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傳偉
DOI: 10.3969/j.issn.1003-1650.2024.05.003
小麥(Triticum aestivumL.)禾本科小麥屬,是“有芒作物”,依據種植季節(jié),可分為春麥和宿麥(冬麥),我國南北各省市均有栽培。其穎果可研磨為面粉,是主要食物之一,可進一步加工制作成面條、餅干、饅頭、面包等食物,發(fā)酵后可制作成酒類或者生物燃料。
小麥的生長受溫度、光照、濕度、土壤環(huán)境等影響。小麥喜溫和氣候,適宜的生長溫度為15-24℃,冬型品種適宜生長溫度為16-18℃,半冬型為14-16℃。溫度不宜過高,若溫度超過30℃,將會影響小麥生長。小麥屬長日照作物(每天8-12小時光照)。另外,小麥對光照敏感度較低,低光照下也可正常生長,但影響最終產量。從濕度角度來看,小麥生長初期對濕度要求較高,適宜的濕度范圍是60%-70%。濕度過低或過高都不利于小麥的生長;小麥具有較強適應性,能夠適應大部分土壤,最優(yōu)土壤環(huán)境應具備通氣性好、富含有機質的特點,并且pH值在6.0-7.5之間。
一、小麥綠色優(yōu)質高產栽培前準備
1、科學選種
小麥選種是綠色優(yōu)質高產栽培的基礎,種植人員需要根據種植地的氣候環(huán)境和土壤理化性能,結合小麥的生長習性,選擇適宜的小麥品種。在選種過程中,種植人員可參考當地的氣候、土壤和生態(tài)條件,以及小麥的生長習性,選擇適合當地種植的小麥品種??筛鶕嶋H情況,選用國家農業(yè)農村部門推薦的小麥品種,最好選擇當年生產的優(yōu)質種子,以保證種子的發(fā)芽率和生長潛力。選種過程中,應注意種子的色澤、籽粒的飽滿度和發(fā)芽率等指標,需確保種子色澤鮮亮、籽粒飽滿、發(fā)芽率在85%以上。
2、種子處理
選種后,為進一步提高小麥的產量和質量,需對種子進行處理,可利用飽和食鹽法,篩選掉蟲蛀、干癟、霉變的種子,以確保種子發(fā)芽率。于播種前7d,選擇晴朗天氣進行種子晾曬,一般晾曬3d左右,具體方法:以防水布做鋪墊,將小麥種子均勻攤鋪于防水布上,厚度保持在5-7cm,及時翻動,以此來提高種皮透性,滅殺殘留病原菌、蟲卵。
另外,為降低病蟲害發(fā)生率,可使用35%吡蟲啉懸浮劑或30%戊唑醇懸浮劑,于播種前15d進行拌種。拌種過程中,需確保拌種均勻,拌種完成后,將種子存放在陰涼通風處,避免陽光直射和潮濕環(huán)境,以此提高小麥的抗病蟲害能力,實現綠色優(yōu)質高產目標。
3、科學選地、整地
我國小麥種植通常采用輪作模式,與花生、大豆、玉米、棉花等作物輪作,能夠有效降低病蟲害發(fā)生率。小麥種植前,需選擇地勢高、便于灌溉、耕作層深厚、土壤有機質含量豐富的地塊。若前茬作物為玉米,種植前,需使用玉米秸稈破碎機對玉米秸稈進行粉碎還田處理,粉碎后秸稈長度需在5cm以內,可將粉碎后的玉米秸稈均勻攤鋪于種植地內,便于后續(xù)深耕整地過程中,能夠實現秸稈與土壤均勻混合,秸稈腐爛后,能夠為小麥生長提供營養(yǎng)物質。
根據小麥生長習性,需要確保種植地土壤表面扎實,下層松軟。為此,可使用深耕與深松兩種方式對種植地進行處理。深耕可使下層土壤暴露在空氣中,增加土壤的通氣性和透水性,深耕深度應控制在30cm以下,完成土壤深耕后,第一時間對種植地進行鎮(zhèn)壓處理,確保土壤結構滿足小麥生長條件,防止水分蒸發(fā)和風蝕。小麥生長后期,通常會出現倒伏的情況,其主要原因為犁底層較淺,針對此類種植地,可以進行深松處理,打破犁底層,深松深度為30cm左右,深松間隔2-3a一次,以此來增加土壤的松軟度與通透性。完成深松后,可使用旋耕機對土壤旋耕2次,使土壤表面更加細碎和平整。隨后進行鎮(zhèn)壓處理。
二、小麥綠色優(yōu)質高產栽培與田間管理
1、播種時間選擇
