不明白,這是什么好吃的。老北京有一道小涼菜“榅桲湯兒拌大白菜心”,就是山里紅加白糖,但梁實秋改拌成梨絲,味道發(fā)生變化。
老北京的傳統(tǒng)吃食“榅桲”,就是野果山里紅。《帝京歲時紀勝》中說:“又有蜜餞榅桲,質(zhì)似山楂,而香美過之,出自遼東?!边@個榅桲是東北出產(chǎn)的山里紅,體形比北京山楂小,但味道更好。許多人難以分辨山里紅和山楂,把它們混為一談。由于生長在不同地域,兩種果子長得差不多,大小有所區(qū)別,但藥用價值還是較相似。
滿族的溫普蜜醬,說白了就是蜂蜜山楂醬。清朝時期,它是吉林打牲烏拉衙門的貢品之一,深受清皇室的喜愛。乾隆十九年(1754),乾隆帝東巡,還寫過一首詩《溫普》:
山果還將山蜜浸,大于北地小于南。
實成露結(jié)而霜降,味合梅酸與蔗甘。
可口以教述莊子,狀形卻覺漏嵇含。
地靈氣厚誠天府,動植飛潛物普覃。
溫普蜜醬是把山里紅腌漬在蜂蜜中,這樣能保存水果的原味,又能長期貯存。吃糕點時,把果醬涂抹在上面,非常好吃。
盛京內(nèi)務府要向?qū)m廷進貢,每年多次送山里紅,一部分是新鮮的,也送蜜漬的山里紅,用銀壺裝好以后,拿麻繩捆綁。如果皇帝出外行圍打獵的時候,要送到所在的地方。
溫普蜜醬不是一般人能吃到的,平民百姓喝的是山里紅水,滿語稱為溫普木克。它的做法不復雜,山里紅去核,上鍋蒸熟后,曬干貯存起來。喝時放鍋中加糖和蜂蜜熬水,其味酸甜宜人。
秋天是長白山區(qū)采收的季節(jié),兒時,我和小伙伴們常在星期天跟隨大人進山秋收。背著一個口袋,走十幾里山路去采山里紅。孩子們不知累,在毛毛道上奔跑,急于找到野果樹,先飽餐一頓,撐得肚皮鼓起來,然后再采摘。
小伙伴們分工明確,靈巧的爬樹,其他人撿拾落在地上的果子,打一些小工。我羨慕膽大的小伙伴,踩在樹杈上,仰起頭,往嘴里扔一粒山里紅。左手把住樹干,筐吊在胸前,右手采果子。摘滿時遞下來,我舉起雙手接過來,倒在布口袋里。
長白山的山里紅樹皮暗灰色,小枝呈紫褐色,開花為白色。成熟時變粉紅色,球形果子,熟后深紅色,表面有斑點,個頭小,皮肉薄小籽多,秋天成熟時紅得使人心醉。
吉祥的化身
山核桃是落葉喬木,約有二十個品種,長白山的山核桃和普通核桃都是胡桃科,卻是兩種不同的植物。普通核桃較大,長白山的核桃個頭偏小,而且普通核桃是從中亞地區(qū)引種而來,長白山核桃生長在高寒的自然環(huán)境中,屬野生果類。
核桃乃吉祥之物,“核”與“和”諧音,借此寓意和氣生財、家和萬事興?!疤摇庇峙c“逃”諧音,自古民間就有核桃木避邪之說,它作為保佑平安、逢兇化吉之物,被供奉在帝王神龕上,也被擺放在平民家中鎮(zhèn)宅。
