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東平(舟曲縣人民醫(yī)院)
中藥的煎法是傳統(tǒng)中醫(yī)療法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區(qū)別于飲食文化中的熱油烹飪,在中醫(yī)理論中,“煎”是指把藥材放進水里煮,使藥物中的成分溶入水里。煎中藥方法的正確與否,直接影響到藥物治療效果。本文將為大家科普煎中藥的正確方法,掌握基礎步驟,注意煎藥細節(jié),并解答常見問題。
第一步,準備工作是整個煎制過程的前提。選擇合適的鍋具,最好用陶罐、砂鍋或搪瓷鍋等,保持清潔,確保無異味。接下來,將所需中藥材料準備齊全,按照醫(yī)生的處方配比量取。
第二步,對中藥材料進行細致的清洗。清水沖洗中藥可以去除可能影響藥效的雜質,確保藥材的純凈。清洗后,將中藥材料瀝干水分,為煎制做好準備。
第三步,掌握水的用量至關重要。通常,中藥材和水的比例為1∶8。在煎制前,將藥材用適量冷水浸泡15—30 分鐘,有助于增加煎出藥汁的濃度。
第四步,將浸泡后的藥材放入煎藥鍋中,加入適量水。用中大火加熱,至水沸騰,改為小火慢慢煎熬。煎制過程中,為避免藥液溢出,防止藥材粘底和煎焦,需要定期攪拌。
第五步,當剩余的藥液減少到原來的一半時,即可熄火。用漏網過濾出藥液,去除藥渣,按醫(yī)囑服用,確保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藥效。
這一系列步驟雖簡單,卻是中藥煎制過程中不可或缺的。
首先,煎藥時間的掌握至關重要。過短的時間可能導致藥效釋放不夠,而過長則可能使藥物成分喪失過多,影響療效。一般來說,煎制中藥的時間控制在30 分鐘到1 小時之間是比較合適的,具體要根據不同的藥材而定。
其次,采用溫火慢煎的原則。使用中小火慢慢加熱,有助于中藥材的有效成分充分溶解。避免使用大火,以免水分過快揮發(fā)。
另外,為防止中藥在煎制過程中煎干,保持適量的水分很重要。如果發(fā)現(xiàn)水量偏少,可以適量加水,但不要過多,以免影響藥效。
攪拌要適度,避免造成熱量及揮發(fā)油類成分的散失,影響藥效。適度攪拌有助于將藥物均勻地溶解在水中。
過濾后的藥液需要注意保溫。中藥在溫熱的狀態(tài)下更容易被人體吸收,因此建議盡早飲用。如果需要保存,可以裝入干凈的密封容器中,放在陰涼處,避免陽光直射。
有些中藥在第一次煎藥時未完全釋放有效成分,可將一劑藥連續(xù)煎兩次,將兩次藥液兌勻后平均分成兩份,第二份放入冰箱冷藏,服用時加熱即可。
煎完中藥后,不要忘記清理煎藥工具。煎藥鍋、攪拌棒等工具應及時清洗,避免殘留藥渣和異味,影響下次的煎制。而且,保持工具清潔,有助于保證中藥的純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