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華 王前香 吳雪峰 王 超
淮安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江蘇 淮安 223001
兒童顳葉癲癇以腦部神經(jīng)細胞異常放電為主要特征,其發(fā)病區(qū)域為顳葉及其周圍組織[1]。導致兒童顳葉癲癇產(chǎn)生的原因較為復雜,且臨床表現(xiàn)多樣化,臨床診斷中較易發(fā)生誤漏診[2]。目前針對兒童顳葉癲癇的診斷手段主要有腦部磁共振成像(MRI)檢查、計算機斷層掃描(CT)檢查以及腦電圖(electroencephalogram,EEG)檢查,EEG 又包括24 h動態(tài)EEG 及視頻腦電圖(video electroencephalogram,VEEG)。以上三種診斷手段各有其特點,但對于兒童顳葉癲癇需要結合患兒的臨床表現(xiàn)對其腦部的形態(tài)學改變進行必要細致的研究,以便及時對致癇灶進行定位,并進一步觀察顳葉部腦組織的微觀改變,這樣有助于在顳葉部腦組織發(fā)生形態(tài)結構性改變前,及時對患兒進行干預性治療[3]。相較于CT 檢查以及腦電圖檢查,腦部MRI 檢查更能精準反映患兒腦部形態(tài)的變化,更好地結合臨床表現(xiàn)進行分析診斷,在兒童顳葉癲癇臨床診治過程中,能夠對患兒進行合理的病情監(jiān)測。本研究探討兒童顳葉癲癇的臨床和MRI 特征,以期為兒童顳葉癲癇進行及時的診治提供新的參考。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6-02—2022-08 淮安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收治的56 例兒童顳葉癲癇患兒為實驗組,其中男30例,女26例,年齡2~12(7.18±1.65)歲,病程2~8(5.09 ±1.31)a。另納入同期50 例健康志愿者為對照組,男25 例,女25 例,年齡4~12(6.73±1.82)歲。2 組年齡、性別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①符合兒童顳葉癲癇診斷標準[4];②患兒監(jiān)護人均簽署知情同意書;③均于癲癇發(fā)作期接受MRI、CT、腦電圖檢查;④臨床資料完善。
1.2.2 排除標準:①繼發(fā)癲癇者;②MRI 檢查發(fā)現(xiàn)腦血管病、先天發(fā)育異常;③各項檢查過程中,極度不配合致檢驗結果不準確者。
1.3 檢查方法
1.3.1 MRI 檢查方法:應用儀器為1.5T 超導型磁共振掃描儀,型號為聯(lián)影UMR560 1.5T。標準頭部16通道相控陣圈,所有患兒頭部均用海綿墊固定,雙耳給予耳塞。對無法自然入睡的兒童給予鎮(zhèn)靜藥物進行配合檢查,對橫斷面T1WI、T2WI 以及FLAIR 序列進行掃描,掃描范圍為整個大腦區(qū)域。MRI 掃描參數(shù):TR/TE 分別為212.6 ms/4.2 ms(T1WI);TR/TE 分別為5 000 ms/113.4 ms(T2WI);TR/TE 分別為8 000 ms/77.3 ms(FLAIR);FOV 為230×230,間隔1 mm,層厚5.0 mm,矩陣為640×640,翻轉角150°。
1.3.2 CT 檢查方法:腦部CT 采用聯(lián)影公司UCT510,掃描參數(shù)為:管電壓120 kVp,層距4.8 mm,層厚4.8 mm,管電流根據(jù)年齡進行選擇(1~3歲160~170 mAs,3~5 歲180~200 mAs,5~9 歲200~220 mAs,9~12歲230~250 mAs)。
1.3.3 腦電圖檢查方法:運用全數(shù)字化腦電監(jiān)測系統(tǒng),依據(jù)國際通用的10/20 系統(tǒng)法放置電極,采用單極/雙極導聯(lián)法對兒童顳葉癲癇患兒進行腦電圖檢查,記錄20~30 min后保存。
1.4 觀察指標