在我生活的城市,更多的是普通核桃,大多是人工種植。每年家人都會寄來長白山的野核桃,一解我的思鄉(xiāng)之苦。記憶中的核桃生長在山野中,漫著清香和靈氣。姥姥家在長白山區(qū),真是山環(huán)山,山套山。山里的生活寂寞,到了秋天,小鎮(zhèn)就變得熱鬧起來,天氣晴朗,大雁鳴叫,排著齊整的隊伍,不畏艱辛向南方飛去。進山收秋的人多了,這是一年中最忙的季節(jié),采山菜,打松塔,收核桃。進山就是忙一天,收核桃不是玩。有一次隨三舅收核桃,背上麻袋,帶上干糧,走了一個多小時山路,力氣用盡才到了地方。望著那一片山核桃樹,我不知道怎么才能把核桃弄下來。樹高,皮滑,根本不敢爬。所以,三舅拿了長竿子,在樹下打核桃,我再把核桃一個個撿到口袋中。
下雪的日子,山野披上素潔的大氅。清冷的空氣中,雪花飄落,勾勒出山的形狀。我和太姥姥坐在火盆邊,炕燒得燙人,小花貓趴在炕頭不肯睜眼睛。太姥姥是勤勞的人,一年到頭閑不住,家中日?;钣嫸际撬龅?。柞木燒的炭火,表面浮著白灰,灰下面的火炭卻強力十足。
太姥姥是舊式人物的縮影,穿著斜襟青布大褂,圓口布鞋,頭上盤抓髻插著銅簪。她用小笸籮端來核桃,核桃尖插向炭火中,不一會兒,聽得一聲響,核桃裂開嘴。刀順著縫一別,核桃一分為二,一股熱氣升起,香味散溢。太姥姥從頭上抽出銅簪,輕輕一挑,熟核桃仁就跳了出來。
我聽太姥姥唱歌謠,聽了不知多少回,她的聲音平和,神情有了回味。太姥姥卷煙,我在一旁剝核桃仁,她不抽買的煙卷,都是把干煙葉噴得潮濕,一層層疊好,用剪子鉸成絲。太姥姥裝煙的木頭盒子,跟了她多年,拖來拽去的木質(zhì)磨得光滑。
長大以后離開家鄉(xiāng),太姥姥病逝我未能回去。有一年,我去她的墳上祭奠,看到一堆黑土,周圍長著野草。想念家鄉(xiāng)的山核桃,懷念太姥姥。
2021年9月,我去長白山行走,朋友送我一個暴馬子茶葉桶,上面嵌著十幾個切開的山核桃片。我舍不得用,擺在書櫥上,每天與它相見,看著天然的核桃花紋。民間有舊風俗,“文人玩核桃,武人轉(zhuǎn)鐵球,富人揣葫蘆,閑人去遛狗”。我對玩核桃沒有興趣,但從書中讀到過流傳于民間的野史,說明朝皇帝朱由校是個玩核的高手,而且還會親自雕刻核桃。
我對核桃的情感不僅是美食,主要是和童年經(jīng)歷有關(guān)。太姥姥燒核桃的情景,扎在記憶深處,不是時間能消磨盡的。
黑瞎子果
黑瞎子果為忍冬科植物,主要分布在長白山、大興安嶺東部山區(qū),及內(nèi)蒙古和俄羅斯遠東地區(qū)。藍紫色漿果味道酸甜可口,成熟后直接吃,可用來做果醬或果酒。
我回東北和朋友們聚會,那一段身體不適,他們建議喝藍靛果酒。說是天然綠色食品,開胃健脾,含維生素及多種氨基酸、糖果酸成分,從中醫(yī)藥理上講,具有清熱解毒、消炎、利尿功效,譽為“中藥中的青霉素”。那天中午,喝了幾杯藍靛果酒。我離開家鄉(xiāng)三十多年后,再一次和黑瞎子果相遇,但不是自己摘的鮮果,而是加工后的果酒。味道不錯,口感爽快。
這種野果的學名是藍靛果,在東北大部分地區(qū)就稱它為黑瞎子果,因為它是黑瞎子喜歡吃的野果。黑瞎子吃的食物繁多,隨季節(jié)性變化,夏季以各種果實為食。
聽著友人的話,不由得想起了童年時的情景,小時候住在天寶山姥姥家,秋天上山采野果子,吃過許多鮮黑瞎子果。
黑瞎子果呈藍紫色,在灌木叢里很顯眼。它皮薄且多汁,呈橢圓形,口感爽滑,使人迷戀。曾讀到一則小故事,說的就是黑瞎子果,從講述的方式判斷,應該不屬于民間故事,而是后人寫出的新故事。
