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xué)開
考點概述
抒情類文言文,是以抒發(fā)情感為主要表達(dá)方式的一類文言文。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兩種,后者通常表現(xiàn)為寓情于景、寓情于敘、寓情于議中。從文體上來看,抒情類文言文主要有以下幾種:
1.表。在古代,臣子寫給君主的呈文有各種不同的名稱,戰(zhàn)國時期統(tǒng)稱為“書”,到了漢代,這類文章被分成四類,即章、奏、表、議。劉勰在《文心雕龍·章表》里說:“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情,議以執(zhí)異?!笨梢?,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達(dá)臣子對君主的忠誠和希望,“動之以情”可以說是這種文體的一個基本特征。
2.贈序。始于唐朝,一般是文人之間以言相贈,表達(dá)離別的某種思想感情,多為勉勵、稱許、推重之辭。
3.記。取材范圍極廣,可以描繪名山大川的秀麗瑰奇,可以記錄風(fēng)土人情的詭異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生活面貌,也可以記錄國家重大事件。記體文大多文筆輕松,描寫生動,記述翔實,給人以豐富的社會知識和美的感受,有較強的抒情色彩,或寓情于景,或托物言志,或借事抒情。
4.書信。書信記錄了人們的生活情狀,抒情色彩濃郁。書信對事情的前因、后果以及寫信目的都會做交代,方便傳遞信息、交流感情。
5.祭文。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時所誦讀的文章。前者較為多見,主要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經(jīng)歷,頌揚他的主要品德和業(yè)績,寄托哀思,激勵生者。
6.墓志銘。刻在石碑上,敘述死者生平,加以頌揚,表達(dá)追思之情。
考題連線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題。
材料一:古者學(xué)士之于六藝,射能弧矢之事矣,又當(dāng)善其揖讓之節(jié);御能車馬之事矣,又當(dāng)善其驅(qū)馳之節(jié);書非能肆筆而已,又當(dāng)辨其體而皆通其意;數(shù)非能布策而已,又當(dāng)知其用而各盡其法。而五禮之威儀,至于三千,六樂之節(jié)文,可謂微且多矣。噫!何其煩且勞如是!然古之學(xué)者必能此,亦可謂難矣。
然習(xí)其射御于禮,習(xí)其干戈于樂,則少于學(xué),長于朝,其于武備固修矣。其于家有塾,于黨有庠,于鄉(xiāng)有序,于國有學(xué),于教有師,于視聽言動有其容,于衣冠飲食有其度,幾杖有銘,盤桿有戒。在輿有和鸞之聲,行步有佩玉之音,燕處有《雅》《頌》之樂。而非其故,琴瑟未嘗去于前也。蓋其出入進(jìn)退,俯仰左右,接于耳目,動于四體,達(dá)于其心者,所以養(yǎng)之至如此其詳且密也。
孔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鄙w樂者,所以感人之心,而使之化,故曰“成于《樂》”。昔舜命夔典樂,教胄子,曰:“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眲t樂者非獨去邪,又所以救其性之偏而納之中也。故和鸞、佩玉、《雅》《頌》琴瑟之音,非其故不去于前,豈虛也哉!
(節(jié)選自曾鞏《相國寺維摩院聽琴序》)
材料二:予嘗有幽憂之疾,退而閑居,不能治也。既而學(xué)琴于友人孫道滋受宮聲數(shù)引久而樂之不知其疾之在體也。
夫琴之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為宮,細(xì)者為羽,操弦驟作,忽然變之。急者凄然以促,緩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風(fēng)雨夜至也;如怨夫、寡婦之嘆息,雌雄雍雍之相鳴也。其憂深思遠(yuǎn),則舜與文王、孔子之遺音也;悲愁感憤,則伯奇孤子、屈原忠臣之所嘆也。喜怒哀樂,動人必深。其能聽之以耳,應(yīng)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湮郁,寫其幽思,則感人之際,亦有至者焉。
(節(jié)選自歐陽修《送楊寘序》)
1.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biāo)號涂黑。
既而學(xué)琴A于友人孫道滋B受宮聲C數(shù)引D久而E樂之F不知其疾G之H在體也
2.下列對文中黑體詞語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布策,即布列算籌。策,是我國古代的計算工具,與《歸去來兮辭并序》中“策扶老以流憩”的“策”意思不同。
B.五禮,古代的五種禮制,文中指古代漢族禮儀總稱,即吉禮、兇禮、軍禮、賓禮、嘉禮。
C.度,在本文指“標(biāo)準(zhǔn)、限度”;與《諫太宗十思疏》中“樂盤游則思三驅(qū)以為度”的“度”意思不同。
