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將小說創(chuàng)作納入文化思想體系進行審視,利于研究者涉深扼要地探及作家的作品內涵與價值訴求。嚴歌苓作為一名目光若炬、視念深邃的現(xiàn)代作家,自幼便在對傳統(tǒng)文化的目濡耳染中漸集成情淵緒郁的文化特質,而此間道學之浸教尤甚。本文通過闡釋其小說本文中情節(jié)設定、形象性格等映射的《老子》所秉崇的“道法自然”“貴柔守雌”“以柔克剛”等閎知灼論。意圖鞭辟入里、深中肯綮地詮露嚴歌苓創(chuàng)作中一以貫之的道家文化追求,展現(xiàn)其溢于文辭的道學底蘊。
【關鍵詞】嚴歌苓;《老子》;道法自然;貴柔守雌;以柔克剛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16-0040-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6.012
自1978年,嚴歌苓筆耕不輟地拋墨已逾四十載。在其浩若煙海的作品序列中,獨樹一幟的大文化觀敘事、波詭云譎的傳奇筆法、融匯個體生命體驗的紛繁形象、游刃精湛的語言功力引獲了絡繹不絕的文學研究者駐足探涉。嚴歌苓20世紀50年代于上海降生,其父即從事文學編創(chuàng)工作,其母則為文工團舞蹈演員。她自小便在文韜樂婉的作家大院中備歷熏染,使浩袤淵深的傳統(tǒng)文化基因在其心中厚植。嚴歌苓曾自述:“中國文化對我的影響占到百分之八九十的分量,因為沒有一個作品對我的影響像《紅樓夢》那么大。我也讀過很多外國作家的作品,但這不可能跟我受到的母語教育相比。因為小時候讀到的東西最重要,那時候就像是一張白紙,讀到的東西都被吸收了”。①而在以儒、釋、道三足鼎立、交相輝映的文化格局中,道家“道法自然、無為不爭”的哲辯信條顯然在斗轉星移間為嚴歌苓所造就的潛移默化的思想流變最為凸著,亦成為其文學創(chuàng)作之理念底色與價值溯求舉足輕重的精神至源。
道家文化作為延亙千載的中華主流思想體系之一,其核心要意已縷類明晰地凝結于哲學專著《老子》之中。道家韜虛尚靜,在“無、道、柔、德”的核心范疇統(tǒng)攝下,主張?zhí)斓罒o為、任物自然,厚柔薄剛,上善若水。竭欲授民的是遵循世間浩蕩而樸素的衍化秩則,順應自然而非逆天不韙,淡泊從容以致逍遙無待的萬物法則與生命態(tài)度。在巍巍華夏浪駭洶涌、蕩氣回腸的歲月易蛻中,無論是海晏河清的休明盛世,亦或兵戈擾攘的多事之秋,道家文化所蘊納的歸虛自若、超然物外之處世哲學常春風化雨般浸潤人心,筑就了中華民族自成一格的精神特質。
本文力求從大文化觀視野進涉,打通文本內外,晰徹透致地展現(xiàn)嚴歌苓創(chuàng)作中所彰示的“道法自然”“貴柔守雌”“以柔克剛”等弘淵至德的道學哲涵。以期形成文學創(chuàng)作與思想體系的聯(lián)袂,助于讀者較為高屋建瓴地深入作品,淪肌浹髓地體悟嚴歌苓小說所融浸的文化積淀。
一、“道法自然”精義的浮泛與昭露
《老子》第二十五章有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②老子主張大道先天地而生,其澤被蒼生,統(tǒng)帥萬物循環(huán)而不息。故人、地、天皆需奉法大道之規(guī)準,大道則效法其自然而然、璞性渾生的本真狀態(tài)。道家的本體論、人生觀、政治論都崇尚“道法自然”,具有濃郁的自然主義色彩。老子倡導人類應返璞歸真,衷尋淘盡鉛華、原樸純粹的生活方式,理性地首肯人的本初欲望。飲食男女、灑肆隨性的自然溯求在道家觀點中是坦然而非隱晦,應歌頌而非禁忌的人性熠輝。故老子于《道德經(jīng)》第八十章中倡導“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③給予浮泛著人類本真率性的自然原欲以溫潤沁膩的尊重與崇敬。