秦始皇統(tǒng)六國后,為了自己長生不老,派徐福出海尋找長生不老的仙藥,黑瞎子果便因此有了傳說。出海遠行和在陸地上不同,對人的體質(zhì)要求極高。沒有強壯的身體,在無邊的大海上,不僅抵抗不了大風大浪,也抵抗不了襲來的疾病,因此,身體條件過關(guān)的童男童女很難找到。徐福便帶著任務周游各地,在他途經(jīng)東北、內(nèi)蒙古地區(qū),發(fā)現(xiàn)這里的人符合航海的要求,不論男女,都身強力壯不易生病。他對此感到驚訝,深入調(diào)查后發(fā)現(xiàn),在這樣的苦寒之地,生長著一種野果子,人們叫它黑瞎子果。當?shù)匕傩斩嗍吃摴腥诉€常年喝這種果子釀的酒,于是推斷,這種民間釀制的果酒不僅御寒驅(qū)潮,還可以使身體強健。徐福大喜,不僅找到了需要的人,而且還得到了一個養(yǎng)生秘方。于是他在此很快募集到了三千童男童女,又下令建造酒坊。傳說讀過后令人有些失望,故事說的是黑瞎子果造酒的來源,把沒有某種意義的事物硬說成有,不相關(guān)聯(lián)的強拉在一起。黑瞎子果造酒,民間早就有之,和地域有關(guān)系,卻不太可能與徐福有牽扯。不過冠以“相傳”兩字就不好說了,也沒有必要去考證。
一次去牡丹江,住在火車站附近的一家酒店,安頓好下樓,去附近超市閑逛。看到了野生藍靛果果汁飲料,便買了一箱,夠在牡丹江期間飲用。
藍靛果出汁率高,百姓摘下鮮果泡酒,也可做成飲料。果子調(diào)節(jié)人體機能,還被譽為“飲料之王”。據(jù)說,俄羅斯還加工成宇航員專用飲料,可見其營養(yǎng)價值高。
有一年,妻子從東北老家探親回來,帶了幾盒黑瞎子果的果干。裝在包裝盒內(nèi),便于保存,吃時再打開蓋。寫作累了時,我會吃幾粒黑瞎子果果干,再喝一杯清茶,以解寫作的勞乏。通過東北親朋,了解到黑瞎子果已成為熱門貨,還開發(fā)出了系列產(chǎn)品,有果酒、果干、果醬、果汁、果糕和咀嚼片等。
我總會想起小時候,挎著土籃子,和伙伴們?nèi)ド嚼锊珊谙棺庸?。東北人對黑瞎子敬畏,知道它的厲害,碰上不是好事。于是采黑瞎子果時心情總會有些復雜,怕真遇上黑瞎子,那可真是抓瞎了。
是香餑餑,也是醋栗
夜里夢到了小學校門前賣燈籠果的婦女。小時候每天放學,校門口總有賣燈籠果的。近橢圓形的果子,皮黃綠色,光亮而透明,幾條縱行筋脈清晰可見,花萼宿存好似燈籠。那些燈籠果擠在柳條筐里,實在令人眼饞,但那時,我們的兜里沒有一分錢。
次日清晨起來,我對妻子講起了這個夢,她說和我白天看到的圖片有關(guān)系。
1983年,我從東北來到山東以后,就沒有再吃過燈籠果,只是在圖片上看過,但夢里依然記得那種鮮活的滋味。
燈籠果的酸勁兒,吃一次就不會忘記。別看它吃著酸,卻是一味中藥,所以還被人們稱為“香餑餑”。在長白山區(qū),經(jīng)常能遇到野生的燈籠果,采摘一些回來,是孩子們的水果。鮮嫩的果皮上,一條條弧形絲筋相間有序,和燈籠的龍骨一樣。
