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巖
DOI: 10.3969/j.issn.1003-1650.2024.06.011
小麥高產栽培可以追溯到對糧食安全和農業(yè)生產的持續(xù)關注和需求。作為全球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小麥是人類主要的食物來源之一,因此提高小麥產量和質量變得尤為重要。在我國,小麥是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也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yè)之一。為了滿足不斷增長的人口需求和提高糧食自給率,中國政府一直在致力于推動小麥高產栽培的發(fā)展。小麥高產栽培受益于農業(yè)科技的進步。通過研究和應用新的育種技術和品種改良方法,科學家們開發(fā)出更抗病蟲害、耐逆性更強、產量更高的小麥新品種。這些新品種具有更好的適應性和穩(wěn)定性,能夠在各種環(huán)境條件下提供更高的產量。同時,小麥高產栽培也與灌溉技術的改進密切相關。提高灌溉設施的效率和水資源的利用率,對小麥的生長和發(fā)育至關重要。再加上農業(yè)機械化的推廣也對小麥高產栽培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使用農機可以提高耕地利用率和工作效率,減少勞動強度,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小麥的產量。
一、小麥高產栽培
1、選地整地
信陽市商城縣位于河南省中部,屬于亞熱帶濕潤氣候區(qū),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適中。在小麥種植地選擇過程中應該保證選擇土壤肥沃、深厚、松散、排水良好的地段。土壤pH值最好在6.0-7.5之間,過酸或過堿的土壤都不利于小麥生長。同時,土壤中應含有充足的有機質和適量的氮、磷、鉀等營養(yǎng)元素。另外,小麥生長需要適度的溫度、光照和降水。選擇種植地時,應考慮當地氣候條件是否適宜小麥生長。例如,小麥生長適宜的溫度范圍為10-25℃,降水量在600-800mm之間。同時,盡量避免選擇坡度過大的地段,以免影響小麥生長。種植地還需要充分考慮水源條件。有灌溉條件的地段優(yōu)先考慮,如果沒有灌溉條件,應選擇降水量充沛、能夠滿足小麥生長需求的地段。
2、翻耕整地
小麥種植地的翻耕整地時機通常在秋季進行,具體時間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和土壤狀況來確定。一般要求在播種前1個月左右完成翻耕整地,以保證土壤充分熟化,有利于小麥生長。使用翻耕機對土地進行翻耕,深度一般在20-30cm,以打破犁底層,改善土壤結構。使用整地機對土地進行平整,使土壤松散、平整,利于播種。整地時,可將底肥與土壤混合,以提高肥料利用率。底肥是在翻耕整地過程中施入的肥料,以供給小麥生長所需的養(yǎng)分。底肥施入方案應根據土壤養(yǎng)分狀況、小麥品種和目標產量來制定。常用的底肥有有機肥、氮肥、磷肥和鉀肥等。有機肥如農家肥、堆肥等,可以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一般每畝施入2000-3000kg。氮肥如尿素、碳酸氫銨、復合肥等,可以促進小麥生長,提高產量。一般每畝施入10-15kg。磷肥如過磷酸鈣、磷酸二氫鉀等,可以促進小麥根系生長,提高抗逆性。
3、品種選擇
商城縣氣候條件較為復雜,因此應選擇適應性強、抗逆性好、耐寒、耐旱、抗病蟲害的小麥品種。同時還需要確保生長周期適宜的小麥品種。目前在當地推廣應用較好的小麥品種主要有豫麥366、鄭麥9961、豫麥18-99、豫麥70-36等幾種。
4、科學播種
①播種日期的選擇和種子處理