為確保小麥綠色優(yōu)質高產,綜合考慮小麥品種特性、種植地氣候條件和土壤狀況,選擇適宜的種植時間。根據小麥的生長習性,最佳種植時間為每年10月上中旬,此段時間內溫度、濕度等能夠促進種子萌發(fā)與幼苗生長。具體播種時間可根據當季降水量與土壤保水性做適當調整,若年降水量較多,土壤保水性好,可以適當提前播種時間;若氣候干旱,可適當延遲播種時間,但是最晚播種時間不得超過10月下旬。
2、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能夠為小麥生長提供良好的光照條件與養(yǎng)分供應,促進小麥的健康生長和發(fā)育??筛鶕←溒贩N以及種植地環(huán)境,確定適宜密植度。如,大穗型、成穗率低的小麥品種,密植度可設定為18萬-20萬株/畝;中穗型、分蘗量高的品種,密植度可為15萬-17萬株/畝。
另外,還應根據不同地區(qū)的氣候條件和土壤狀況確定密植度:我國黃淮冬麥區(qū),光照充足,地力較高,可將種植密度控制在15萬-20萬株/畝;北部冬麥區(qū),因溫度較低,可將種植密度控制在20萬-25萬株/畝。
3、適墑播種
土壤墑情直接影響到小麥的生長狀況與最終產量,因此,可根據土壤墑情,進行適墑播種,播種時,土壤濕度應控制在70%-80%之間,以促使小麥種子正常發(fā)芽與生長。種植深度以3-5cm為宜、行距保持在20-25cm、苗帶寬度在8-10cm。播種后,需平整、壓實地面,破碎較大土塊,以提高小麥抗倒伏能力。另外,播種時,需測土施肥,施足基肥,通常以有機肥為主,可根據土壤的實際情況,適量施加氮肥、磷肥,施肥量建議40kg/667m2農家肥,適量施加尿素。
4、田間管理
(1)除草
除草時機:雜草3-5葉期可噴灑藥劑除草,該階段雜草抗藥性較弱,更容易去除。用藥時間通常為越冬前,冬季過后藥劑除草需準確把握時機,避免小麥覆蓋雜草,增加除草難度。另外,小麥拔節(jié)期間,避免使用農藥除草。
除草藥劑使用:根據麥田雜草種類,合理使用化學藥劑,提高除草效率,避免藥物使用過量,造成環(huán)境污染。針對禾本科雜草,可使用唑啉草酯或20%炔草酯等藥物;針對闊葉類雜草,可使用氯氟吡氧乙酸、雙氟磺草胺聯合用藥。
施藥時,可根據天氣情況來確定。需選在溫度5℃以上,無風、晴朗的天氣最佳。在天氣允許的情況下,最好于每天的10:00-15:00進行施藥。另外,施藥前應確保田間小麥無病蟲害感染,避免病菌和害蟲對藥劑的抵抗力增強。
(2)補苗
①補苗時間:補苗通常于初冬和早春出苗7d后進行,以返青前后為宜,不可晚于起身期,此階段內,麥苗生命力較強,移植成活率較高,可根據具體情況,適當調整。
②補苗條件:補苗應選擇長勢好、健壯、蘗足的麥苗,以便能夠快速適應田間土壤、氣候條件,恢復生長。補苗時機應選擇田間土表不封凍,日平均氣溫在3℃以上時。另外,在小麥苗齡4-5葉以上,分蘗1個以上,次生根不少于4條時,也可進行補苗操作。
③補苗方法:可采用帶土移植法,將幼苗連同土壤一起挖出,進行移植補苗,使用此方法能夠最大限度的保護麥苗根系,避免移植后遭受病蟲害。定植后,需踏實土壤,及時澆水,以保證幼苗的成活率。
④補苗密度:補苗密度應視田間整體種植密度而定,確保無漏苗情況。對于缺苗嚴重的麥田,需及時補種或者補苗,確保整體出苗率。
(3)水肥管理
①首次灌溉與施肥:首次灌溉可根據土地墑情適時調整,理論上不得晚于拔節(jié)初期,若麥田地力高、墑情適合,可延遲灌溉時間至拔節(jié)末期,首次灌溉時,可適量追加氮肥,并且根據氣溫、濕度等氣候條件,控制灌溉量。如冬季天氣寒冷,水分蒸發(fā)速度較慢,可降低灌溉量,避免積水,導致麥苗缺氧,出現爛根等問題;雨季需做好麥田排水處理,干旱季節(jié),需增施肥料,以肥調水。此時麥田應施加有機肥為主,尤其施足磷肥,培肥地力,提高蓄水保肥能力和水分的利用率,通常而言,有機肥施加量為2500-3000kg/667m2 ,碳銨50kg/667m2 ,過磷酸鈣50kg/667m2 。若麥田地力較差,可施加標準氮肥40-60kg/667m2 ,磷肥50-100kg/667m2 。干旱區(qū)域需采用“一炮轟”施肥法,即一次性將肥料施入土壤中,采用此方法時,需深施氮肥,淺施磷肥。