燈籠果,又名山麻子、東北茶藨、山櫻桃,也叫醋栗,為虎耳草科,多年生小灌木,最早由俄羅斯僑民引入黑龍江。燈籠果營養(yǎng)價值高,含酒石酸、檸檬酸、蘋果酸等有機酸。除了用于鮮食外,還可以拿來加工一些果制品。燈籠果具有藥用價值,《吉林中草藥》一書中記載:“解表。治感冒。”
黃兆枚老家在湖南,清末之際來到吉林市,南北地理文化的沖突,使人的情感隨之發(fā)生改變。他被白山黑水的秀美山川吸引住了,感嘆富饒的物產(chǎn),曾賦詩抒情:
房有陂蓮塔有松,榛苞梨殼果燈籠。
南風遍地桃花水,又抵媻門一夜紅。
黃兆枚詠嘆的是東北物產(chǎn)豐富的森林,他看到的一串串燈籠果,是大自然賦予的天然野果。
俄國作家契訶夫于1898年寫了《醋栗》一文,他在小說中寫道:“傍晚,我們正在喝茶,廚娘端來滿滿一盤醋栗放在桌子上。這不是買來的,而是她自己家里種的,自從那些灌木栽下以后,這還是頭一回收果子。尼古拉·伊萬內(nèi)奇笑起來,對那些醋栗默默地瞧了一分鐘,眼睛里含著一泡眼淚,他興奮得說不出話來。然后他拿起一顆醋栗送進嘴里,瞧著我,現(xiàn)出小孩子終于得到心愛的玩具那種得意的神情。”我二十多歲時讀到這篇小說,當五十多歲時回憶燈籠果,終于理解了文中那句“眼睛里含著一泡眼淚,他興奮得說不出話來”,不是因為吃到了一顆酸澀的野果,而是一種情感。
現(xiàn)代物流業(yè)日趨發(fā)達,即便想吃到世界各國的水果,也不是一件難事了。但離開東北老家三十多年來,我再未吃過一次燈籠果,只能想念而已。
名字有些霸氣
一日,收到好友從敦化寄來的榛子。他還在電話中叮囑我,今年新下的榛子需要曬干,得把它們攤在陽臺上晾些天。
書房門通往陽臺,坐在工作臺前向外望去,看到地上攤曬的榛子,每一個都貯滿了大自然的氣息。長白山的榛子分為毛榛、平榛,由于地域的關(guān)系,毛榛的別名又稱虎榛。這個小名有些霸氣,凸顯著長白山的野性氣質(zhì)。
清末長白府知府張鳳臺在《長白匯征錄》中云:“榛子,樹低小如荊,叢生,而枝干疏落,質(zhì)頗堅硬,開花如櫟花;成條下垂長二三尺,葉之狀如櫻桃,多皺紋,邊有細齒,子形如栗子,殼厚而堅,仁自而脆,味甘香,無毒。其皮軟者其中空,諺曰十榛九空。長屬盛產(chǎn)此味,每歲三倍于松子?!备糁b遠時空,似乎看見張鳳臺伏案疾書,記錄山野中的榛子。我出生的地方叫榛柴溝,因為榛子多,故得此名。溝南有一條小路,指向峭壁山頂,懸崖邊有一段路,狹窄而險峻,所以叫南天門。山下是幾十米的深谷,看一眼就心驚眼暈。走過這道關(guān)口,山下林子中有毛毛道,被濃密的樹冠遮住,長滿各種灌木和榛子樹。
2015年12月,父母從濟南來北碚,我陪母親去逛超市,看到干貨區(qū)在賣美國產(chǎn)的開口榛子,她拿起一個說,這和榛柴溝的沒法比。回家后,我給母親泡杯茶,聽她聊起過去的事情。茶幾上擺著美國開口大榛子,她指著對我說,你一歲多時,媽背著你去采榛子,摘一個給你,你滿手都是榛子的清香。