商城縣地區(qū)的小麥播種通常在秋季進行,最佳播種溫度在15-20℃之間。當氣溫降至10℃左右時,可以開始進行小麥播種。播種前應確保土壤濕度適宜,避免過干或過濕。通常情況下,商城縣地區(qū)的降水量在600-800mm之間,可以在降水量適中的時期進行小麥播種。綜上所述,當地小麥的播種日期一般控制在10月中旬到10月下旬。播種之前要做好小麥種子的處理工作。在播種前15-20天,選擇晴天將小麥種子攤放在地上,厚度約為1-2cm,每天翻動1-2次,直至種子表皮干燥,顏色變深。曬種可以提高種子的發(fā)芽率,增強種子的抗病蟲害能力。選擇籽粒飽滿、大小均勻、無病蟲害的小麥種子。對于受到病蟲害影響的種子,應予以淘汰。結合田間病蟲害,做好藥劑拌種。常用的拌種劑有殺蟲劑、殺菌劑和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等。其中,殺蟲劑主要用于防治小麥地下害蟲,如螻蛄、蠐螬等;殺菌劑主要用于防治小麥種子攜帶的病菌,如銹病、全蝕病等;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主要用于促進小麥生長,提高產量。拌種劑的使用量應根據種子數量、拌種劑的濃度和病蟲害的嚴重程度來確定。通常情況下,殺蟲劑的使用量為每100kg種子使用30-50g;殺菌劑的使用量為每100kg種子使用15-30g;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的使用量為每100kg種子使用5-10g。將篩選好的小麥種子放入容器中,加入100-150mL的水,然后將殺蟲劑、殺菌劑和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按照上述使用量加入容器中,攪拌均勻。最后,將吸水后的種子與藥劑混合均勻,使每顆種子都裹上一層藥劑。需要注意的是,拌種過程應在通風良好的環(huán)境下進行,避免藥劑對人體造成傷害。
②科學播種
開溝播種的行距應根據土壤肥力、氣候條件、品種特點、生產目標等因素來確定。通常情況下,小麥機械化開溝播種的行距為20-30cm。在肥力較高、土壤較松散的地區(qū),可以適當增加行距;在肥力較低、土壤較緊實的地區(qū),可以適當縮小行距。播種深度應根據土壤濕度、氣候條件、品種特點等因素來確定。通常情況下,小麥機械化開溝播種的播種深度為3-5cm。在土壤濕度較高、氣候條件較濕潤的地區(qū),可以適當增加播種深度;在土壤濕度較低、氣候條件較干旱的地區(qū),可以適當減少播種深度。每畝播種量應根據種子質量、發(fā)芽率、種植密度等因素來確定。通常情況下,小麥機械化開溝播種的每畝播種量為8-10kg。在播種前,對播種機進行全面的檢查和維修,確保播種機處于良好的工作狀態(tài)。播種過程中,控制播種速度,避免過快或過慢,以保證播種質量和作業(yè)效率。注意觀察播種情況,及時調整播種深度、行距等參數,確保播種質量。播種結束后,對播種機進行清理、保養(yǎng),以延長播種機的使用壽命。
5、田間管理
①查苗補種,疏密補稀
小麥出苗后10-15天,即幼苗2-3葉期,是查苗補種的適宜時期。此時,可以根據幼苗的生長情況,及時發(fā)現并補種缺苗或生長不良的幼苗。出苗后20-25天,即幼苗4-5葉期,是疏密補稀的適宜時期。此時,可以根據幼苗的密度和生長情況,及時調整種植密度,保證小麥的健康生長。查苗時對麥田進行巡查,發(fā)現缺苗或生長不良的幼苗。然后,在缺苗處或生長不良的幼苗周圍,按照適當的行距和株距進行補種。補種時,應選擇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的幼苗。補種后,及時澆水、施肥,促進補種幼苗的生長。使用疏苗器或手工操作,將過密或生長不良的幼苗進行疏除,保留生長健壯的幼苗。在疏密補稀過程中,應保持適當的種植密度,避免過密或過稀。
②化學除草
小麥苗期化學除草是防治雜草的重要措施。常用的除草劑有唑草酮、雙氟磺草胺、二甲四氯等。10%唑草酮乳油使用50-100mL/畝。或者使用25%雙氟磺草胺懸浮劑,使用量為50-100mL/畝?;蛘呤褂?0%二甲四氯水劑,使用量為50-100mL/畝。將上述除草劑與水混合后使用,通常每畝兌水30-50L。使用噴霧器均勻噴灑在麥田表面,注意避免噴灑到麥苗上。
