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升富, 黃智
(中山職業(yè)學院, 廣東 中山 528400)
在進行模具設計前,為了提前預知模具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如熔接痕、困氣等,應對塑件結構進行分析。除此之外,還應運用建模軟件(如UG等),對塑件實體進行分析,找出實體上的異常結構,如倒角、壁厚不均勻的位置等[1-2]。現(xiàn)以吸乳護罩為例,介紹運用UG進行產品設計、拔模分析、壁厚分析和模具設計的過程,為從事塑料模設計的工作人員提供一定的借鑒。
吸乳護罩是由復雜的曲面構成,外表面要求高,不同曲面之間必須平滑過渡,存在扁形蓋、喇叭蓋、圓形蓋結構,這3個結構通過中間圓管狀結構相連且開口方向都不同,如圖1所示。其中喇叭蓋型芯與塑件中間圓管型芯為一個整體,扁形蓋的側面與塑件中間圓管相通,兩者的型芯以插穿方式相連。圓形蓋的底部通過一段圓管與塑件中間的圓管相連。在圓形蓋的內壁均勻分布4個扣位,這4個扣位需用斜推機構脫模。
圖1 塑件結構
UG除了創(chuàng)建實體之外,還可以代替AutoCAD設計工程圖,具體方法是將3D圖轉成2D工程圖,生成主視圖、側視圖、剖面圖等,并標注尺寸,如圖2所示,操作過程方便快捷。
圖2 UG工程圖
為了保證塑件正常脫模,防止出現(xiàn)收縮等現(xiàn)象,在模具設計前,應對塑件按模具的成型工藝要求進行分析,檢查3D圖是否有脫模斜度,壁厚是否均勻等[3-4]。塑件材料為ABS,壁厚為1.5 mm,脫模斜度為1°~1.5°。運用UG分析菜單欄中“增材制造設計驗證”命令的“檢查最小壁厚”和“檢查最大延展角度”,對塑件壁厚和脫模角度進行分析,對于壁厚或脫模角度指定值的位置,UG將會顯示紅色,有利于設計工程師檢查塑件存在的缺陷,該塑件壁厚分析結果是扣位處的壁厚較薄,其他位置的壁厚正常,如圖3所示。
圖3 壁厚分析
根據(jù)塑件結構,采用兩板模結構,使用普通流道澆注。扁形蓋、喇叭蓋和圓形蓋結構全部采用側滑塊機構脫模,其中扁形蓋、喇叭蓋的側滑塊由斜導柱驅動。由于圓形蓋內表面有4個扣位,采用“斜導柱+液壓缸”組合驅動的組合滑塊機構脫模,圓形蓋內部的4個扣位由斜導柱帶動滑塊脫模,4個扣位脫模后,再由液壓缸活塞桿帶動整個滑塊脫模[5-6]。模具結構如圖4所示。
圖4 模具結構
模具為1模1腔布局,采用1個側澆口進料,使用直徑為φ6 mm的圓形流道。澆口套用螺釘固在定模板上,再用定模座板的定位圈壓緊。由于喇叭蓋與扁形蓋的脫模機構斜面高度尺寸較大,為了更好地將滑塊壓緊,在定模板的表面安裝2個壓緊塊。
分型面設計影響模具結構及脫模機構的復雜程度。分型面應該平滑過渡,不能有尖角、薄壁等影響模具零件加工和使用壽命的結構。將待成型塑件側向擺放后,不同位置的分型面設計方法不同。中間位置的分型面為水平面,位于待成型塑件的最大輪廓處;圓形蓋口的分型面為旋轉曲面,扁形蓋口為拉伸曲面,喇叭蓋的分型面是豎直面,與喇叭口膠位面平行,如圖5所示。由于塑件結構具有對稱性,分型面沿塑件中心將其一分為二。為了防止滑塊磨損,圓形蓋口和扁形蓋口的分型面在滑塊的運動方向上各設計5°的斜度。
圖5 分型面設計
為了方便加工,將模具型腔板設計成鑲件結構,在動、定模型腔板4個角位處設計凸、凹定位塊,以防安裝時錯位,將定位塊側面的斜度設為5°。在動、定模型腔板的對角上設計2個吊模螺紋孔,當需要拆裝時在吊模螺紋孔中旋入吊模螺釘,將動、定模型腔板吊起后再進行拆裝,方便鉗工操作。流道設計為圓形,開設在分型面上,從待成型塑件側面進澆。在UG的注射模向導工具命令欄中,用分型面功能分出動、定模型腔板,再從動模型腔板上分出3個抽芯滑塊,所設計的動、定模型腔板如圖6所示。
圖6 模具型腔板結構