縱觀嚴歌苓創(chuàng)作序列,我們能夠清晰地洞知其借助對人類恣肆原欲的允肯與關懷,鞭辟精要地貫徹了“道法自然”的價值訴求。從基礎的衣餐肉欲到兩性的情感慰藉,嚴歌苓總以細膩矜柔的心態(tài)進行注視關懷,用兼容周度的墨端加以懷溫存憫的展露。同時以恬澹超然的生死哲學去觀照生命若草木般的葳蕤與衰逝。于字墨間浮現(xiàn)其厚重的道家文化積淀。
《第九個寡婦》中的王葡萄是一名風姿綽約、懷璞糲放的鄉(xiāng)村女性。她擁有似琥珀般輕盈澄澈的眼睛,其眼神時而矇昧頑執(zhí),仿若未諳世事的稚子,時而出云化逸,貌似超脫凡俗的老者。孫懷清初見她時,便為其別具一格的眼神所吸引。在浣衣時的問答中,葡萄目光如炬,“直戳戳”的眼睛隱懷著無所畏懼、心境澄明的自然與坦蕩。星移物換、時過境遷,而王葡萄的眸子若乎不染塵埃,依舊通透赤忱。以致老樸嘆訝于其豐腴純熟的軀體竟嵌著著簡蘊稚璞的雙眸:“他從來沒見過這樣的眼睛,渾頑未開,不諳世事。是膽大妄為的一雙眼。眼睛又厲害又溫柔,卻是不知有恨的。這雙眼最多六歲,對人間事似懂非懂,但對事事都有好有惡。怎么會有這么矛盾的女人?” ④小說中的王葡萄好似老莊哲學間的曼妙處子,雖歷經(jīng)萬般風卷云涌、世態(tài)炎涼,卻仍巋然謐定。只因她自始至終皆秉持著“道法自然、逍遙無囿”的生命追求。在離亂混沌的歲月中,王葡萄衡守內心的本真與操念。她信奉著樸素的善惡因果觀,不受政局蕩覆的侵擾。在孫懷清被劃為地主反動勢力并被執(zhí)行槍決,眾人紛紛誘勸王葡萄與其意斷恩絕之時,其衷于本心,顧念公公的仁德善慈與憂懷憫恤,毅然決然地斥絕了此種因階級政治戕伐而罔及人性的行為。甚至“冒天下之大不韙”,將奄奄將隕的孫懷清從存亡邊際中挽回。
而與“道法自然”精神內核契合輝應的對原始欲望與野性沖動的歌頌與膜拜亦受到嚴歌苓深情款款的詮釋?!兜诰艂€寡婦》中的王葡萄全無弱柳扶風、嬌婉羞怯的傳統(tǒng)女性之態(tài),面對身體性欲與情感需求,其赤忱、自信且放肆坦蕩。在其夫鐵腦被誤殺后,王葡萄的生命中共浮涌過四名男人的身影。首位在她的無漾心境中泛起漣漪的男子叫做朱梅。“一張長白臉,眉毛好整齊眼睛好干凈。他穿一件黑色長衫,圍一條格子圍巾,背有點駝”。⑤他們萍水相逢即暗生情愫,愛慕之情陡然發(fā)勢,狂野肉欲若決口之堤般澎湃難抑。這對虔誠衷摯的露水鴛鴦任縱恣肆地在麥秸上顛鸞倒鳳,行云雨之歡。雖然王葡萄以放浪形骸的無縛態(tài)度直面內心的身體欲望,但其絕非水性楊花、朝秦暮楚的淫蕩女子。她忠于內心的直覺與蠢動,心有所屬時則貞摯不渝,絕不越軌濫情。故其二哥向她表明心跡時,葡萄坦言:“我心里有個人了”“是個戲班子的琴師。叫朱梅”。葡萄不愿左右逢源、玩弄感情,在確定朱梅遺恨終天后才與夢中情人孫少勇耳鬢廝磨,同床共枕。但為了爹的隱秘安全,葡萄終在暗濤洶涌的內心抉擇后與他分道揚鑣。第三位與王葡萄緣意纏綿的男子是冬喜,盡管他其貌不揚,但葡萄卻對其情深似海。他們在墳院邊上的茂林中恣意野合、無論冬夏。在此刻,赤裸渾然的軀體若與清露修竹的自然珠璧交輝,“聚天地之精華,凝山川之靈氣”,對“野合”的傾墨撰繪亦展現(xiàn)了嚴歌苓“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道家文化底蘊。文中最后一位與王葡萄情誼綿深的男人是樸先生,他隨身援抗日的父母來到中國,在其雙親壯志未酬、捐軀殉業(yè)后,樸先生成了煢煢孑立的孤兒。因此王葡萄對他憫懷備至,內心充盈著母愛般的憐惜。葡萄遵循本心的欲求,幫助樸先生修補衣服、添釘扣子,將其虧闕于挺的舐犢忱情傾注給他。她不為外界政治格局的地覆天翻與嘈雜聒噪所裹挾,順應本真的心境。當樸先生在政治傾軋中被打成反黨分子后,王葡萄并非避而遠之,仍舊為其整理房間,糊墻面。用溫婉熾熱的本真撫慰他支離破碎的內心。王葡萄始終虔誠于深邃本心迸發(fā)的欲望訴求,敢愛敢恨、逍遙恣蕩,顛沛宕折而澄明逐欲的生命歷途完美映射了嚴歌苓創(chuàng)作追求道法自然的文學溯念。