③中耕劃鋤
小麥返青期是指小麥從冬眠狀態(tài)轉為生長狀態(tài)的時期,通常在春季氣溫逐漸回升、麥苗開始恢復生長的時期。中耕劃鋤的最佳時機是在小麥返青期初期,即麥苗恢復生長后,土壤表層開始干燥時進行。一般在小麥返青期開始后的10-15天左右。中耕劃鋤可選用鋤頭、鏟子等工具,要求工具鋒利,以免損壞麥苗。深度應根據土壤狀況、麥苗生長情況等確定,一般以3-5cm為宜。中耕過深會影響麥苗生長,過淺則起不到松土作用。中耕劃鋤時,行距應與麥苗行距相一致,速度要均勻,以免損傷麥苗。中耕劃鋤后,應進行適當的松土,以利于麥苗生長。同時,可根據土壤肥力情況,適時施肥,促進麥苗生長。
④科學施肥灌溉
小麥拔節(jié)期、孕穗期和灌漿期是小麥生長的重要時期,此時對尿素的需求較大。合理的施肥可以促進小麥的生長,提高產量。小麥拔節(jié)期是小麥生長的重要階段,此時對氮肥需求較大。尿素施肥量一般為每畝5-8kg,施肥方法為條施或穴施,注意避免直接接觸麥苗,以免造成燒苗。孕穗期是小麥形成穗子的階段,此時對氮肥需求仍然較大。尿素施肥量一般為每畝8-10kg,施肥方法為條施或穴施,注意避免直接接觸麥苗。灌漿期是小麥籽粒形成和成熟的階段,此時對氮肥需求較小。尿素施肥量一般為每畝5-8kg,施肥方法為條施或穴施,注意避免直接接觸麥苗。并在這個階段選擇使用0.1%的磷酸二氫鉀溶液,每畝使用30-40kg進行葉面噴灑每間隔7-10天,使用一次連續(xù)使用1-2次,具有很好的增長效果。田間科學施肥的基礎上,應該在上述小麥生長發(fā)育的關鍵階段及時進行灌溉處理,確保生長階段的田間持水量能夠達到65%-70%。
二、病蟲害綠色防控
1、物理防治
①殺蟲燈防治
殺蟲燈是一種利用昆蟲的趨光性原理,通過燈光誘殺農業(yè)害蟲的方法。在小麥病蟲害防治中,殺蟲燈可以有效地降低害蟲數量,減輕病蟲害對小麥的危害。選擇殺蟲燈時,要考慮燈的功率、波長、誘蟲種類等因素。應選擇針對小麥病蟲害的主要害蟲(如麥蛾、麥蚜、吸漿蟲等)的殺蟲燈。在小麥田中,根據田塊的大小和布局,合理設置殺蟲燈。一般每畝設置1-2盞殺蟲燈,沿麥田周邊設置,距離麥苗行距約0.5-1.0m。殺蟲燈的高度應略高于麥苗,以便于誘殺飛行的害蟲。將殺蟲燈的電源線接入電源,確保殺蟲燈正常工作。使用時,應根據當地電力供應情況,選擇合適的電源,并確保電線安全、牢固。在小麥病蟲害防治期間,每晚開啟殺蟲燈,誘殺飛行的害蟲。殺蟲燈的開啟時間一般為晚上19:00至次日早上7:00,可根據當地害蟲活動規(guī)律進行調整。每天早晨,收集殺蟲燈上的害蟲,并進行處理。常用的處理方法有:深埋、焚燒、喂魚等。處理時,要注意避免害蟲逃脫和污染環(huán)境。做到每周清潔殺蟲燈,去除灰塵、污垢等,以保持殺蟲燈的透光性能。同時,要定期檢查殺蟲燈的電路,確保安全可靠。
②性誘劑防治
用于防治小麥病蟲害的常用性誘劑主要有兩種:黃色粘蟲板和信息素誘捕器。黃色粘蟲板是一種利用害蟲對黃色趨向性原理的防治工具。每畝設置數量約為3-5塊,設置高度約為麥苗高度的1/2,一般距地面15-30cm。更換頻率一般為每兩周更換一次,因為害蟲數量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少。信息素誘捕器是一種利用昆蟲信息素誘捕害蟲的防治工具。每畝設置數量約為3-5個,設置高度約為麥苗高度的1/2,一般距地面15-30cm。更換頻率一般為每兩周更換一次,因為害蟲數量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少。
2、生物防治技術
①釋放害蟲天敵
用于防治小麥病蟲害的常用害蟲天敵主要有寄生蜂如麥蚜繭蜂、麥蛾寄生蜂等,可以有效地控制小麥蚜蟲、麥蛾等害蟲。捕食性昆蟲如草蛉、瓢蟲、蜘蛛等,可以捕食小麥害蟲的幼蟲和卵,從而降低害蟲數量。寄生蜂每畝釋放量為20000-30000頭,釋放頻率為每兩周一次。釋放方法為在小麥田中設置寄生蜂繁育基地,提供適宜的生存條件,讓寄生蜂自然繁衍。捕食性昆蟲每畝釋放量為5000-10000頭,釋放頻率為每兩周一次。釋放方法為在小麥田中設置捕食性昆蟲繁育基地,如放置草蛉、瓢蟲、蜘蛛等昆蟲的卵或幼蟲。
