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蟻部落的“蘑菇塔”
你知道嗎,動物界不乏技藝高超、經(jīng)驗豐富的“工程師”這些“能工巧匠”搭公寓、壘巨塔、建城堡、造地下宮殿……“建筑杰作”絲毫不遜于人類!
在開闊的非洲大草原上放眼望去,一座座土質(zhì)“蘑菇塔”拔地而起,直指蒼穹。這并非人類的杰作,而是由一種小生物——白蟻所建造的。這些蘑菇狀堆積物有的高達8 米,被當(dāng)?shù)厝朔Q作“蟻堡”。如果將白蟻的身體按比例放大到和我們?nèi)祟愅瑯哟?,那么,它們建造的蟻堡的高度就相?dāng)于紐約摩天大樓帝國大廈的4 倍,其底部周長相當(dāng)于8000 米。更奇妙的是,所有蟻堡都是南北向的,而兩面的平壁則分別對著東方和西方。
白蟻算得上是動物王國的頂級建筑大師,它們用數(shù)量巨大彌補了塊頭上的不足。白蟻是一種令人驚奇的動物,它們所完成的建筑杰作是其他任何動物按身體比例無法實現(xiàn)的!蟻群通常有蟻后、蟻王、兵蟻、工蟻。蟻后的體形是普通工蟻和兵蟻的30 倍,它每15 秒就會生產(chǎn)一次,所以“白蟻部落”是不會缺少工人來建造家園的。
白蟻的建筑工程極其煩瑣復(fù)雜,整個白蟻城堡都是由唾液、泥土和糞便的混合物建成的,而且所有這些材料都需要在它們的嘴里進行調(diào)和。這項工作也許不夠清潔,但這種混合物卻像人類慣用的混凝土一般堅固,能保持100 年之久!
金絲燕的情侶窩
大家都知道,燕窩是珍貴的佳肴,又是名貴藥材,但燕窩的來源卻鮮為人知。原來,它是金絲燕用唾液和海藻等膠狀物凝結(jié)而成的窩巢。金絲燕在陡峭的巖壁上做窩,這些直徑15 ~20 厘米大的巢,是它們嘔心瀝血的結(jié)晶。
金絲燕生活在溫暖、濕潤的亞熱帶海岸邊及周圍的海島上。每到繁殖季節(jié),它們就成雙結(jié)對組成家庭,共筑燕窩。筑巢開始時,夫婦倆反復(fù)地飛向選擇地的巖壁,每次接觸時,都把嘴里的一些黏液吐到巖壁上。這是一種由唾液腺所分泌的膠質(zhì)黏液,遇空氣迅速凝成絲狀。經(jīng)過無數(shù)次的吐和抹,它們首先在巖壁上“勾勒”出一個半圓形的輪廓,然后再逐漸往上添加凸邊,一層層地形成了一個肘托形的巢,外觀猶如一只白色的半透明杯子,這種用純唾液做成的巢就是最名貴的燕窩。
窩內(nèi)不用任何鋪墊,雌燕就在里面產(chǎn)卵和孵化,雄燕則出去尋找食物。小燕出殼以后,由父母雙親共同喂養(yǎng)。
其實,絕大多數(shù)種類的金絲燕都不是用純唾液做巢的,而是用唾液與干草、羽毛、苔蘚、海藻等混合、凝結(jié)建成的。
海貍的水下宮殿
海貍是一種有趣的動物,喜歡潛泳、筑壩、搭巢穴。海貍的眼睛很亮。海貍靜處的時候,像雙手抱在胸前若有所思的船長。游泳時,海貍的前肢仍抱著,遇到水草便用前肢推開。
海貍們經(jīng)常在水流平緩的河段定居,建造自己的豪華住宅。它們最喜歡在水中央為自己和家人構(gòu)造“水下宮殿”。柳樹和楊樹,是海貍最鐘愛的建筑材料。僅憑鋒利的嚙齒,它們就可以把一棵棵樹咬斷。別看它們樣子呆呆的,工作效率卻很高。僅用幾分鐘,海貍就能把一棵直徑10 厘米的小楊樹咬斷,加上它們又勤勞又聰明,所以根本用不了多長時間,就能完成搭建房屋的工程。
