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灑娟
說明文是一種實用性文體,目的是對客觀事物作出說明或者對抽象事理進行闡釋。
閱讀時,我們可以根據(jù)說明文的特點,從知識性、文學性和人文性三個方面著手。
一、從知識性的角度出發(fā),梳理說明文的主要信息。
同學們閱讀一篇說明文,首先要完成對科學知識的梳理。在第一次閱讀后初步明確:文章主要介紹(闡述)了什么?作者通過文章想讓讀者了解什么(解決什么問題),等等。怎樣準確快速地把握說明文的主要信息呢?在說明文中常常會出現(xiàn)一些標志性詞句:標題、主旨句、各段的中心句,承上啟下的過渡句、開頭句、結尾句、前后照應的語句、反復出現(xiàn)的句子等,抓住這些句子,就很容易理清說明文的順序,篩選主要信息。如《大雁歸來》一文,我們從標題上就可以看出說明的主要內(nèi)容:文章記錄的是大雁季節(jié)性遷徙的過程。文中的第4、9、10段中都有明確的時間,寫了大雁在每年的三月到五月間的遷徙活動,這部分是以時間順序來寫的;第7—10段,每段的首句是這一段的中心句,分別講了影響物候的四個因素:緯度、經(jīng)度、高下和古今,這部分是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的順序來寫的。
二、從文學性的角度出發(fā),了解說明文語言的特點。
在第二次閱讀時,我們就要思考:作者是如何介紹(闡釋)事物(事理)的?說明文一般會借助說明方法和準確生動的語言,把難以理解的事物或事理講得通俗易懂。常用的說明方法有打比方、舉例子、作比較、摹狀貌、列數(shù)字,等等。通過這些方法,可使說明更加平實易懂。如《大自然的語言》一文,列舉了北京1962年花期比1961和1960年來的遲的例子,體現(xiàn)了研究物候的意義。如果你不清楚這些說明方法的好處,可以把句子變成不用說明方法的普通表達,然后進行對比朗讀,就能體會到其中的好處了。
語言準確是說明的先決條件。說明文的實用性很強,語言表達“失之毫厘”,其結果就會“謬以千里”。修飾和限制性的詞語、確數(shù)和約數(shù)的使用都能收到準確說明的效果。如《時間的腳印》一文,“根據(jù)計算,大約3000到10000年的時間,可以形成1米厚的巖層”,這里運用了列數(shù)字的說明方法,“根據(jù)計算”說明數(shù)字的來源,“大約”表示大致的時間,表現(xiàn)了作者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也體現(xiàn)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和嚴密性。
說明文用較形象的手法介紹事物事理,能讓說明對象生動形象,在傳遞科學知識的同時,給讀者美的享受。如《大自然的語言》一文,為了讓讀者明白什么是物候現(xiàn)象,作者進行了生動的描寫,“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簌簌地落下來”,“變黃”“簌簌”兩個詞語寫出了秋天的蕭條景象,聲色俱備,讓人如見其景,如聞其聲;寫冬日又用“銷聲匿跡”“衰草連天”“風雪載途”這三個貼切形象的詞語,抓住特征,富有表現(xiàn)力地渲染了冬季蕭條的景象。
三、從人文性的角度出發(fā),體會作品所表達的精神內(nèi)涵。
說明文作為應用性文體,不僅傳播科學知識,還肩負著培養(yǎng)下一代科學精神的重任。如《大雁歸來》一文中蘊含著較為深刻的“生態(tài)倫理學”理念,激發(fā)了我們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生命的尊重。又如《阿西莫夫短文兩篇》中的《恐龍無處不有》這篇文章,它的寫作思路(說明順序)是:南極洲發(fā)現(xiàn)恐龍化石——恐龍無處不在——恐龍會不會遷移——大陸在漂移(即“板塊構造”理論);另一篇《被壓扁的沙子》的寫作思路是:恐龍滅絕的原因——撞擊說、火山說——斯石英的性質(zhì)——恐龍滅絕的原因是撞擊。在這兩篇短文中,作者由現(xiàn)象到本質(zhì)逐層推進地說明,邏輯鏈條嚴密,論證嚴謹,層層分析,得出結論??茖W是建立在客觀材料的基礎上的,科學家在搜集了大量確鑿可靠材料的基礎上,仔細研究,揭示事物的奧秘。這兩篇短文引發(fā)了我們對自然、對世界的濃厚興趣,引導我們將觀察到的現(xiàn)象進行理性的分析思考,樹立求真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
此外,同學們還要養(yǎng)成動筆的習慣。閱讀時圈、點、勾、畫,可以幫助我們積累好詞好句;閱讀時做批注,可以讓我們有更多的思考、感悟和質(zhì)疑,這樣一來,靈感的火花就自然迸發(fā)了。動筆閱讀,不但能提高我們的閱讀效率,也能更好地幫助我們準確理解文章知識,還能提升我們的作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