②微生態(tài)制劑
首先,生物菌劑。用于防治小麥病蟲害的常用生物菌劑主要包括枯草桿菌可以抑制小麥病害菌的生長,提高小麥抗病能力。熒光假單胞桿菌對小麥多種病害具有防治作用,同時可以促進小麥生長。木霉菌能夠防治小麥鐮刀菌病害,同時提高小麥抗病能力??莶輻U菌每畝使用量為100-200g,兌水量為40-50kg,使用頻率為每兩周一次。使用方法為在小麥病害發(fā)生前或發(fā)病初期,將枯草桿菌與適量水混合均勻后噴灑在麥苗上。熒光假單胞桿菌每畝使用量為100-200g,兌水量為40-50kg,使用頻率為每兩周一次。使用方法為在小麥病害發(fā)生前或發(fā)病初期,將熒光假單胞桿菌與適量水混合均勻后噴灑在麥苗上。木霉菌每畝使用量為100-200g,兌水量為50-60kg,使用頻率為每兩周一次。使用方法為在小麥病害發(fā)生前或發(fā)病初期,將木霉菌與適量水混合均勻后噴灑在麥苗上。其次,生物農藥。用于防治小麥病蟲害的常用生物農藥主要有苦參堿具有殺蟲、殺菌作用,可以防治小麥害蟲和病害。藜蘆堿對小麥多種病害具有防治作用,同時可以促進小麥生長。生物硫:防治小麥鐮刀菌病害,同時提高小麥抗病能力。其中苦參堿每畝使用量為20-30mL,使用頻率為每兩周一次。使用方法為在小麥病蟲害發(fā)生初期,將苦參堿與適量水混合均勻后噴灑在麥苗上。藜蘆堿每畝使用量為20-30mL,兌水量為50-100kg,使用頻率為每兩周一次。使用方法為在小麥病害發(fā)生前或發(fā)病初期,將藜蘆堿與適量水混合均勻后噴灑在麥苗上。生物硫每畝使用量為20-30kg,使用頻率為每季一次。使用方法為在小麥播種前,將生物硫均勻撒施在土壤表面,然后進行耕翻。
3、化學防治
小麥蚜蟲主要危害小麥的葉片,會導致小麥葉片發(fā)黃、枯萎。防治方法是使用蚜蟲專殺農藥,如吡蟲啉、噻蟲嗪等。每畝使用吡蟲啉10-20g,兌水30-50kg,噴灑在麥苗上。使用噻蟲嗪每畝2-4g,兌水30-50kg,噴灑在麥苗上。紅蜘蛛主要危害小麥的葉片和穗部,會導致小麥葉片出現黃白色斑點,嚴重時葉片枯死。防治方法是使用紅蜘蛛專殺農藥,如阿維菌素、噠螨靈等。每畝使用阿維菌素10-20mL,兌水30-50kg,噴灑在麥苗上。使用噠螨靈每畝10-20mL,兌水30-50kg,噴灑在麥苗上。紋枯病是小麥的一種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小麥的葉片和葉鞘。防治方法是使用紋枯病防治農藥,如戊唑醇、丙硫唑等。每畝使用戊唑醇20-30mL,兌水30-50kg,噴灑在麥苗上。使用丙硫唑每畝15-25mL,兌水30-50kg,噴灑在麥苗上。白粉病同樣是一種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小麥的葉片和葉鞘。防治方法是使用白粉病防治農藥,如腈菌唑、烯肟菌胺等。每畝使用腈菌唑15-25mL,兌水30-50kg,噴灑在麥苗上。使用烯肟菌胺每畝10-20mL,兌水30-50kg,噴灑在麥苗上。
綜上所述,小麥高產栽培是在糧食安全和農業(yè)現代化發(fā)展背景下,借助先進的科技手段和政策支持,提高小麥產量和質量,實現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需要。在全新歷史時期,要認識到小麥高產栽培的現實意義,注重加強現代科學栽培技術的有效應用,轉變傳統(tǒng)的病蟲害防治模式,積極推廣應用綠色防控措施,減少化學藥物的使用,避免病蟲害產生耐藥性,保障生態(tài)環(huán)境安全,確保生產出綠色、生態(tài)、健康的小麥。
(作者單位:465315 河南省信陽市商城縣李集鄉(xiāng)農業(yè)農村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