同時,嚴歌苓激揚文字、苦心孤詣創(chuàng)作出諸多“重生順死、仰天敬命”的人物形象亦是對“道法自然”思想的覆轍與詮釋?!独献印返谖逭掠醒裕骸疤斓夭蝗?,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⑥死亡是世間生靈皆無法僭越的永恒宿命,是“自然”中生命凋萎與終結無可避逆的必經(jīng)環(huán)節(jié)。古來無數(shù)先賢入木三分,對此母題做出振聾發(fā)聵的見答。而道家則秉持理性的統(tǒng)攝。關乎生,道家惜生重命,竭力拓悟養(yǎng)生之道以祛病延年。關乎死,道家順頌天時,坦然面對軀體的衰逝并恬澹超脫。嚴歌苓在卷帙浩繁的創(chuàng)作中從不刻意渲染生命銷殞的悲愴恫怵,而是持曠達知性的心態(tài)予以觀照與撫慰。
《陸犯焉識》中,在戾謔殘酷的迫害與荒瘠蕭瑟的凄渺環(huán)境雙重迫索下若縛淵沼數(shù)十載的囚犯陸焉識,雖身陷囹圄、朝不保夕,但從未遺喪對生命與自由的追溯和渴求。懷揣著對妻女真情沛溢的惦念,陸焉識仿若風中勁草般逆勢狂生。最終“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離亂歲月終結后,與朝思暮想的婉喻重逢。面對生,嚴歌苓總以堅韌溫潤的筆觸撫平人物破碎的傷痕,喚扶其對生的珍視與渴欲。面對死,她以波瀾不驚、理性克制的態(tài)度去直書生命的衰逝。恰與《大宗師》所言:“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⑦內核相契。《陸犯焉識》中恩娘與婉喻的離世皆被描繪得寧靜泊淡。恩娘在鐘鳴漏盡、行將就木之際仍勸慰陸焉識“人活著需要的東西沒幾樣的”,貌似她只是在須臾微恙間了卻塵緣。馮婉喻在人生的最后階段返璞到嬰兒時期,衣不蔽體,使肉體與精神遨游無縛。婉喻在靜謐安恬的氛圍中余暉薄盡,“醫(yī)療器械一件一件地從她身上卸下,她從所有橫著斜著的橡皮管下面松了綁,包括那件裹住她的毛巾毯也滑落了,把她潔白無瑕的身體解放出來。她睜著無動機、非功利的眼睛,看著她周圍的一張張臉。真的是一雙老天使的眼睛?!?⑧“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幼所不得也,皆物之情也” ⑨,對死亡豁達靜適的展現(xiàn)昭露了嚴歌苓泰然超脫、順應自然的生死觀。天地渾成一物,無所謂生、亦無所謂死,故面對逝去,便無需悲戚哀慟,與道家崇尚的精神義旨相契。
綜而觀之,嚴歌苓在浩若煙海的小說創(chuàng)作中融浸了道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精神溯求。萬物盡法天道、肆野縱尤,故人之生亦應效之,返璞歸真、逍遙無待,忠誠于人性原初欲望與本真率性,無拘無縛,以至化境。人之死當安時處順,敬道遂逸,以曠達知性的態(tài)度正視生命的終逝。而嚴歌苓文本中浮現(xiàn)的諸多放浪形骸、落拓不羈而又仰天奉道、循性知度的人物形象以及重生順死、溫情涌注的情節(jié)設定都與道家所秉持的“道法自然”觀念一脈相承、交相輝映,昭釋了嚴歌苓對于道家文化的傾慕與尚崇。
二、“貴柔守雌、以柔克剛”觀念的彰示和凸現(xiàn)
《老子》第七十八章有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⑩水性至柔至善,然磐石芒刃抗其必折戟隕銷,堅易損,柔恒存。道家以水引喻,主張貴柔守雌、柔弱勝剛強,倡導斂鋒蘊勢、營韌制堅的政治人生哲學。