它們先把粗大的木棍垂直打入河床,然后在木樁之間塞滿細(xì)樹枝和樹葉。為了能使大壩更加堅固,它們除了用泥漿和石頭加以固定外,還時常潛入水底,去修補不牢固的地方。這樣,經(jīng)過幾個小時的努力,在河中央就出現(xiàn)了一道非常堅固的壩墻。在大壩后面逐漸蓄出一個“深水湖”,這就是它們的游樂園。湖中水少時,海貍會縮小水壩中間的通道,使水流慢些;水多時,就擴大通道,讓水流走。
就在這個小湖的中間,海貍要建造它們的新居。新居的屋頂是高高伸出水面的巨大樹枝堆。屋頂下面則是有好幾個房間的豪宅,包括貯藏室、臥室和起居室。海貍的巢穴通常高出水面約1 米,空間直徑為1.5~2 米,下面有好幾條隧道可以通往陸地。在較寒冷的地區(qū),海貍會在巢穴的外面涂上一層黏土,黏土凍結(jié)后會變得更加堅固,這樣不但可以御寒,還能防止其他動物侵襲。住宅的入口則深深埋在水中。這意味著,只有潛水技能非常高的動物才能目睹海貍的家庭生活。曾經(jīng)有人發(fā)現(xiàn),海貍建造的最大水壩是在美國的蒙大拿州,有690 米長,真算是動物界的奇跡了!
織布鳥的“集體公寓”
織布鳥喜歡群居,它們以善于筑巢聞名,有些非洲織布鳥能編織復(fù)雜的懸吊的巢室。它們能齊心協(xié)力地在一棵樹上構(gòu)筑巨大的鳥巢,建造有著許多獨立巢穴的“公寓樓”,一般由兩三百對織布鳥一起勞作。“公寓樓”最大直徑超過7 米,高約1.5 米。在“公寓樓”完工后,每對參與建造的織布鳥都會分到一間房子。就像人類修建的龐大的公寓樓一樣,織布鳥的“公寓樓”也有各種各樣的入口通往各個房間。
三棘刺魚的“海底洞房”
三棘刺魚是生活在海洋中的一種小型硬骨魚,它因脊背上有三根御敵的棘刺而得名。它是以鳥類的方式來筑巢穴的著名水下建筑師。
當(dāng)產(chǎn)卵期臨近時,大量的三棘刺魚便從深水處游向淺水處。這時的雄刺魚體色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由平時的青灰色逐漸變成了艷紅色。雄魚離開魚群,各自選擇合適的領(lǐng)地來營建新房。筑巢穴時,雄魚先在海底的泥沙里用嘴挖一個淺槽,然后收集各種海藻絲,水生植物的葉子、根及其他碎片,堆積在槽溝的上方。接著,雄魚緩慢地游過松散的葉堆,同時分泌出一種黏性物質(zhì),把各種碎片膠結(jié)在一起,以產(chǎn)生更大的內(nèi)聚力,然后在對面開一口子并修建坑道,并把坑底向上推,以擴大內(nèi)部空間。
洞房竣工以后,雄魚開始追逐雌魚。當(dāng)接近滿腹是卵的雌魚后,雄魚便跳著“之”字形的舞蹈,把雌魚引進洞房。雌魚入巢穴產(chǎn)卵后,從第二個門口游出,雄魚從第一個入口進去給卵受精。最后,雄魚單獨待在巢穴里,精心照料自己的后代,并把所有的競爭者以及任何靠得太近的動物統(tǒng)統(tǒng)驅(qū)離。雄魚停歇在入口的前面,用胸鰭把新鮮的水扇進巢穴。如遇巢穴內(nèi)缺氧,它會在壁上開個孔,以保證通過足夠的氧氣;如遇巢穴有損壞,它就立刻加以修補。
一星期后,幼魚孵出,形成一個密集的群,在父親的看護下,離開巢穴到附近活動。如果小魚掉了隊,父親就會將它含在嘴里送回魚群。幾周后,小刺魚便離開父親,結(jié)群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