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里的節(jié)氣,從立春、雨水到春分、清明和谷雨,都自帶溫潤和煦的氣質,唯獨“驚蟄”是個例外。
驚蟄,是春天的第三個節(jié)氣,又名“啟蟄”,西漢時,人們?yōu)榱吮荛_漢景帝劉啟的名諱,改為“驚蟄”。驚蟄節(jié)氣不僅改過名字,還改過時間順序,在漢代以前,驚蟄是排在雨水前的節(jié)氣。
昆蟲入冬后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对铝钇呤蚣狻分校骸岸鹿?jié),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古人認為是春雷驚醒了蟄居的昆蟲,因此才將這個時節(jié)命名為“驚蟄”。
其實,這是個美麗的誤會。我國春雷進程有著很大的地域差異,全國各地春雷始鳴時間早晚各不相同。驚蟄節(jié)氣期間,春雷的影響范圍主要在南方地區(qū),北方大部地區(qū)此時還未迎初雷,所以,“驚蟄始雷”并不適用于我國所有地區(qū)。
在民間有“驚蟄吃梨”的習俗。吃梨有兩層含義,一是“梨”是“離”的諧音,驚蟄日這一天,吃梨可以遠離蟲害,讓莊稼在新的一年獲得豐收;乍暖還寒時節(jié),吃上一個潤肺生津的梨,也是另一種“離”——遠離病痛。
在杭州,驚蟄日這天,翁家山村還有“喊山祭茶”的習俗。
據說,翁家山最早的定居者,是因為一場水災從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遷移至此,村民世代從事茶葉生產,“喊山”的習俗也就繼承了下來。不少人沒聽過也不奇怪,因為這個風俗曾斷了80多年,上一次較大規(guī)模的喊山活動是在1936年。直到2022年的驚蟄,翁家山村才重啟“喊山祭茶”風俗。(摘自《錢江晚報》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