1.4.1 認知情況:對入組兒童的認知情況進行測評,測評過程中所應用的工具為韋氏兒童智力量表第四版中文版(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 for Children,WISC-Ⅳ)。結合該量表的內(nèi)容,以及本次研究的具體情況與研究內(nèi)容,選擇其中的加工速度指數(shù)與工作記憶指數(shù)作為測評內(nèi)容。得分越高,對應的兒童認知情況越好,臨界值為70~79分。
1.4.2 實驗組臨床表現(xiàn):記錄實驗組患兒各類臨床表現(xiàn),包括自主神經(jīng)性癥狀、軀體及口咽部癥狀、記憶障礙、感覺性癥狀等類型,統(tǒng)計不同臨床表現(xiàn)的具體病例數(shù),并進行分析。
1.4.3 實驗組臨床各項檢查結果:整理實驗組患兒的MRI、CT及腦電圖特征,觀察并統(tǒng)計不同檢查方法下患者的異常情況及其特征。對比分析不同檢查方法的診斷效能,應用方法為受試者工作(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線。
1.5 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 22.0 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定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符合正態(tài)分布且方差齊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行χ2檢驗。采用ROC 曲線評估MRI、CT 及腦電圖檢查對于兒童顳葉癲癇的診斷價值。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 組患兒認知相關工作記憶指數(shù)與加工速度指數(shù)評分比較經(jīng)認知情況測評,實驗組兒童工作記憶、加工速度方面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兒認知情況比較 (分,x±s)Table 1 Comparison of cognitive status of children in two groups (points,x±s)
2.2 實驗組兒童顳葉癲癇患兒的臨床特征出現(xiàn)軀體及口咽部癥狀(自言自語,咀嚼、吞咽、嘔吐、流涎,來回摸索衣裳、解紐扣,雙下肢踏步動作)的患兒為19.64%(11/56),出現(xiàn)記憶障礙(遺忘,錯覺,懷念往事、人格解體、物體變形)的患兒為23.21%(13/56),出現(xiàn)自主神經(jīng)性癥狀(瞳孔散大、豎毛、潮紅、顏面蒼白、大汗淋淋,腹部有一股氣往上沖的感覺,心悸、心慌、胸部不適,心悸、心慌、胸部不適,腸鳴亢進、嘔吐)的患兒為28.57%(16/56),出現(xiàn)感覺性癥狀(聽幻覺,味幻覺,嗅幻覺)的患兒為28.57%(16/56)。
2.3 實驗組患兒的影像學特征對實驗組兒童顳葉癲癇患兒進行MRI、CT 及腦電圖檢查,CT 檢查顯示異常的患兒為44.64%(25/56),腦電圖檢查顯示異常的患兒為78.57%(44/56),MRI 檢查顯示異常的患兒為78.57%(44/56)。見表2、圖1。
圖1 兒童顳葉癲癇典型MRI圖像Figure 1 Typical MRI images of temporal lobe epilepsy in children
表2 實驗組患兒的影像學特征Table 2 Imaging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2.4 不同檢查方法對兒童顳葉癲癇診斷價值分析運用ROC 曲線分析MRI 檢查,CT 檢查以及腦電圖檢查對兒童顳葉癲癇的診斷效能,結果如圖2 所示,CT檢查對兒童顳葉癲癇的診斷價值相對較高(AUC=0.637,P<0.001,圖2A);腦電圖檢查對兒童顳葉癲癇的診斷價值相對較高(AUC=0.758,P<0.001,圖2B);MRI 檢查對兒童顳葉癲癇的診斷價值相對較高(AUC=0.852,P<0.001,圖2C)。
圖2 不同檢查方法對兒童顳葉癲癇的ROC曲線分析結果Figure 2 ROC analysis for different examination methods to diagnose temporal lobe epilepsy in children
