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C 心理科普創(chuàng)作團隊
很多人每次發(fā)完微信語音消息都會自己再重新聽一遍,哪怕是跟朋友隨意聊天,也要再點開重聽一遍。
社會心理學家斯旺提出過一個自我驗證理論,他認為人們有了解真實自我的傾向,所以人們總想獲得客觀的、準確的和有診斷性的信息,以降低有關(guān)自身能力和人格特征的不確定性。換句話說,人們總是會想要通過各種各樣的方法確認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
舉個例子,有個人認為自己很聰明,那么他就會積極地驗證這一觀點,比如從事腦力活動,選擇性地尋找、接受和保留能夠證明自己很聰明的信息,試圖讓別人相信他很聰明等。
心理學家岡薩雷斯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當一個人編輯或選擇性呈現(xiàn)個人信息時,自我評價也會隨之改變。而重聽語音消息就是這樣的一個過程。
對于有些人來說,網(wǎng)絡上構(gòu)建的自我形象尤為重要。聲音是一個人非常重要的特征,而語音信息包括音色、語氣、用詞等,比起文字包含著更多的個人信息。人們通過重聽自己的語音信息,來確認自己的聲音是否好聽、語氣和用詞是否符合個人特征等。在這個過程中,自我概念和評價就會得到鞏固,比如更加確信自己是溫柔可愛的,或具有男子氣概的等。
當然,有的重聽可能是看看自己有沒有說錯話,從自我驗證理論的角度來說,出于謹慎不犯錯的原因重聽語音,同樣也是自我驗證的一種方式。因為這代表我們希望驗證自己是一個靠譜的、不粗心的人。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無論是重聽語音消息,還是所謂的自我驗證過程,似乎是一種自戀。但其實,自我驗證是非常重要的。
一方面,自我驗證有助于我們形成穩(wěn)定的自我概念,增強自信心;另一方面,這會驅(qū)使我們?nèi)で笙鄳耐獠吭u價,從而強化自己的身份角色及特點。
研究發(fā)現(xiàn),如果總是接觸與自我認知不一致的信息,我們對自己的評價會下降,同時也很容易產(chǎn)生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比如我覺得我數(shù)學很好,但是如果我接下來一直做一些難題,那我就會懷疑我的能力,自我概念產(chǎn)生沖突,為了保護自己,我可能會選擇否認、逃避等消極策略,也許以后我再也不會喜歡數(shù)學了。
因此,我們會經(jīng)常需要進行自我驗證,建立和鞏固自我概念,以維持一定水平的自尊和自信。從這個角度來說,每次都要重聽一下自己發(fā)的微信語音并不是什么壞事。
不過,因為自我驗證往往是在選擇性地尋求與自我認知一致的信息,這意味著我們會傾向于忽略、否認和逃避那些不一致的信息。從這個角度來看,自我驗證可能會使我們陷入“固執(zhí)己見”的牢籠。而且大部分時候,我們可能都意識不到自己的這些傾向性。這就解釋了有些人只愛聽自己想聽的那些話,而對于那些不愛聽的就選擇逃避、辯解,甚至大發(fā)脾氣。這是因為與自我概念產(chǎn)生了沖突,內(nèi)心隨之產(chǎn)生了不適感,進而做出了消極的情緒反應,卻搞不清自己為什么有這么大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