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媒體2月27日表現(xiàn)亢奮,聚焦首艘自制潛艇“海鯤”號當天“浮起來了”。這是該潛艇自去年9月舉行下水儀式后,首次對外展示完整全貌并真正“下水”。不過對于這艘依靠多方技術拼湊出來的潛艇,就連島內專家也承認,真實戰(zhàn)力恐怕難以滿足臺軍設想。
臺灣TVBS新聞網2月28日稱,在去年9月的“下水儀式”上,“海鯤”號的艦艏及側向聲吶、魚雷發(fā)射管等多個重要部位都被有意遮擋,而27日該潛艇才首度完整展示全貌。該潛艇的艦艏及船舷側向聲吶陣列、魚雷發(fā)射管、進排水口、X型尾舵等清楚可見,舷側后半部還有12個圓孔,推測是用于發(fā)射魚雷誘餌,只有7葉螺旋槳推進裝置仍被帆布包裹。
臺灣《自由時報》分析稱,值得注意的是,“海鯤”號艦體下方也被網格狀材料細密包覆,臺“國防院國防戰(zhàn)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蘇紫云認為,這是該潛艇側向聲吶的位置,搭配艦艏環(huán)形聲吶,可將潛艇的探測盲區(qū)降到最低。
臺灣從2016年啟動了所謂“潛艦自造”計劃,但該計劃自啟動以來屢屢受挫:先是與荷蘭洽談潛艇外殼專利碰壁,打算向日本購買封存潛艇又沒了下文,還被爆出技術顧問是來自直布羅陀的“皮包公司”。
據島內媒體報道,臺灣自制潛艇由臺船負責總體建造,所需關鍵技術則被列為“綠區(qū)”“黃區(qū)”“紅區(qū)”三項,其中“綠區(qū)”為臺灣可自行生產的設備,“黃區(qū)”為自制比較困難的設備,“紅區(qū)”則是沒有研制能力,需要外援才能獲得的設備,包括潛艇作戰(zhàn)指揮系統(tǒng)、聲吶外罩、潛望鏡、柴油機、魚雷、導彈等,也就是幾乎全部關鍵系統(tǒng)。
由于這艘臺灣自制潛艇的核心技術幾乎全部來自外部,它們之間是否匹配、能否有效運作,一切都是未知數。因此關于“海鯤”號的具體性能,各方并不看好。美國“動力”網站2月27日稱,去年9月亮相的“海鯤”號潛艇的圍殼加工質量“可能達不到最高水平”,而最新的照片也并未能完全推翻這些觀點。報道還提到,沒有證據表明“海鯤”號安裝有可以提高水下探測能力的拖曳聲吶陣列,以及能大幅增加水下潛航時間的空氣獨立推進(AIP)系統(tǒng)。(摘自《環(huán)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