嚴歌苓對弱柳扶風卻矜毅柔韌的女性特質的溫情書寫在其創(chuàng)作中占比尤甚。因獨異的性別體驗與生命境遇,嚴歌苓著意撰繪了諸多含垢斂隱而散發(fā)雌柔光輝的女性形象,與道家傳統(tǒng)文化觀相得益彰?!兑粋€女人的史詩》頗有陰陽易置之韻,文中的男主人公歐陽萸怯懦頹弱,尤其在厄頓境遇下,其鄙瑣卑庸的性格本質更是原形畢露。嚴歌苓剝祛了傳統(tǒng)男性引以為傲的雄渾方剛,賦予其孱弱畸窘的形象特征。此般敘事策略乃為襯映女性之健毅,昭顯一種越卻道德判斷而挺進審美領域的崇高?!叭酥踩崛酰渌酪矆詮?;萬物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在“柔弱勝剛強”哲觀的影響下,文中的女性被賜予更多“生”的要素。田蘇菲的父親溘然歸逝后,其母用智慧與隱忍在爾虞我詐的市儈生活中倔強地撐起一番天地。她能屈能伸,不惜擱棄尊嚴向別人借錢,甚至抵押了屈指可數(shù)的家具。其在多舛的歲月中披星戴月,為蘇菲營構起抵御駭浪的庇灣。
母親離世后,田蘇菲接續(xù)起維系家族運轉的重任。她纖細柔婉卻魄力充盈、獨當一面,在訪客間如魚得水般斡旋。為了女兒的明熠前途,田蘇菲委身折顏去迎合曾追求自己的都副司令;為了給宿病的丈夫滋實身體,她無懼穢污、深夜赴池捕捉蛤蟆。田蘇菲與傳統(tǒng)女性隨風傾靡的纖弱形象殊若云泥,而在嚴歌苓的敘事話語中,她血液中沸騰的剛挺與傲毅使男性亦莫能望其項背。映射出作者對道家“柔弱勝剛強”哲觀的鳴崇與謹懷。
西美爾認為:“女人在自己的存在中比男人更堅定、更完整、更協(xié)調;事物的產(chǎn)生、活動和彼此對立造成的不安以及生活本身的不安,較少觸及女性存在的實質性基礎,較少波及女人自身。女人更沉穩(wěn)、更深入地駐留在自己特別本質的最終環(huán)節(jié)中” ??!渡倥O》中,同樣因文化隔閡與排擠而寄人籬下的“邊緣人”小漁與其男友江偉,在迷惘忳郁的移民生活中秉守著截然殊異的生命態(tài)度。江偉在國內豪奪蛙泳桂冠,可謂聲明赫奕、眾星捧月。但在美國,他僅能依借半工半讀尚可維持生計,且需合租縛居在逼仄的房屋之內,此般郁抑階下的戚澀處境與天壤之別的心理落差致使江偉怯懦暴躁的卑瑣本質展露無遺。在異國環(huán)境中處處碰壁、敏感脆弱的內心遭受蹂躪的江偉,急欲展現(xiàn)自身掌控權力,維護慘遭踐踏的尊嚴。因此,他逐漸焦躁悵怒,極欲通過對小漁的占有昭示東方男性的卓碩與支配能力。江偉潛意識中既拘執(zhí)地篤定小漁必須絕對忠誠地依附于他,但諷刺與吊詭的是,他卻以猜忌與詆毀的姿態(tài)對待女友和意大利老人的共處。江偉惺惺作態(tài)、外強中干,最終在自身幻妄的“美國夢”覓途中被西方社會逐漸孤離、隔囿,淪為“邊緣人”。反觀小漁,其雖同樣面臨寄人籬下的郁慟處境,但她卻集涵著東方傳統(tǒng)女性特有的善柔矜恕的地母本質。小漁恬適坦然地接受命運的瀾浪與沉浮,用澄澈溫淑的心靈憫化生活的堅冰。公證時的一吻,她非但未鄙視老邁龍鐘的意大利老頭,認為他是在玷污其輕盈淳幼的圣潔,反而對年歲已高還盡力配合表演的老人表示同情。在與他朝夕相處的歲月中,小漁亦時刻保持著隱忍與摯善。老頭的屋子臟了,她默默清掃;老頭漲房租,她為了避免江偉與其沖突加劇,選擇了獨自承擔。
小漁懷有“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性格特質,與生俱來的溫敏忱恕使她在晦濁黯謔的環(huán)境中如救世主般扶挽蒼生,原本自暴自棄、顏神衰萎的老頭亦在小漁的陪伴下煥發(fā)生機。在西方話語體系中,她雖柔弱,卻傲然地屹于剛強之上。小漁血液中貫流的“雌弱至善”洗凈文化沖撞中東方民族的污穢與恥辱。她仿若空谷幽蘭般直沁肺腑、縈香不絕。
從《一個女人的史詩》中的田蘇菲到《扶桑》中的妓女扶桑,從《第九個寡婦》中的王葡萄到《少女小漁》中的寄居者小漁,嚴歌苓墨下的紛繁女性皆涵蘊著“蒼澤地母”之特質,隱忍善化、韌而不折。相較于男性,此般浸蓄于陰柔間的剛傲更具理想色彩?!疤煜轮寥幔Y騁天下之至堅” ?,道家“貴柔守雌、以柔克剛”的主張,對女性陰斂之美的探涉與辯證觀念在嚴歌苓創(chuàng)作中得以濃墨重彩、淋漓盡致地昭露。而作為中國文壇屹占一席的女性主義作家,從道學視野出發(fā)審視女性境遇,形成兩者的聯(lián)袂。有助于嚴歌苓深透晰徹地參悟女性價值,撰繪出更具藝術感染力的立體形象,使文學創(chuàng)作水準日趨臻善。
