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玲
(赤峰市醫(yī)院肛腸科,內(nèi)蒙古 赤峰,024000)
結腸癌(CRC)是我國第二常見的癌癥類型,也是癌癥相關病死率的主要原因。盡管對癌癥生物學的理解有所進步,臨床治療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輔助化療仍然是目前癌癥患者治療的標準。超過50%的CRC患者在手術治療后需接受輔助化療[1-2]。然而,化療會引發(fā)一系列生理和心理不良反應,如癌癥相關疲勞(CRF),CRF會降低患者完成癌癥藥物治療和參與重要且有價值的生活活動的能力,不利于預后[3]。目前尚無治療CRF標準療法,藥物干預對CRF的改善非常少,然而,越來越多的證據(jù)表明,心理干預措施可有效減少 CRF,故探索一種有效可靠的心理護理模式對減少CRC術后化療患者的CRF具有積極意義,聚焦解決護理模式(SFT)是一種積極的心理治療模式,包含描述問題、構建良好目標、探索例外情況、提供反饋和評估5個階段,SFT強調(diào)發(fā)掘個體的潛能和可用資源,以激發(fā)個體積極的心理體驗,并提高適應和應對能力,SFT已在一些護理領域得到應用。一項針對炎癥性腸病患者的研究表明,SFT顯著減輕了患者的負性情緒[4]。炎癥性腸病患者和結腸癌患者之間有許多相似之處,但尚無證明SFT對CRC術后化療患者CRF的影響,因此,本研究旨在分析SFT對CRC術后化療患者CRF的影響。
選擇2021年1月—2022年1月在赤峰市醫(yī)院接受結腸癌根治術后輔助化療的9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表法將所有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5例。對照組中,男性24例,女性21例;年齡26~75歲,平均年齡(50.96±14.41)歲;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12例,高中及以上33例;TNM分期Ⅰ~Ⅱ期16例,Ⅲ~Ⅳ期29例。觀察組中,男性24例,女性21例;年齡29~72歲,平均年齡(49.14±12.23)歲;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11例,高中及以上34例;TNM分期Ⅰ~Ⅱ期18例,Ⅲ~Ⅳ期27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颊呒捌浼覍俪浞至私庋芯肯嚓P內(nèi)容后,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jīng)赤峰市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
納入標準:①經(jīng)術后病理或細胞學診斷確診為CRC,接受基于奧沙利鉑(d1)和卡培他濱(d1~14)的CapeOX方案的輔助化療,每3周重復,共接受24周化療;②預期生存時間超過6個月;③年齡18~80歲;④根據(jù)《國際疾病及相關健康問題統(tǒng)計分類》[5]第10版CRF診斷標準診斷為CRF,根據(jù)中國版Piper疲勞量表修訂版(RPFS-CV)評定為輕度和中度疲勞,尚未參與過與任何疲勞相關干預的患者。
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認知、溝通、精神障礙;②合并出血性疾病或嚴重的器官功能障礙或其他惡性腫瘤;③研究期間病情嚴重變化或終止化療或增加了其他治療方案,如放射治療、靶向治療等;④臨床資料不完整或無法隨訪的患者。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guī)護理,在每個化療療程的第一天護理人員均對患者進行一對一的健康教育,內(nèi)容包括飲食營養(yǎng)、充足睡眠、生活行為指導、用藥等,30 min/次,1次/月,連續(xù)干預6個月。
觀察組患者接受SFT干預,SFT旨在改善患者對自身資源的使用,以最大程度地減少疲勞。干預由2名具有心理學背景的護理人員進行,干預實施前護理人員已經(jīng)完成了SFT專業(yè)心理學家的SFT培訓。在患者返回醫(yī)院接受化療的第1天,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了一對一的干預,1次/月,連續(xù)干預6個月。具體內(nèi)容如下:①描述問題:患者入院后,以溫和的語氣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交流,鼓勵患者真實表達內(nèi)心感受,講述過去7 d存在的疲勞情況,引導患者回顧為減輕疲勞所采取的措施,護理人員根據(jù)所掌握的專業(yè)知識,啟發(fā)患者如何更進一步充分發(fā)揮自身潛能,努力改善疲勞情況,促進化療療程的順利完成。