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蓬云
三過家門而不入,歷來是說那些勤于職守、公而忘私的人的高尚品格。講的是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治水是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故事。相傳他是黃帝的后代,在三皇五帝時期,黃河泛濫,鯀(禹父)和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堯、舜二帝,負(fù)責(zé)治水。
大禹率領(lǐng)民眾,與自然災(zāi)害中的洪水斗爭,面對滔滔洪水,大禹從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xùn),改變了“堵”的辦法,對洪水進行疏導(dǎo),體現(xiàn)出他具有帶領(lǐng)人民戰(zhàn)勝困難的聰明才智;大禹為了治理洪水,吃苦耐勞,克己奉公,長年在外與民眾一起奮戰(zhàn),置個人利益于不顧,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治水13 年,耗盡心血與體力,終于完成了治水的大業(yè)。《孟子·離婁下》:“禹、稷當(dāng)平世,三過其門而不入?!边@是有記載的。
這個家門在紹興市?!秴窃酱呵铩酚杏洠捍笥碇嗡奥剺凡宦?,過門不入,冠桂不顧,履遺不躡”。如今在紹興西北還有“夏履橋”與“夏履鎮(zhèn)”。相傳大禹三十而未娶,后與涂山氏姑娘女嬌結(jié)婚,婚后四天大禹就離家投入治水大業(yè),妻子女嬌想念丈夫,便派人于路旁橋頭等候,希望他過家門而能小憩。但事業(yè)心頗重的大禹肩負(fù)太重,哪有時間回家歇息?三過家門而不入,讓在橋頭等待與丈夫相會的女嬌非常失望。后來,人們便把這座石橋取名“禹會橋”,希望他們夫妻相會,以解相思之苦。這座美麗的石橋如今還在,這一風(fēng)景與傳說仍在江南流傳,成了抗洪治水的經(jīng)典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