D.俯仰,在文中指“一舉一動”;與《蘭亭集序》中“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中的“俯仰”意思不同。
3.下列對原文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開端論述古學(xué)者在學(xué)六藝時并非只關(guān)注其一,而是注重多方交融,如在學(xué)習(xí)禮樂中學(xué)習(xí)射御等。
B.材料一中先賢們的幾案、手杖上刻有銘文,器皿上鑄有戒條,乘車、行走、宴請賓客都有琴瑟之音伴隨。
C.材料一中,曾鞏化實為虛,著眼于義理之闡述,語言質(zhì)樸自然,可謂別開生面之作。
D.材料二中,歐陽修開頭描述自己以琴養(yǎng)心療疾的經(jīng)歷,又運用比喻和聯(lián)想,把抽象的琴聲描繪得可親可感。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書非能肆筆而已,又當(dāng)辨其體而皆通其意。
譯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何其煩且勞如是!然古之學(xué)者必能此,亦可謂難矣。
譯文:
5.曾鞏和歐陽修都談到了音樂的作用,兩人的觀點有何不同?請結(jié)合文章簡要概括。
答:
拓展延伸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題。
材料一:軾始見足下詩文于孫莘老①之坐上,聳然異之,以為非今世之人也。莘老言:“此人,人知之者尚少,子可為稱揚其名。”軾笑曰:“此人如精金美玉,不即人而人即之,將逃名而不可得,何以我稱揚為?然觀其文以求其為人,必輕外物而自重者?!逼浜筮^李公擇②于濟(jì)南,則見足下之詩文愈多,而得其為人益詳。意其超逸絕塵獨立萬物之表馭風(fēng)騎氣以與造物者游,非獨今世之君子所不能用,雖如軾之放浪自棄,與世闊疏者,亦莫得而友也。今者辱書詞累幅,執(zhí)禮恭甚,如見所畏者,何哉?軾方以此求交于足下,而懼其不可得,豈意得此于足下乎?喜愧之懷,殆不可勝!然自入夏以來,家人輩更臥病,忽忽至今,裁答甚緩,想未深訝也?!豆棚L(fēng)》二首,托物引類,真得古詩人之風(fēng),而軾非其人也。聊復(fù)次韻,以為一笑。未由會見,萬萬以時自重。
(節(jié)選自蘇軾《答黃魯直③書》)
材料二:轍之不肖,何足以求交于魯直?然家兄子贍,與魯直往還甚久,轍與魯直舅氏公擇相知不疏。讀君之文,誦其詩,愿一見者久矣。性拙且懶,終不能奉咫尺之書,致殷勤于左右,乃使魯直以書先之,其為愧恨可量也?自廢棄以來,頹然自放,頑鄙愈甚,見者往往嗤笑,而魯直猶有以取之。觀魯直之書,所以見愛者,與轍之愛魯直無異也。然則書之先后,不君則我,未足以為恨也。比聞魯直吏事之余,獨居而蔬食,陶然自得。蓋古之君子不用于世,必寄于物以自遣。阮籍以酒,嵇康以琴。阮無酒,嵇無琴,則其食草木而友麋鹿,有不安者矣!獨顏氏子,飲水啜菽,居于陋巷,無假于外而不改其樂,此孔子所以嘆其不可及也。今魯直目不求色,口不求味,此其中所有過人遠(yuǎn)矣,而猶以問人,何也?聞魯直喜與禪僧語,蓋聊以是探其有無耶?漸寒,比日起居甚安,惟以時自重。
(節(jié)選自蘇轍《答黃庭堅書》)
〔注〕①孫莘老:孫覺,字莘老,蘇軾之友,黃庭堅的岳父。②李公擇:李常,字公擇,蘇軾友人,黃庭堅的舅父。③魯直:黃庭堅,字魯直。
1.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biāo)號涂黑。
意其超逸A絕塵B獨立C萬物之表D馭風(fēng)E騎氣F以與G造物者H游
2.下列對材料中黑體詞語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自重,在文中是“保重自己”的意思,表達(dá)對黃庭堅的祝福,與現(xiàn)代漢語中的“自尊自重”含義不同。
B.書,是古代的一種文體,選文與《諫逐客書》《答司馬諫議書》《報任安書》都是書信體。
C.友麋鹿,即以麋鹿為友,“友”與《師說》“孔子師郯子”中的“師”用法相同。
D.假,在文中是憑借、借助的意思,與《勸學(xué)》“假舟楫者”中的“假”含義相同。
3.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蘇軾初次在孫莘老的家里讀到了黃庭堅的文章,十分贊賞,驚嘆不已。后來又在李公擇處讀到了黃庭堅更多的文章,對他有了進(jìn)一步的了解。
B.蘇軾十分欣賞黃庭堅,想與他結(jié)交,就冒昧地給黃庭堅寫了一封信,贊賞他所作的兩首《古風(fēng)》詩,稱其有“古詩人之風(fēng)”。
C.蘇轍在誦讀黃庭堅的詩文后,對黃庭堅十分欽佩;蘇轍遭貶之時,頹廢不振,被人嘲笑,黃庭堅的來信令他倍感安慰和欣悅。
D.阮籍以酒消愁,嵇康靠琴排憂,顏回不假外物卻不改變自己快樂的心情。蘇轍舉三人之例,是為贊嘆黃庭堅做鋪墊。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不即人而人即之,將逃名而不可得,何以我稱揚為?
譯文:
(2)觀魯直之書,所以見愛者,與轍之愛魯直無異也。
譯文:
5.蘇軾評價黃庭堅“如精金美玉”,兩則材料中哪些內(nèi)容能體現(xiàn)黃庭堅的這一特點?請簡要概括。
答:
(參考答案見下期中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