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橙子
去年火了句網(wǎng)絡(luò)名言“媽媽,人生是曠野”,這句話原本形容人生選擇,但不少人把它用作旅游文案,尤其去那種地廣人稀、人跡罕至的地方旅游時配上這句話,孤獨感、肆意感油然而生。
然而最近,大家呆滯地發(fā)現(xiàn):“媽,曠野上都是中國人?!?/p>
之前就有“中國人是全球街溜子”的傳說,而疫情后的旅游熱,讓人們重新意識到什么叫“世界是一個巨大的中國城”。
有人去埃及潛水,浮出水面后聽到的第一句話是字正腔圓的“喝飽了”;有人去芬蘭看雪景,身后傳來一句“我覺得不如哈爾濱”。
“2023 年出境游全面復蘇,預(yù)計2024 年入出境旅游人次將超過2.64 億?!薄敖刂?022 年底,我國在海外的華人華僑數(shù)量達6000 多萬?!毕襁@種描述中國人遍布全球的數(shù)據(jù),大家已數(shù)不清看到過多少回。
不過,數(shù)據(jù)看得再多,不如以下場景來得直觀:埃及撒哈拉沙漠中貝都因人部落的廁所,用中文寫著“男”“女”;摩爾曼斯克機場的打卡墻上,用中文寫著“阜陽”“珠?!薄白筒?,以及“考研成功”。
之前大家都說國內(nèi)開始流行city walk,格局小了,中國人擅長的,明明是earth walk。
縱觀網(wǎng)友分享的偶遇同胞地點,最離譜的是亞馬遜密林深處。博主@ 半只狐貍當過雇傭兵,他講述自己有一次被派遣去雨林深處,那里常年有非法淘金、非法盜獵的人群流動,叢林里連走幾天遇不到人是常事,結(jié)果在那兒,他碰到一位福建老鄉(xiāng),背著背包賣泡面。
當然,更多人遇見同胞是在國外熱門旅游城市。只是,大家猜中了相遇的結(jié)果,卻猜不中相遇的方式。你能想象在旅游景點說中文被同胞認出后,大家互相幫忙拍照的場景,但很難想象同胞相認是在自己流鼻涕、隨口吐槽一句“沒帶紙”的時候,旁邊人遞過來一包紙巾。
演員洪劍濤和兒子去希臘旅行,逛了一圈沒商量好吃啥,兒子隨手指了指身后的一家店,結(jié)果人群中遙遙傳來一句中文:“別在這兒吃!本地人都不在這兒吃!”洪劍濤調(diào)侃說:“知道的明白我在希臘,不知道的以為我在淄博八大局?!?/p>
不過這樣稀奇古怪的相遇場景,在黃皮膚的東亞國家才更是高發(fā)地。有網(wǎng)友在日本街頭看到一個穿華麗和服的漂亮姐姐想一起合影,上前用日語問可不可以,對方的回答是:“說啥呢?聽不懂。”
還有許多人在國外偶遇同胞,靠的不是刻意詢問,而是刻進DNA 里的相似習慣。有網(wǎng)友在俄羅斯的火車上聽到有人用英語向列車員詢問有沒有熱水,她的英語沒有口音,但想喝熱水的愿望有。
相當神奇的是,我發(fā)現(xiàn)在網(wǎng)友們偶遇同胞的故事中,東北人出現(xiàn)的頻率尤其高。有去韓國旅游在海邊摔了個大屁蹲,聽到旁邊人驚呼“哎呀媽呀,摔了”的;有在日本想點臘肉粉絲但念不出那個詞,后廚的東北大哥直接探頭出來問:“想整一份炒粉是不,老妹兒?”我強烈懷疑這是因為,東北人不允許任何一句話掉地上,有些場景下其他省份的人或許不會貿(mào)然搭話,但東北人會本能開麥。
有人說散落世界各地的中國人就像世界的NPC,那東北人可能是NPC 里負責推動劇情的,福建人則是負責開店賣貨的。
中國人開的店用中文招牌很正常,但網(wǎng)友在巴黎發(fā)現(xiàn)一家麥當勞餐廳竟然也標注了中文招牌,且中文“麥當勞”比“McDonald's”還大。
之前林俊杰在巴黎開演唱會,結(jié)束后附近的地鐵站里全是中國人。車廂里為數(shù)不多的法國人滿臉震驚:“壞了,我成外國人了?”真不敢想象哪天鳳凰傳奇開全球巡演,那演唱會不得變成全球華人數(shù)量大摸底。
現(xiàn)在“中國人會隨機出現(xiàn)在地球每個角落”的名聲,連許多外國友人也知道了。《非正式會談》里的鐘逸倫,一位會說中文的美、意混血小哥,在越南旅游上廁所時被意外鎖在了里面。他用英語呼救沒有人理,千鈞一發(fā)之際他用中文喊了“救命”,結(jié)果門開了,一位中國老太太探頭問:“你被困在這里嗎?”
最初刷到上述故事時,只覺得這是因為中國人人多。但看到大家在山頂、海邊、街頭巷尾相遇,在各個國家留學、打工、做生意,會感受到一種蓬勃的生命力與生生不息的韌性。也確如那句話所言,世界是曠野,曠野上是中國人。
(摘自“Vista 看天下”微信公眾號,本刊有刪節(jié),朱星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