②構建具體可行的目標:通過對CRC術后化療患者的了解,在充分尊重患者主體角色地位,以誘發(fā)性和開放性的方式向患者提問,針對本次SFT觀察指標,引導CRC患者說出對當前健康的需求和期望,例如,采用Piper疲乏量表(RPFS-CV)評估患者疲勞癥狀,分數(shù)范圍0~220分,RPFS得分在多少水平患者會感到滿意,如果實現(xiàn)了,患者的日常生活會如何改善(身體、情感和社交活動),結合患者個體體征,為患者制訂切實可行的目標,誘導患者目標實現(xiàn)后身體狀態(tài),以增強患者積極治療和康復的信心。③探查例外:護理人員引導患者回憶近一個月來一次成功應對疲勞的經(jīng)歷,如通過看哪些書籍或視頻調(diào)節(jié)心理,聽哪些音樂舒緩情緒,參加哪些活動或與哪些人互動增強治療的信心,進一步引導患者通過自身解決問題的潛能,緩解SFT,增強康復信心。④反饋:護理人員反饋了患者過去一個月為減輕疲勞所做的努力,并幫助患者制訂了下個月具體可行的計劃,以調(diào)動患者主觀能動性和參與的積極性。⑤評價:評估貫穿于整個干預過程,在下一次干預之前需要評估患者的疲勞度。采用刻度化提問方式向患者提問,“如上次RPFS-CV評分132分,本周目標是否可以設定為降低10分”,如果患者給予肯定回復或已達到設定目標,應給予充分的肯定、表揚和鼓勵,并再次強調(diào)術后化療的規(guī)范性,與患者一起構建新的可行目標,結合以往成功經(jīng)驗,繼續(xù)向疾病轉(zhuǎn)歸方向不斷努力。
①癌因疲勞:采用中文版Piper疲乏量表(RPFS-CV)[6]評估兩組患者主觀疲勞,該量表包含行為疲乏、情緒疲乏、感覺疲乏和認知疲乏4各維度共22個條目和5個開放性問題,各條目均采用0~10分評分法,總分范圍0~220分,分數(shù)越高癥狀越嚴重。②生活質(zhì)量:采用中國癌癥化療患者生活質(zhì)量量表(QLQ-CCC)[7]評估兩組患者的護理前后生活質(zhì)量。該量表包含身體、心理、社會、疾病和其他5個維度35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Likert 5級評分,總分范圍0~175分,量表評分越高,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越好。③護理滿意度:采用自制的滿意度調(diào)查量表調(diào)查患者滿意度,滿意度評分范圍0~100分, 90~100分滿意;60~89分基本滿意;低于60分不滿意。護理滿意度=(滿意+基本滿意)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采用SPSS 20.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當理論頻率≥5時進行χ2檢驗,當理論頻率≤5時進行Fisher精確檢驗。符合正態(tài)分布和方差齊性計量數(shù)據(jù)采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不符合測量數(shù)據(jù)表示為中位數(shù)和四分位距,組間比較使用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護理前,兩組患者RPFS-CV各維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行為疲乏、情緒疲乏、感覺疲乏均明顯升高,認知疲乏明顯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RPFS-CV各維度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RPFS-CV評分比較 (,分)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RPFS-CV評分比較 (,分)
注:與同組護理前比較,*P<0.05。
認知疲乏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對照組4529.64±5.8638.45±9.94*22.63±4.4331.64±7.12*20.12±3.8526.55±6.78*44.56±8.4337.28±8.15*觀察組4528.96±5.4533.22±7.86*22.22±4.7225.54±5.89*19.78±3.6923.03±4.89*43.28±7.2129.64±7.20*t 0.5702.7690.425 4.4280.4282.8250.774 4.713 P 0.5700.0070.672<0.0010.6700.0060.441<0.001組別例數(shù)行為疲乏情緒疲乏感覺疲乏
