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軍 高天 張文杰 趙國存 賈樹利 劉暢 張旋 肖艷霞
馬鈴薯作為糧菜兼用作物,是世界上第三大糧食作物,僅次于小麥和水稻[1]。在張家口市農業(yè)產業(yè)結構調整和高海拔山區(qū)農民脫貧致富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近年來,張家口市培育引進了冀張薯12 號、豫商薯2 號、沃土5 號、費烏瑞它、V7、雪川紅、大西洋等多個馬鈴薯新品種進行推廣種植,這些品種對促進張家口市馬鈴薯產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貢獻。由于馬鈴薯晚疫病生理小種的復雜化,導致當?shù)赜行┢贩N晚疫病抗性逐漸減弱或者喪失,因此篩選出抗馬鈴薯晚疫病的新品種在生產中推廣應用[2-8]是張家口市馬鈴薯產業(yè)發(fā)展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在河北省植物檢疫保護站的統(tǒng)一安排下,于2021年4~9 月,在張家口市沽源縣頭道渠農場進行了8 個馬鈴薯新品種的篩選試驗,旨在篩選出適宜張家口壩上地區(qū)種植的高產、優(yōu)質、晚疫病抗性強的馬鈴薯新品種。
供試品種共計8 個,以費烏瑞它為對照,各參試品種冀張薯12 號、豫商薯2 號、沃土5 號、實驗1 號(Colomba)、V7、雪川紅、大西洋,供種單位為河北中晟薯業(yè)有限公司。
試驗安排在張家口市沽源縣頭道渠農場進行。試驗地海拔1543 米,前作為莜麥,土壤為黃砂壤、肥力中等、質地疏松、通透良好。
試驗設8 個處理,一個品種為一個處理,采用單因素隨機區(qū)組設計,每個處理3 次重復,共27 個小區(qū),小區(qū)長5.0 米、寬3.6 米,面積18 平方米。每個小區(qū)種5行,行距90 厘米,株距20 厘米,每行種25 株,每個小區(qū)播種100 株。小區(qū)間不留走道,試驗地四周設2 行保護行。試驗于2021年4月28日播種,9月22日收獲。每畝需有機肥150 千克、馬鈴薯專用復合肥75 千克,播種時一次性作底肥施入。
田間生產管理相同,整個生育期不進行噴藥防治馬鈴薯晚疫病,收獲時以每個小區(qū)的實際產量折合計算畝產量。觀測各品種物候期、植株形態(tài)特征、田間性狀、塊莖性狀和病害情況,收獲時每小區(qū)隨機選取10株,測定單株結薯個數(shù)、單株塊莖質量、塊莖平均質量。
試驗采用Excel和DPS軟件進行數(shù)據分析。
從表1 可以看出,各參試品種的物候期存在一定的差異。出苗最早的是實驗1 號,從播種到出苗歷時22天,出苗最晚的是冀張薯12,從播種到出苗歷時35 天,最早和最晚相差13 天。出苗到現(xiàn)蕾歷時25~28 天,V7和冀張薯12 從出苗到現(xiàn)蕾歷時25 天,時間最短,費烏瑞它從出苗到現(xiàn)蕾歷時28天,時間最長。各品種的生育期也存在一定的差異,生育期長于對照的品種有4 個分別為冀張薯12 號、V7、雪川紅、大西洋,生育期短于對照的品種有2 個豫商薯2 號、實驗1 號,沃土5 號和對照品種的生育期相同。
表1 各品種的物候期
從表2 可以看出:雪川紅莖色褐綠,葉色紫綠,V7和實驗1 號葉色為淺綠外,其余品種莖葉色均為綠色;豫商薯2 號、大西洋、費烏瑞它花繁茂性為中等,其余品種為花繁茂;雪川紅和冀張薯12花冠顏色為紫色和橙色,其余品種為白色;雪川紅、實驗1 號不結實,其余品種結實性由差到強。
表2 各品種植株形態(tài)特征
從表3可以看出:所有參試品種商品率均超過95%,與對照相比差異不大;主莖數(shù)最多的是實驗1 號為3.5條,主莖數(shù)最少的是雪川紅為2.7條;株高最高的是V7,為84.5 厘米,株高最小的是大西洋,為62.3 厘米;單株結薯個數(shù)最多的是實驗1號,為8.4個,單株結薯個數(shù)最少的是大西洋,為5.7 個;單株塊莖質量最大的是V7,為890.0 克/株,最小的是費烏瑞它(對照),為526.7 克/株;塊莖平均質量最大的是冀張薯12,塊莖平均質量為148.0克,最小是費烏瑞它,為82.3克。
表3 各品種田間性狀
從表4 可以看出,所有塊莖都整齊;大西洋薯型為圓形,冀張薯12、V7 為長橢圓,其余品種均為橢圓;雪川紅皮色為紅色,肉色為黃色,大西洋皮色為淡黃,肉色為白色,沃土5 號、冀張薯12 皮色肉色為淡黃,其余品種均為黃皮黃肉;除大西洋表皮粗糙外,其余品種均為表皮光滑;沃土5 號和V7,塊莖芽眼極淺,冀張薯12,塊莖芽眼中等,其余品種芽眼為最高分別為91.3%和90.1%,其余品種均超過80%。
從表5 可以看出馬鈴薯晚疫病發(fā)生最早的品種為大西洋和費烏瑞它,為7 月18 日開始感病,其次是沃土5號、冀張薯12,感病最晚品種分別為雪川紅、實驗1 號和V7,且這3個品種的病情指數(shù)分別為1.2、1.1和0.75,屬抗晚疫病品,沃土5 號病情指數(shù)13.7 為中抗品種,其余品種的病情指數(shù)都大于55,均屬馬鈴薯晚疫病感病品種。
表5 各品種晚疫病發(fā)生情況
從表6 可以看出,加工品種大西洋產量最低為1911.1 千克/畝,較對照減產19.8%,其他品種產量均高于對照,產量最高的是V7,為3323.2 千克/畝,較對照增產39.3%,其次是沃土5 號、實驗1 號、雪川紅3 個品種,畝產量分別為3288.6 千克、3190.8 千克和3171.2 千克,較對照分別增產37.7%、33.7%和32.9%。冀張薯12號、豫商薯2 號較對照增產在5%以下,分別為4.5%和3.7%。
表6 參試品種產量表現(xiàn)
實驗結果表明,所有參試品種在張家口壩上地區(qū)均能正常生長,生育期在91~110 天之間,與該地區(qū)無霜期一致;從植株形態(tài)特征、植株性狀、塊莖性狀看,參試品種除彩薯雪川紅、加工品種大西洋外,其余品種與當?shù)刂髟云贩N費烏瑞它、冀張薯12號相似,且優(yōu)于對照品種費烏瑞它,但所有參試品種均有推廣價值。從抗晚疫病和產量方面考察,V7、沃土5 號、實驗1 號、雪川紅4 個品種抗晚疫病,病情指數(shù)為0.75~13.7,V7 為0.75,抗性最好;4個品種產量均超過3000千克/畝,增產率超過32%,其中V7 產量增產最高,分別為3323.2 千克/畝和39.3%。綜合兩個因素位次排序V7第一,其次是沃土5號、實驗1號和雪川紅。該4個品種在張家口壩上地區(qū)和與之生態(tài)類型相同或相似的區(qū)域均可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