曹雪芹是大才子,琢磨透了生活,他在《紅樓夢》第六十二回中寫寶玉和黛玉幾個人喝酒,黛玉做行酒令,拈了榛穰說出酒底:“榛子非關(guān)隔院砧,何來萬戶搗衣聲?”榛和砧諧音,加上子字,構(gòu)成榛子。其意借用“榛”與“砧”同音異義特點,既符合酒令的規(guī)定,也說明榛子與搗衣聲無關(guān)。
榛子、核桃、杏仁、腰果被稱為四大堅果,榛子食用歷史最長,營養(yǎng)成分含量高,號稱堅果之王。榛樹果實形似栗子,外殼堅硬,果仁漫著香氣,油脂量大,吃起來香美,余味悠綿。
1925年,北海公園開放,原御膳房趙仁齋和他的兒子趙炳南,找來當年御膳房的幾位廚師,仿照宮廷御點辦起了仿膳茶莊。很快,仿膳的四抓、四醬、四酥、四醬便聲名遠播,四醬為炒黃瓜醬、炒胡蘿卜醬、炒榛子醬、炒豌豆醬。炒榛子醬材料是蔬菜、瘦豬肉、生榛仁、馬蹄,再加甜面醬、蠔油和白糖,翻炒入榛子仁后,還要加少許香油。
陜西半坡村遺址曾發(fā)現(xiàn)過榛殼,從考古推測,人類栽培榛樹已有五六千年的歷史。《詩經(jīng)》諸多詩篇中都有榛子的身影,《曹風》中記載:“鸤鳩在桑,其子在榛?!辟Z思勰的《齊民要術(shù)》,為我國古代五大農(nóng)書之首,對榛子也有所記錄:“榛生遼東山谷。樹高丈許。子如小栗,軍行食之當糧”。李時珍《本草綱目》中還記載了榛子的藥用價值,并說明“遼、代、上黨甚多”。明人王象晉在《群芳譜》中記述了榛樹的嫁接技術(shù),選榛子“實方而扁者,他日結(jié)子豐滿,樹高四五尺,取榛子樹枝解之”。
榛子與人類生活不可分離,密切相關(guān),采榛子的農(nóng)事活動,也一代代相傳至今。
17世紀中葉,達斡爾族先民散布在外興安嶺南部的精奇里江流域河谷,東從牛滿江開始,西至石勒喀河的黑龍江北岸河谷地帶。由于沙俄殖民者的入侵,清政府加強了對該民族的統(tǒng)治,他們?yōu)榱嘶钕氯?,想盡辦法,最后南遷至嫩江流域,大興安嶺和嫩江流域一帶,成為達斡爾人新的故鄉(xiāng)。達斡爾人的日常飲品很多,除了奶類制品之外,他們也喜歡喝紅茶,具體來講是一種煮過的濃茶,還要把榛子、山丁子、稠李子和刺玫果磨碎,交雜在一起當茶喝。
鐵嶺地處遼寧北部,松遼平原中段,那兒的榛子個頭不大,但非常香。鐵嶺野生榛子從明朝萬歷年間就成為皇家貢品。
2016年,一位文友發(fā)來他新寫的文章,寫一個被流放遼東的清朝名人??滴跞辏?691),兵器學家戴梓因為發(fā)明“連珠炮”而得罪了西洋傳教士南懷仁,并被誣陷為“私通東洋”,他因此被流放遼東長達三十五年,期間寫有《耕煙草堂詩鈔》。在艱苦的生活中,戴梓只能靠賣字畫勉強維生,“常冬夜擁敗絮臥冷炕,凌晨踏冰入山,拾榛子以療饑”。東北的冬天寒冷異常,作為一個南方人,戴梓需要適應這樣的氣候,在冰冷的土炕上,他熬過一個長夜后,清晨卻無米下鍋,只能空著肚子,呼吸著冷空氣,蹚著積雪,去山里尋找榛子充饑,讓自己活下來。
