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援軍
1938年,曾有幾位香港青年電影工作者來到延安,將抗日革命根據(jù)地的情況拍成一部電影《西北線上》。此部紀錄片的片名,系毛澤東親自題寫。
《西北線上》
據(jù)統(tǒng)計,抗日戰(zhàn)爭時期,香港的電影機構拍攝了近百部反映抗戰(zhàn)的愛國電影,其中,新聞紀錄片有15部之多。
《西北線上》導演、編劇是林蒼、徐天翔。攝影是金昆(金焜)。《西北線上》展現(xiàn)了延安城鄉(xiāng)的自然風光,記錄了中共領導人毛澤東、著名女作家丁玲的工作情況和發(fā)表演說的場面,還有抗日軍政大學、魯迅藝術學院、魯迅小學的學習、生活風貌。
1941年6月,《西北線上》更名為《延安風貌》在香港公映,這是首部在香港公開上映的專門反映延安情況的影片?!段鞅本€上》長約14分鐘,共分八個段落:毛澤東、丁玲等人;中國抗日軍政大學;魯迅藝術學院;十八集團軍的戰(zhàn)術;延安的青年男女們;延安的“五一”勞動節(jié);關于新四軍的種種;赤區(qū)人民的生活狀況。
毛澤東、周恩來等人題字
毛澤東為《西北線上》題寫的手跡,兩次在香港影刊《銀間世》創(chuàng)刊號上出現(xiàn)。第一次出現(xiàn)在該刊封二,“西北線上”四字以套紅大字置于中部橫排印出。下邊的大號紅字圖片說明稱:第八路軍總司令毛澤東先生特為本片題字。(原刊如此。第八路軍總指揮、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應為朱德)
青年攝影團全體人員跋涉萬里歷盡艱險實地攝影得來。
華美貿易公司經理袂聯(lián)
最后一句,可能是指攝影團的陜北之行得到了“華美貿易公司經理”資助之意。封二還刊有兩幅單色大照片:上面一幅是幾位延安婦女的群像,下面一幅是女戰(zhàn)士在延河邊洗衣、洗臉的生活照(見左圖)。
第二次出現(xiàn)是在《銀間世》正文的首頁。毛澤東題寫“西北線上”四字手跡以黑體印刷,占據(jù)約小一半的版面,十分醒目。片名左下方是套紅木刻的毛澤東戴八角帽頭像。除此之外,還有毛澤東給香港青年攝影團的兩幅題詞,占據(jù)一個整版:一條是“努力奮斗”;一條是“青年攝影團諸位,努力于抗日藝術是很好的,盼望繼續(xù)努力,達到一致救國之目的”。左下方是大幅的毛澤東著八路軍戎裝照(見右圖)。
林伯渠和周恩來的題詞手跡在另一頁上。周恩來題字:
在這部片子里,沒有柔媚的風光,沒有華貴的裝束,所有的只是叢山脊土……西北高原的生活是艱苦的生活,但在這艱苦的高原上,我們的原始祖先曾不斷地奮斗……血與汗、箭與火戰(zhàn)勝敵人,創(chuàng)造了我中華民族四千余年的偉大歷史。現(xiàn)在有成千成萬中華民族最優(yōu)秀的兒女,為了繼承原始祖先的遺志,為了戰(zhàn)勝敵人——日本強盜,同樣在這兒飽受饑苦地奮斗和努力,一致團結,為著保衛(wèi)民族而戰(zhàn),為保衛(wèi)全中國而戰(zhàn)。
如此多有分量的題詞,充分表明《西北線上》的受重視程度。
(摘自《同舟共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