②二次灌溉與施肥:二次灌溉與施肥應于第二年春麥苗返青期后進行。應注重觀察麥苗生長情況,合理施肥。若麥苗葉子發(fā)黃、稈莖細弱,可于灌溉過程中施加75kg/667m2 氮肥,以改善葉色,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另外,小麥拔節(jié)期、灌漿期對于營養(yǎng)需求量較大,為確保高產,可于灌溉過程中,適量調整氮肥施加量,通常,施加10-15kg/667m2 的氮肥,以滿足小麥生長需求。而在小麥開花結穗期,可以施加適量的磷、氮混合肥,確保小麥葉子吸收充足養(yǎng)料,促進小麥生長和發(fā)育,提高產量與品質。
5、小麥分類管理
(1)弱苗管理
小麥的生長情況會受到多種因素影響,播種時間、土地肥力等因素都會造成麥苗生長狀況不佳,出現弱苗情況。為此,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田間管理方法。如因播種時間過晚導致出現弱苗,田間管理過程中,需適當控制水肥,并于中耕過程中,提高土壤溫度,提升土壤保墑能力,為麥苗的生長提供良好的土壤環(huán)境;若因土壤肥力欠缺導致出現弱苗,則需根據實際情況,使用測土施肥法,適量施加過磷酸鈣、尿素、碳酸氫銨等肥料,以補充土壤所需的營養(yǎng)元素。施肥后,應及時進行灌溉,促進麥苗對養(yǎng)分的吸收。
(2)旺長管理
小麥生長過程中,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其長勢十分旺盛。但長勢過旺也會存在一定減產風險。若第二年春出現倒春寒情況,會導致小麥因受凍害而減產,并且降低小麥植株病蟲害抵抗能力。為此,田間管理中,需嚴格控制水肥補充,避免造成肥力浪費;也可在小麥植株旁挖小溝,挖斷小麥部分根系,降低養(yǎng)分輸送效率。另外,也可適量使用化學藥劑,合理控制小麥生長速度,提高小麥抗凍、抗病蟲害、抗倒伏能力。
三、小麥常見病蟲害防治
1、防治技術要點
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當地農業(yè)部門可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建立病蟲害數據庫,對過去的病蟲害暴發(fā)情況進行深入分析,包括暴發(fā)的種類、時間、范圍和影響等。對當前小麥種植易發(fā)生病蟲害進行預測,并制定相關應急預案,以期能夠最快響應病蟲害處理,制定詳細防治方案,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科學確定用藥種類和劑量、防治時間等,確保將損失降至最低。
綠色防治,保護環(huán)境:小麥病蟲害治理過程中,應盡量減少化學制劑的使用,避免土壤、水源等造成二次污染,可使用粘蟲板、捕蟲燈等物理防治手段滅殺蟲害,同時結合生物防治手段,使用鳥類、青蛙等病蟲害天敵,控制其數量,達到綠色優(yōu)質栽培目標,為小麥的生長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因地制宜,分時段防治:可根據病蟲害發(fā)生時期,重點預防,播種期至越冬期,可使用3%敵委丹懸浮液進行防治;而蟲害常高發(fā)于秋后苗芽期、早春復壯期,應采用合適的藥劑和防治手段針對性進行預防管理。
2、常見蟲害防治
(1)蚜蟲防治:蚜蟲害發(fā)生于小麥生長各個階段,具有較強抗藥性、繁殖速度快等特點,難以徹底根除。
具體危害:①麥苗期,蚜蟲以小麥葉片汁液為食,影響小麥光合作用,還可能導致小麥莖稈與穗部遭到啃食,導致大量養(yǎng)分流失,停止生長,更為嚴重者,可能導致小麥成片枯死。②抽穗期,蚜蟲害將導致小麥光合作用降低,影響果實灌漿速度,降低產量。