有一次我去沈陽,當?shù)嘏笥阉蛠砹髓F嶺產(chǎn)的野生榛子,并帶來夾榛子的小鉗子,讓我在酒店品嘗。開原是鐵嶺下轄的縣級市,在遼河中游東側(cè),是“東北二人轉(zhuǎn)”的發(fā)源地之一。當?shù)貍髡f,清朝順治皇帝時期,京城大臣們不辭辛苦,一路風塵來到鐵嶺,點名道姓要品開原榛子,返京時還不忘帶一些,回去孝敬皇上和娘娘。出身東北的皇家人,從小知道開原榛子好吃,指定盛京內(nèi)務府,每年向朝廷進貢。
《開原縣志》中記載:“中固位于開原南三十里,馬家寨位于開原南六十里,是盛京內(nèi)務府的御果園。由掌儀司所屬正白旗園頭李姓承領(lǐng)莊地,驅(qū)使旗丁承種,交納果差?!遍_原榛子被宮廷看中,這與當?shù)氐纳L環(huán)境分不開。獨特的地理和氣候條件,讓此地長出的榛子與別處不同,皮薄瓤滿,含油量極高,炒熟后極為香脆。
開原當?shù)赜幸环N被稱作“水漏兒”的挑選榛子的傳統(tǒng)方法,從清代流傳至今天。榛子在水里過一遍,榛子仁不實的會漂在水面上,沉入水底的為合格的“水漏兒”,經(jīng)浮力檢驗過的榛子,當然個個飽滿。進貢的榛子不僅都是“水漏兒榛子”,還要再從中挑選大個兒的。
榛子炒熟后,大部分殼都會裂開,在手里一拍,榛仁便會露出。
9月是收榛子的時節(jié),人們將果苞同時采下。采下的榛子堆起來,蓋上草簾子發(fā)酵,幾天后,果苞脫落,果殼成棕色。也可用筐裝帶苞榛子發(fā)酵,拿棒子敲擊以后自然脫殼。還可以在陽光下曝曬,方法不同,但目的相同。
在全球視野中看,榛子主產(chǎn)地在土耳其,它是當?shù)馗恻c中不可缺少的原料。土耳其人以肉食為主,卻有一個不可理解的現(xiàn)象,大部分人的血脂指標并不高,沒有因為吃肉過多而損害健康。經(jīng)科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榛子具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專家還建議每周吃五次,每次吃二十多克為佳。朋友寄來的長白山榛子,曬在陽臺上,我遵照科學,每天不多吃。晚飯時除吃點水果,再加幾個榛子就足夠了。
我每日里守候著陽臺的榛子,回想母親講述的采榛子經(jīng)歷。忍不住拿起錘子敲開它們,榛仁的清香便撲鼻而來。
責任編輯 高 璟
作者簡介:
高維生,吉林人,滿族,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少數(shù)民族作家學會會員,記者。已出版《南甜北咸:人間至味是清歡》《老味道:親吻味蕾里的鄉(xiāng)愁》《粗茶淡飯:梅子金黃杏子肥》《悲情蕭紅》《小味道》《酒神的夜宴》《味覺譜》《孤獨的八大山人》《浪漫沈從文》《觸摸歷史的細節(jié)》《才情梁實秋》《歸去來兮陶淵明》《朱自清的背影》及詩集《夜的大衣》等,其中,《南甜北咸:人間至味是清歡》版權(quán)輸出至歐洲及東南亞。主持《文學教育》“新作快遞”,主編《大散文》《獨立文叢》等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