塑件的3個管口結構不同,所設計的滑塊結構也不同,其中喇叭蓋的滑塊型芯與滑塊座為一個整體,滑塊型芯位于滑塊的中心線上,體積較大,由2根斜導柱引導滑塊運動,如圖7(a)所示;扁形蓋的滑塊型芯與滑塊座也為一個整體,體積較小,由1根斜導柱引導滑塊運動,由于斜導柱需要避開滑塊中的冷卻水路,該滑塊的型芯和斜導柱孔分別位于滑塊中心線兩側,如圖7(b)所示;為了方便加工,圓形蓋滑塊型芯采用鑲件結構,用螺釘將滑塊型芯固定在滑塊座上,如圖7(c)所示。為了使圓形蓋內表面的4個扣位脫模,采用組合滑塊結構,由燕尾槽塊帶動4個扣位滑塊運動,如圖7(d)所示(隱藏滑塊座和圓形蓋的型芯,只顯示4個扣位的脫模機構)。根據(jù)塑件材質特性和成型質量穩(wěn)定的要求,模具滑塊材料采用718,熱處理至45 HRC左右,并進行氮化處理。
圖7 滑塊結構
圓形蓋組合滑塊結構如圖8所示,4個扣位滑塊的脫模距離為1.85 mm,燕尾槽塊的斜度為8°,斜導柱的斜度為74°,斜導柱的有限高度為71 mm。開模時斜導柱驅動4個扣位滑塊的脫模距離為71×tan16°×tan8°=2.86 mm,大于4個扣位滑塊的脫模距離(1.85 mm),可以正常脫模。
圖8 圓形蓋組合滑塊結構
圓形蓋組合滑塊的運動形式:圓形蓋內壁有4個扣位,分別用扣位滑塊7、8、9、10脫模。燕尾槽塊6用螺釘固定在小滑塊座上,在燕尾槽塊6上開設4條傾斜的燕尾槽,分別與4個扣位滑塊(件7~件10)相連。在開模的起始階段,組合滑塊座3保持不動,斜導柱帶動小滑塊座4和燕尾槽塊6沿V方向運動,在圓形蓋滑塊2的阻擋作用下,4個扣位滑塊向中心做收攏運動,其中扣位滑塊7沿V1方向運動,扣位滑塊8沿V2方向運動,扣位滑塊9沿V3方向運動,扣位滑塊10沿V4方向運動,實現(xiàn)4個扣位脫模。當4個扣位滑塊完全脫模后,液壓缸活塞桿帶動組合滑塊座3沿V方向運動,帶動整個滑塊脫模。合模時運動方向正好相反[8-9]。
良好的冷卻系統(tǒng)在模具中起重要的作用,能使塑件快速冷卻,防止成型塑件變形。為了達到良好的冷卻效果,應根據(jù)塑件結構和模具零件的結構設計不同的水路。動、定模鑲件采用直通式冷卻水路,如圖9(a)所示;由于喇叭蓋和扁形蓋的滑塊采用整體式結構,其冷卻水路采用隔片式水井與直通相結合的結構,其中滑塊座采用直通水路,兩者的型芯在滑塊座上凸起的位置較長,采用隔片式水井水路,如圖9(b)、(c)所示。
圖9 冷卻系統(tǒng)設計(箭頭為冷卻水流動方向)
傳統(tǒng)的模具設計思路是先設計裝配圖和模具零件圖,然后再設計模具3D圖,而用UG設計模具的思路與之相反,先用UG設計模具的3D圖(包括裝配圖和模具零件圖),經檢查各零件之間沒有干涉后,再將3D圖轉化成2D圖,轉化過程簡單,UG設計的2D圖如圖10所示[10]。
圖10 模具2D圖
模具工作過程:當注射完成后,動、定模開模,3個滑塊在斜導柱的驅動下各自開始脫模。當分模距離為36 mm時,圓形蓋內部的扣位滑塊22完成脫模;當分模距離達到62 mm時,扁形蓋滑塊15完成脫模;當分模距離達到75 mm時,喇叭蓋滑塊10完成脫模。當動模與定模完全分開后,液壓缸23活塞桿驅動圓形蓋滑塊20完成脫模,然后注塑機頂桿推動推板2、推桿固定板3和推桿7做脫模運動,將成型塑件推出;取出塑件后,注塑機頂桿推動動、定模合模,合模過程與開模過程的步驟相反,當模具完全合模后,即可生產下一個塑件。
運用UG軟件對吸乳護罩進行結構設計、模具工藝分析和模具結構設計,根據(jù)其結構設計了1模1腔的兩板模,采用普通流道+側澆口的澆注系統(tǒng)。對護罩圓形蓋內壁的4個扣位,設計了由燕尾槽塊帶動扣位型芯脫模的組合滑塊結構。針對不同滑塊的結構設計了“直通+水井”相結合的冷卻水路。經批量生產證明,模具結構合理,成形的護罩質量穩(wěn)定、無變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