兒童顳葉癲癇是小兒癲癇的常見類型之一,多發(fā)于1~14 歲,約占全部小兒癲癇的30%,與癲癇的發(fā)病機制類似,其主要以腦部顳葉神經(jīng)細胞異常放電為主要特征,因其發(fā)病不確定且突然,給患者及其家庭和社會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5-7]。雖兒童顳葉癲癇與成人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但兒童腦組織存在一定的特殊之處,在顳葉癲癇相關臨床特征方面也與成年患者存在區(qū)別,這也為兒童顳葉癲癇早期診斷與控制造成不小困難[8-9]。如果不對患兒進行及早干預治療,病情會逐漸遷移,形成難治性癲癇。由于導致兒童顳葉癲癇產(chǎn)生病因較為復雜,因此能夠根據(jù)臨床癥狀及時確診,以及通過影像學手段對癲癇病灶進行精確定位,是當下控制兒童顳葉癲癇發(fā)作的有效手段[10-11]。
顳葉是大腦邊緣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證實邊緣系統(tǒng)與人的記憶、情感和行為密切相關[12-13]。兒童顳葉癲癇在發(fā)病過程中,病灶部位異常放電會導致神經(jīng)元功能紊亂,對腦組織造成持續(xù)性的損害;同時癲癇發(fā)作期產(chǎn)生的低氧血癥等癥狀也會對神經(jīng)元造成不可逆的損害[14-15]。且由于患兒的大腦尚未完全成熟,兒童顳葉癲癇的發(fā)作更容易損傷患兒認知功能、學習功能等[16-17]。本研究證實,顳葉癲癇患兒的認知功能明顯弱于正常兒童,可以將認知功能障礙作為兒童顳葉癲癇臨床特征的一種,同時也提示應盡早對兒童顳葉癲癇進行識別診斷,減少對患兒認知功能的損害。兒童顳葉癲癇發(fā)病期間多伴有幻聽、幻嗅及缺乏目的的自主運動等特征,發(fā)作后也會出現(xiàn)意識混亂及遺忘等癥狀。同時,顳葉部位異常變化會導致記憶情緒的紊亂,以及行為的失控,而情緒波動往往與人的自主神經(jīng)活動緊密相關[17-18],由此可以得知兒童顳葉癲癇臨床癥狀會以自主神經(jīng)障礙為主,與本研究結果一致(28.57%)。顳葉部的海馬鉤回負責處理聽覺信息,顳葉部的異常改變會造成機體聽覺功能異常,產(chǎn)生幻聽現(xiàn)象,基于此,兒童顳葉癲癇臨床癥狀也多以聽幻覺為主[19-20]。本研究也進行了佐證,由此證明,盡管兒童顳葉癲癇的臨床癥狀復雜多樣,但仍然與顳部腦功能障礙為主,其中以自主神經(jīng)癥狀以及感覺性癥狀主要臨床特征。
因顳葉癲癇在發(fā)作期間以腦部異常放電為主,故此在對兒童顳葉癲癇患兒進行診斷時腦電圖檢測的應用較多。既往研究發(fā)現(xiàn),腦電圖檢測的確診率較高[3],本研究結果與之相一致。但由于顳葉癲癇發(fā)作期間除了出現(xiàn)單側顳葉放電外,還會出現(xiàn)雙側顳葉同步或交替放電現(xiàn)象,甚至有時顳葉放電還能夠擴散到額葉,甚至枕葉,導致臨床診斷中無法分不清具體致癇灶[21]。為進一步確定兒童顳葉癲癇致癇部位,MRI檢查、CT檢查被引入到兒童顳葉癲癇診治過程中。CT檢查采用放射成像方式檢測患兒腦部異常狀況,鑒于人體腦部組織的復雜性,以及兒童與成人腦組織構造的不同,故CT 檢查的確診率相對不高;而MRI 檢查對與顯示腦部組織生理結構具有獨特優(yōu)勢,MRI 檢查所生成的典型影像能夠及時反映患兒大腦顳葉部位的改變情況[22-23]。通過調整MRI 檢查信號,可以將顳葉部位具體形態(tài)的改變加以顯示,提高確診率的同時,也增加了檢測的敏感度。本研究MRI 檢查證實,兒童顳葉癲癇典型的MRI 特征還是以顳葉部位的形態(tài)改變?yōu)橹?。同時,運用ROC 曲線分析三種檢查手段,得出相較于CT 檢查與腦電圖檢查,MRI 檢查的診斷效能更高。也印證MRI 檢查在兒童顳葉癲癇診治過程中的重要性。
兒童顳葉癲癇往往存在較為復雜的臨床特征,臨床診斷應注意綜合分析各種典型癥狀以及患兒的MRI 檢查特征,為臨床診治提供更多可靠的信息,提高診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