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遺跡是珍貴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具有資源與環(huán)境的雙重屬性。地質公園是保護地質遺跡的重要途徑,地質公園的建設,保護了地質遺跡資源,普及了地球科學知識,促進了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在推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加強自然資源及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源頭保護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2001年,常山國家地質公園(下簡稱“公園”)被原國土資源部批準為全國第二批國家地質公園,之后陸續(xù)獲得“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等16個重要稱號。公園地處錢塘江水系上游,總面積40.7平方公里,公園由黃泥塘、三衢山、白菊花尖三個園區(qū)組成,發(fā)育有對追溯地質歷史具有重大科學研究價值的典型地層剖面和生物化石組合帶地層剖面。其中,以黃泥塘達瑞威爾階全球界線層型剖面最為重要(即“金釘子”),完美保存了厘定奧陶系年代地層單元的筆石和牙形刺生物化石連續(xù)演化序列,成為全球同時期地層對比的唯一標準。從1972年在捷克建立全球首枚“金釘子”以來,世界上共有20多個國家建立了81枚“金釘子”。1997年,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陳旭院士所領導的團隊,率先取得突破,建立了中國的第一枚“金釘子”,也是全球奧陶系第一枚——奧陶系達瑞威爾階“金釘子”。從此,在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宜昌地質礦產(chǎn)研究所等的共同努力下,在中國相繼建立了11枚“金釘子”,已占全球“金釘子”總數(shù)的14%,顯示了中國在年代地層研究領域的領先水平。
黃泥塘園區(qū)。黃泥塘達瑞威爾階全球標準層型剖面與點位位于常山縣天馬街道周塘村黃泥塘自然村南西200米,沿東西向展布,長約200米。達瑞威爾階全球層型界線點位于剖面的中部,黃泥塘剖面發(fā)育了穿越中奧陶統(tǒng)達瑞威爾階底界的連續(xù)地層剖面,筆石和牙形刺的連續(xù)演化序列使之成為全球對比的標準。1997年1月,國際地科聯(lián)執(zhí)行局一致通過該剖面作為達瑞威爾階標準界線層型,即“金釘子”。黃泥塘剖面作為中國第一枚“金釘子”,其成功建立標志著中國地質學歷史上極其重要的里程碑,對中國科學界的國際地位具有重要的影響,具有重大的科學價值。
三衢山園區(qū)。其位于輝埠鎮(zhèn)三衢山,是由灰?guī)r組成的三衢山組,受灰?guī)r本身巖性特征及地質構造的影響,巖溶地貌極其發(fā)育,包括46座石峰和11個溶蝕洼地組成的峰叢—洼地地形,以及大量的溶痕、溶溝、石芽、石柱、落水洞、溶洞等巖溶形態(tài)。它是中國第三級階梯上少有的、奧陶系少見的巖溶地貌景觀,被譽為“江南第一石林”。
白菊花尖園區(qū)。白菊花尖園區(qū)以金源峽谷地質遺跡為主要特色,谷內(nèi)瀑布、小潭隨處可見,具有一定的觀賞和旅游開發(fā)價值。常山第一峰白菊花尖(海拔1395米)坐落在園區(qū)內(nèi),是著名的生態(tài)旅游區(qū)。這里自然環(huán)境優(yōu)越,年平均氣溫17.3℃,森林覆蓋率達95%,負氧離子高達4.5萬個/立方厘米,是名副其實的“天然氧吧”和避暑勝地。園區(qū)為典型的峽谷地貌,由金源溪長期侵蝕而成的峽谷凹地位于園區(qū)的核心,峽谷內(nèi)有瀑布、水潭、溪流、山林等景觀要素,森林茂密、溪水潺潺、鳥語花香,是休閑、養(yǎng)身、避暑、養(yǎng)老的理想之地。
目前,公園正在積極申報世界地質公園,世界地質公園是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三大世界級品牌之一,其核心理念是“頌造化之神奇,謀區(qū)域之常興”,是生態(tài)文明建設和地方文化傳承的自然公園,是展示國家形象的名片、促進國際合作的引擎。借助這一國際平臺,公園內(nèi)地質旅游發(fā)展方興未艾,形成了以園促旅、以園帶富的發(fā)展新格局。
擬建常山世界地質公園基本上以整縣域申報,面積為1043.1平方公里,占縣域國土面積的95%。另外,擬建世界地質公園地質遺跡景觀豐富,共有7大類15類20亞類,共計80處,具有典型性和多樣性的特點。公園內(nèi)地層出露齊全,尤其是拉伸系至志留系地層連續(xù)保存完好,成為數(shù)個地層組的命名地和中國首枚“金釘子”的誕生地;公園內(nèi)古生物化石豐富,保留了以三葉蟲動物群為代表的大量古生物化石,共建有17個化石帶(組合),其中14個三葉蟲帶,使常山成為中國東南動物群的標準地區(qū),尤其是公園華嚴寺組與西陽山組地層,是研究三葉蟲動物群演化發(fā)展最理想地點之一;公園內(nèi)構造活動多樣,保留著晉寧期以來各項構造活動所形成的低山、丘陵、峽谷,流水以及巖漿活動形成的火山巖地貌、花崗巖地貌等豐富多樣的地貌,尤其是因斷裂活動而形成的常山港,風光旖旎,被譽為“千載古縣、宋詩之河”。
2023年擬建常山世界地質公園亮點紛呈。一是金釘子地質博物館開館。2023年4月18日,中國常山金釘子地質博物館開館儀式暨常山世界地質公園申報研討會舉行,陳旭、方成、謝樹成等12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出席儀式并參加研討會,為常山地學事業(yè)發(fā)展建言獻策。二是金釘子教學實習基地啟動。2023年6月3日,常山地質公園管理委員會與中國科學院南方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浙江大學、南京大學、中國地質大學、云南大學等9所科研院校進行常山教學實習基地簽約和授牌。三是承辦浙江省地學夏令營活動。2023年7月22日,“走進別樣的地質之美·常山國家地質公園——2023年浙江省青少年地學夏令營啟動儀式暨主營活動”在常山國家地質公園金釘子地質博物館舉行。四是地學專家傾力相助。2023年10月3日,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旭將畢生珍藏的所有地質類書籍、資料贈予常山,包括陳旭自1959年參加工作以來發(fā)表的著作、珍藏多年的科研資料等,共計84.9GB電子資料、1200本圖書、學術雜志、文獻集。五是項目建設齊開花。2023—2024年常山全縣將實施涉及地質公園建設項目7個,總投資約6000萬元,包括地質公園博物館、金釘子地質博物館提升和地質遺跡保育工程、主碑以及標識導覽系統(tǒng)、科普學校、科普社區(qū)等。
常山將以此為契機,舉全縣之力打造世界地質科研、全國研學旅游、華東科普教育“三大高地”,真正讓常山成為地質文化建設的“主陣地”,專家學者研究的“首選地”和科普研學旅游的“打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