護理前,兩組患者QLQ-CCC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QLQ-CCC評分均明顯提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QLQ-CCC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QLQ-CCC評分比較 (,分)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QLQ-CCC評分比較 (,分)
注:與同組護理前比較,*P<0.05。
組別例數(shù)護理前護理后對照組4592.56±15.67104.23±22.13*觀察組4589.47±16.43119.55±26.47*t 0.9132.979 P 0.3640.004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n(%)]
癌癥是全球癌癥相關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當前臨床實踐指南建議將手術切除后的輔助化療作為Ⅲ期結腸癌癌癥患者的標準治療,因為化療可以通過根除微轉(zhuǎn)移降低復發(fā)和死亡風險,但化療也會導致更嚴重的并發(fā)癥,顯著降低患者生活質(zhì)量。有研究結果顯示,接受化療的癌癥患者長期遭受身體和心理壓力[8]。在治療過程中,化療藥物和細胞產(chǎn)物的積累會對身體和腦細胞造成損傷,從而通過生理和心理機制影響患者的CRF,CRF對患者的身體、心理社會功能和經(jīng)濟后果都有不利影響,它可能會破壞生活質(zhì)量,影響治療依從性,并降低患者的總體生存率[9-11]。因此,減輕癌癥患者CRF的適當干預措施將在提高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功能、促進患者預后中發(fā)揮關鍵作用。
SFT是一種積極的心理干預,著重于如何激發(fā)患者的潛能。通過回憶應對疲勞的成功經(jīng)驗,探索患者的潛力和可用資源[12-13]。護理人員幫助患者根據(jù)他們的預期目標和潛力制訂具體計劃。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提高患者的應對能力,從而有助于減輕他們的疲勞并提高他們的生活質(zhì)量。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RPFS-CV各維度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SFT可以改善CRC術后化療患者的癌因疲勞,這也與呂玲[14]的研究基本一致。分析原因,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感知、行為和情緒疲乏護理后均有所增加,感知、行為疲乏可能與化療期間的貧血、白細胞減少、睡眠障礙和其他癥狀有關,感知、行為疲乏會導致患者對事物興趣降低,參與社會活動能力減弱,進一步加劇情緒疲勞,但SFT可以通過充分調(diào)動患者自身資源,激發(fā)自身潛能,主動參與行為改變,進而有效緩解情感和身體的疲乏,SFT對認知疲乏的積極影響可能與護理人員使用更精確的詞匯和特定的提問技巧有關,因為這些護理技巧可以幫助患者更清楚地了解問題并促進積極應對[15]。這可能也是對認知疲勞的影響比對其他類型疲勞的影響持續(xù)時間更長的原因。
SFT的理論核心是“追求美好生活”,鼓勵患者參與有價值的生活活動,這是關系到生活質(zhì)量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中,觀察組QLQ-CCC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SFT可以提高CRC術后化療患者生活質(zhì)量,這與王霞等[16]研究結果一致。分析原因,SFT通過對患者的努力和成功經(jīng)驗的探索和肯定,促進了患者的積極心理體驗,減少消極情緒,改善患者生活質(zhì)量的心理維度。此外,SFT引導患者通過自身解決問題的潛能,使得患者的適應能力和應對能力提高,進一步改善生活質(zhì)量的生理維度。另外,本次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可能是因為SFT與患者及其家屬積極有效溝通,為患者提供情感支持和有效康復策略,增強患者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也有助于改善護患關系。
綜上所述,SFT可有效緩解CRC術后化療患者癌因性疲乏,改善生活質(zhì)量,提高護理滿意度,值得在臨床中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