三、總結
“一個優(yōu)秀的作家必須了解自己民族傳統(tǒng)中特殊的性格,然后在自己的寫作中伸張這樣的特別性格” ?,嚴歌苓曾公開談及老莊哲學對自身創(chuàng)作的泓邃浸染,在其卷帙浩繁的文本序列中積蘊了道家文化神韻的慧墨俯仰可拾。筆者恰就小說拜賞中所體悟的形象性格與生命境遇的抒繪與道家精神貌里相契、交相輝印的特質起撰為文,忱求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同現(xiàn)代文學藝術的聯(lián)袂研涉墾拓較新的切入視角與言訴導向。
作為中華悠沉傳統(tǒng)中經(jīng)久不衰、熠熠生輝的道家文化,其于千載前所謹持的“道法自然”“貴柔守雌”等灼見跨越了逝者如斯的時空疇限,鑄為人類睿哲的豐碑。在世殊時異的云煙競遷中巋然屹矗。并成為嚴歌苓審視人類社會、眷注生命境遇以及抒展創(chuàng)作理念的取法淵源。此種寫作策略不僅使她的故事敘述更為搖曳生姿,人物形象愈加立體煥魅,亦讓宿久的道家思想在嶄新的戰(zhàn)爭戕伐與政治翻覆等年代語境下昭顯出與時俱進的文化內涵。促成文學作品的征典聚善和文化體系的歷久彌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嚴歌苓作品中集涵的道學旨蘊絕非獨篇仄調所能涓滴不遺、面面俱至地闡釋詳盡。因而,在面臨特定的肅穆賅博之學術論題時,眾同仁須戮力凝德、薪火相傳,守望相攜,以見月明。
注釋:
①謝玲:《論嚴歌苓小說的道家文化底蘊》,2016年南昌大學碩士論文。
②③⑥⑩??(魏)王弼注、樓宇烈校:《老子道德經(jīng)注》,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65-66頁,第198頁,第15頁,第195頁,第193頁,第123頁。
④⑤嚴歌苓:《第九個寡婦》,作家出版社2016年版,第244頁,第23頁。
⑦⑨錢穆:《莊子纂箋》,三聯(lián)書店2014年版,第69頁,第70頁。
⑧嚴歌苓:《陸犯焉識》,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399頁。
?西美爾著,劉小楓選編,顧仁明譯:《金錢、性別、現(xiàn)代生活風格》,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94頁。
?余華:《沒有一條道路是重復的》,作家出版社2008年版,第189頁。
參考文獻:
[1]嚴歌苓.第九個寡婦[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6.
[2]嚴歌苓.陸犯焉識[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
[3]嚴歌苓.一個女人的史詩[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4]張景,張松輝譯注.道德經(jīng)[M].北京:中華書局,2021.
[5](魏)王弼注,樓宇烈校.老子道德經(jīng)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1.
[6]謝玲.論嚴歌苓小說的道家文化底蘊[D].南昌大學,2016.
[7]毋杉.道家美學精神的豐富性表達——嚴歌苓小說的審美思考[J].小說評論,2021,(02):165-169.
[8]張婉婷.《老子》“自然”的概念探析——基于“道法自然”章[J].中華老學,2021,(03):17-29.
作者簡介:
曹庚臣,男,安徽滁州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現(xiàn)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