防治方法:①拌種,使用18%噻蟲胺·噻呋酰胺懸浮種衣劑1.0-1.5 kg或 60%吡蟲啉懸浮種衣劑300-500g拌種100kg。通過使用上述藥劑,能夠促使小麥通過根系吸收藥劑,蚜蟲吸食汁液后死亡,該方法持續(xù)時間較長,對于蚜蟲害防治效果明顯。②物理防治,可利用蚜蟲的趨光性,于蟲害密集區(qū)域內布置誘蟲燈。該方法效果明顯,并且不會對土壤與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影響。③化學藥劑防治,蚜蟲害規(guī)模較大、情況較為嚴重時,可科學配比吡蟲啉、抗蚜威、啶蟲脒等藥劑,使用噴霧法進行蟲害治理。
(2)麥蜘蛛防治:小麥感染麥蜘蛛后,會出現葉片白斑、植株短小等情況,嚴重時,可能導致白斑黃變,植株枯死等情況,該蟲害多發(fā)于干旱季節(jié)。因此,可根據近期天氣情況,加強預防治理。另外,可以采用間作輪種的方式,預防麥蜘蛛蟲害。并且該蟲害具有較長的潛伏期,需定期清理雜草,控制水肥。頭茬作物收獲后,可淺耕種植地,進行消毒殺菌處理。一旦發(fā)現麥蜘蛛,需進行麥田灌溉處理。也可使用 15%噠螨靈乳油 300 mL/hm2或 2%阿維菌素兌水30-45kg,進行噴霧處理,亦可以使用15%掃螨凈乳油225-300 mL/hm2噴灑。
3、常見病害防治
(1)銹病防治
農業(yè)防治方法:①根據當地的氣候、土壤和病蟲害發(fā)生情況,合理選種與輪作,同時不斷培育新型抗病品種;②調節(jié)播種期,在冬麥種植區(qū)域,在保墑的前提下,可適當推遲種植;③定期對麥田進行中耕或翻耕滅茬,去除自生麥苗和雜草,減少菌源和蟲源,防止其傳播和擴散;④搞好大田抗病品種合理布局,切斷菌源傳播路線。南方麥區(qū),雨水較多,麥田濕度大,有利于銹病等病害的發(fā)生。因此,需加強開溝排水,降低田間濕度;⑤適量增施鉀、磷肥,控制氮肥使用量,促進小麥的健壯生長,提高其抗病能力,防止貪青晚熟。
化學防治方法:①使用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60-100g拌種50kg,或12.5%速保利可濕性粉劑拌種50g,使用干拌法,確保拌種均勻,嚴格控制用藥量。②大田防治,病葉5%、嚴重度10%以下時,使用20%粉銹寧乳油40mL/667m2或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50g/667m2、2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30g/667m2、12.5%速保利可濕性粉劑15-30g/667m2,兌水50-70kg,噴霧施藥;病葉25%以上、嚴重度10%以上時,需視情況,使用上述藥劑加大用藥量。
(2)腥黑穗病、全蝕病和白粉病防治
①腥黑穗病防治:使用40%五氯硝基苯,按照麥種重量的0.5%的藥量進行干拌。具體來說,每畝需要40g五氯硝基苯,拌種8kg,這樣可以有效防治小麥腥黑穗病。
②使用12.5%硅噻菌胺(全蝕凈)懸浮劑可預防小麥全蝕病。用量為20mL該藥劑兌水300-500mL稀釋,拌種20-25kg。拌種后需要悶種6-12h,為藥劑滅殺病菌提供充足時間,然后將種子晾干后用于播種。
③白粉病防治:使用6%戊唑醇(立克秀)懸浮劑進行拌種,每畝需要10mL藥劑,拌種50-70kg。另外,使用20%三唑酮乳油1kg加水5kg,拌種250kg或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按種子重量0.2%拌種,可以防止葉銹病、白粉病的發(fā)生。
(作者單位:272100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qū)酒仙橋街道辦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