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輝
拒絕是一門學問。想拒絕別人,我們要怎么才能在尊重自己內心真實想法的同時,又照顧到對方的感受,維護好我們與同伴之間的關系呢?
思佳與王喬是同班同學,也是一對好朋友。周五放學時,思佳對王喬說:“前面商業(yè)街上新開了一家游戲中心,我們一起去玩會兒吧!”王喬想到父母要求她每天放學后必須按時回家,有一些猶豫。
思佳看她沒答應,馬上說:“你放心,今天我請客,保證讓你玩得痛快!我們是好閨蜜,肯定要有福同享啊……”聽她這么一說,王喬心里更矛盾了:去吧,這一玩還不知道玩到什么時候,回到家里肯定要被父母“臭罵”一頓,真想馬上告訴她“不去”;不去吧,人家都把話說到這個份上了,再不答應的話,不就明擺著不給朋友面子,多不好意思呀!
猶豫再三,王喬最后還是心事重重地跟著思佳走向了商業(yè)街,一起進了游戲中心。為了照顧思佳的面子和心情,王喬先是故作開心地陪她玩了兩個游戲,之后在里面苦等了一個多小時。直到思佳嘴里說著“不過癮”,戀戀不舍地從“賽車”上下來,兩人才真正離開。
結果呢,回家后,王喬果然挨了媽媽好一頓訓斥,說她不打一聲招呼就和同學出去玩,害得爸爸媽媽擔心了很長時間,差點聯(lián)系老師幫忙去“尋人”了。聽到這些話后,王喬的心里真不是滋味。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覺:小學時,我們比較“沒心沒肺”,和誰都能玩到一起,也不會因為失去朋友而難過;而進入初中后,我們會特別看重朋友間的情誼,有時候和同伴鬧了別扭,飯都吃不下,覺也睡不好,比考試沒考好還難過。
這說明什么?這說明隨著身心的快速發(fā)育,我們正在嘗試脫離家庭的影響,慢慢地融入同齡人中去。自我意識的萌發(fā)與高漲,讓我們越來越在意同伴對自己的評價了。我們總會想:我的同學和朋友怎么看我?會不會接受我?會不會喜歡我?會不會因為某一件事突然討厭我?如果真是那樣,我該怎么辦?
由此可見,我們害怕說“不”,其實是害怕被否定,害怕失去友誼,害怕失去同伴。我們口是心非,不敢說“不”,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我們會顧及“面子”問題。一方面,我們害怕拒絕別人之后,讓對方丟了“面子”;另一方面,我們也怕對方會說一些不好聽的話,不給我們“面子”。再者,如果我們有過拒絕造成的尷尬經(jīng)歷,就更怕當面拒絕別人了。
其實,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學會拒絕是一堂必修課。正如《弟子規(guī)》中所說,“事非宜,勿輕諾,茍輕諾,進退錯”,假如我們考慮不周,輕易承諾,只會讓自己陷入“進退兩難”的窘境。作家三毛曾說:“不要害怕拒絕他人,如果自己的理由出于正當;當一個人開口提出要求的時候,他的心里根本預備好了兩種答案。所以,給他任何一個其中的答案,都是意料中的。”
所以說,同學們,當我們心里很想說“不”時,一定要懂得拒絕。至于如何拒絕,我們最好采用比較委婉的方式,這樣既不傷及對方的面子,又不影響大家以后的交往。
我的建議是,哪怕別人一開口我們就知道自己不會同意,也要耐心聽完對方的講話,這是最基本的禮貌。假如事情不緊急,我們不妨告訴對方,自己考慮之后再做決定。在本期故事中,王喬在表明“拒絕”的態(tài)度之前,還可以感謝思佳的信任或邀請,并略微表達一下歉意。當然,在拒絕之后,如果我們能夠提出一些新的建議,比如改天、換一種方式再約,那就再好不過了。
拒絕本身考驗著大家的智慧。讓我們一起做有智慧、懂拒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