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詩雨
1870年馬克·吐溫在小說《競選州長》里刻畫了這么一個主人公:不論他過去的名聲多么好,當他競選州長,不久就被競爭對手污蔑為一個徹頭徹尾的偽證犯、蒙大拿的小偷、挖墳盜尸犯、酗酒狂、骯臟的賄賂犯和訛詐專家,甚至還有9個各種膚色的孩子在公開活動中沖上講壇喊他爸爸。即使有些罪名看起來就荒謬到離譜,即使他從來沒去過蒙大拿,但還沒等他一一解釋,人們已經(jīng)沖進他家打砸一通以示憤怒。最后,他只得退出競選,息事寧人。
小說諷刺的是一百多年前的美國競選,但其中的種種劇情,放到今天即使跨地域、跨文化、跨行業(yè)來看也極具生命力。近的比如讓某款車賣得不好就說它長得像靈車,要網(wǎng)暴某個國產(chǎn)品牌就先說它其實由外國資本暗中控制—通常是美國、日本,最近還多了猶太資本。至于指摘某個名人就更簡單啦,如果他在國外頗受認可,那肯定是他靠出賣國人去討了洋鬼子歡心,不行就說種種跡象表明他其實已經(jīng)加入了有邪教色彩的某某組織,很快罵聲就會傳遍互聯(lián)網(wǎng)的每個角落。
如果將《競選州長》的故事舞臺搬到一百多年后的今天,那位主人公估計也會在社交平臺上大喊:我遭遇了徹頭徹尾的獵巫!—特朗普就時常這么高呼,并推動了“獵巫”一詞的現(xiàn)代化演進。
“獵巫”一詞誕生于從15世紀末到17世紀的歐洲。受當時的宗教統(tǒng)治影響,人們相信社會出現(xiàn)災難不幸一定是魔鬼在作祟,因此要鎮(zhèn)壓“巫術”和“異端”,處死作為“魔鬼替身”的巫師。從今天的角度來看,所謂會飛會魔法的巫師根本不存在,但歷史記載,浩浩蕩蕩的獵巫行動不僅使得300萬人經(jīng)歷過審判,更有4萬至6萬人因此被處死。獵巫行動鎮(zhèn)壓的女性比例極高,還因此誕生了所謂“女巫實驗”,例如因為將靈魂交給撒旦,因此女巫體重極輕,能夠浮于水面的女性就會被指控為女巫。當然,即使入水下沉,指控者依然能找到其他理由,例如惡魔在那時突然幫助了她。說白了,一旦你被認定是巫師,后面所有的證據(jù)只是審判者為動手胡編亂造的理由。
世道的荒謬背后其實是人心的不安。中世紀史專業(yè)的B站UP主“盧格杜努姆的奧古斯丁”在一則介紹獵巫的視頻中總結說,其實當時在整個歐洲,根據(jù)宗教化和世俗化以及社會發(fā)展程度不同,各國的獵巫熱潮也不同。那些殺死“巫師”數(shù)量較多的國家,大多社會都處于政治緊張和思想劇烈變革的狀態(tài)。于是,集體迫害狂熱成了消解現(xiàn)實困境的一種手段。
今天,“巫女說”雖然不再存在,獵巫在人類社會中卻沒有消失。今年年初也有過一起著名的“獵巫事件”,播主“戰(zhàn)馬行動”跑去南京一家商場,指著玻璃上一些紅色的圓形圖案怒斥是日本元素,斥責商場“賣國”。商場和《競選州長》中的主人公一樣,選擇了鏟掉新年裝飾息事寧人。但很顯然,大家都能感受到其中的不對勁。于是,事情后來的發(fā)展是多家央媒批判了這種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最終“戰(zhàn)馬行動”的賬號被封。
根據(jù)維基百科,“獵巫”一詞如今更多用來指代那種大張旗鼓的調(diào)查,說是為了揭露顛覆活動、不忠等行為,但真正的目的是恐嚇政治對手。就和百年前的獵巫一樣,現(xiàn)代獵巫同樣是先射箭再立靶子。此處還有一個補充:獵巫可能還涉及道德恐慌或集體歇斯底里等因素。這就說得通了呀,為什么網(wǎng)上許多“獵巫”事件中,那些指控者不僅言之鑿鑿地把荒謬當真相,還陷入一種狂熱。說到底,是在網(wǎng)絡上過審判和用刑的癮。
“戰(zhàn)馬行動”的行為算是一起非典型的“獵巫”事件,因為商場最終收獲了清白。而更多時候,獵巫事件中最難的就是自證?!蹲屪訌楋w》中的六子被污蔑吃了兩碗粉后為了證明清白,一步步陷入了自證陷阱,最后只能剖腹明志?,F(xiàn)實中,JK羅琳對LGBT人群選擇公共廁所的問題表了態(tài),卻因觸犯了“政治正確”者的逆鱗,被他們單方面“開除”了《哈利·波特》作者的身份。在這種獵巫氛圍下,任何一個品牌的危機公關相較過去也越發(fā)難以實行,哪怕是最簡單的證明自己確實是個中國品牌。
很多時候,第一盆臟水的背后并不存在政治角力,也根本沒什么商戰(zhàn)目的。那些看不見的人純粹為了給自己造點人氣,就開始了對品牌、學者、院校的獵巫。最后他們或許一無所獲,但毫無疑問,被獵方會被永遠地烙上一道傷痕。
扁平化一切
一場獵巫指控通常通過給目標貼上三兩個標簽就能完成。就像“科技與狠活”一出,食品工業(yè)背后的專業(yè)學科不存在了,先進生產(chǎn)力也不講了。再龐大的品牌,再有歷史的學府,在獵巫者的口中都會被高度濃縮為一兩個壞人天天不干別的只是揣著壞心思去坑騙純潔的大眾。
歸根到底都是“反賊”
發(fā)現(xiàn)沒,關于一個品牌的負面話題,不論源頭是哪里,最后就會變成它由境外資本掌控,生產(chǎn)著從包裝到產(chǎn)品內(nèi)容都不懷好意的商品。因為相比其他問題,打擊敵特分子這個目的能一呼百應。
許多聲討某種程度上是出于一種跟風的愛國心理。不愿站到人民的對立面,那就投身罵戰(zhàn)中吧。
“寧錯殺,不放過”
從古至今,許多冤假錯案背后的底氣都是“寧錯殺,不放過”。哪怕真的有無辜者遭到了無妄之災,也只是在追求正義的過程中難免的一點犧牲。我的初衷是好的,為了大家的事怎么會有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