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蕓
撫河之源楊溪打造鄉(xiāng)村旅游已好幾年了,距離縣城只有幾十公里,我竟然沒去過。國慶假期,縣作協(xié)組織會員去楊溪采風,我報了名。9月30日下午,協(xié)會十余人乘車來到楊溪鄉(xiāng)東坑村游客服務中心。
首先體驗竹筏漂。竹筏漂大約三點半開始,此時太陽還是火熱的,乘坐竹筏的河段,正好有山有樹的蔭蔽,從水面吹來的一絲絲涼風,讓人感覺非常舒服。竹筏上的竹椅前后四排,可坐八人,艄公站在船尾撐篙。竹筏切開水波慢慢前行,兩岸翠綠的植被開始往后移動。此時,有人喊:“艄公啊,你要唱首歌助興,或者講一個故事來聽!”艄公呢,只是笑笑。其實,大家并不感到無聊。你看:最前排的陳老師站在船頭,手靠在遮陽篷布上,伸長了自拍桿,把手機當作航拍機,興致勃勃地拍視頻呢;他旁邊的鄧老師,默默拍下了幾張美景,分享到群里,引得沒來參加的老師直呼“心動不已”;我們幾個坐在中間的,靜心欣賞兩岸的美景:蒼翠的竹子、秀氣的芭蕉、若隱若現(xiàn)的板栗樹、樹葉漸黃的雜木,在透過樹林的陽光照射中,披上了柔和而溫暖的色彩,她們綽約的倩影,倒映在水中,緩緩地在我們眼前流過。“看,那兒有魚!”只見左邊樹蔭下,一米多深的水中,幾條食指大小的魚愜意地游來游去,并不怕人。聽,坐在最后一排的楊老師哼起了歌:“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兩岸走……”
我不禁想著,這竹筏上的若不是椅子,而是小竹床,或者是一葉劃槳的小舟,那該多好。閉著眼,躺在船上,聽蟬鳴聲聲,鳥兒啾啾,水流潺潺,嗅著輕風送來的野桂花香,什么也不用想,什么也不用做,這么躺著,美美地睡個午覺;一覺醒來,船依舊在水上漫無目的地漂著,看看天光云影,聽聽風聲鳥鳴,再翻身掬一捧清澈的水洗洗臉,看見對面有船來了,索性潑他們幾捧水,痛痛快快地打個水仗……啊,好不快活!一聲“靠岸了”把我拉回現(xiàn)實,竹筏已經(jīng)到了碼頭。我小心地踩著縫隙間浸了水的竹筏,意猶未盡地跳上了岸。
上岸后,略等一等,幾位步行至游客中心的老師已經(jīng)開車下來接我們了。車行不遠,到了農(nóng)家樂進行“河邊煮魚”,停好車,走過小木橋,便來到一處被綠色欄網(wǎng)圍起來的水田前,準備體驗“稻田漁趣”。
“稻田漁趣”的規(guī)則是,參與抓魚的人買一張“魚票”,限定多少時間為一場,不管抓到多少魚,都可以帶回家。協(xié)會里的幾位老師和其他散客一起,作為第二輪,在五點鐘下了田。水不深,可水很混濁,什么都看不清,的的確確要“渾水摸魚”。只見男男女女幾十人遍布水田,或低頭摸索,或站立靜觀,或來回追逐,或靜候一隅。不一會兒,有人舉起一條魚,高興地說:“我抓到了?!币齺頍o數(shù)艷羨的目光。
有一個穿灰色襯衫的男子,特別會捉魚。很多人只是苦苦尋覓,瞪大了眼睛看,或用手來來回回地摸,甚至用腳到處點,因水太混濁,見不著魚的蹤影,偶爾幾聲興奮的尖叫,也只是碰到魚了,卻抓不著。而那個灰襯衫男子似乎有火眼金睛,好像隨處都是魚。只見他靜靜地站著,感覺到哪里有魚了,悄悄地走過去,兩手一前一后,手里像橫握著小花瓶似的,輕輕伸到水里,水花也不曾濺起,立刻就捧出來一條白肚子的搖頭擺尾的魚。我數(shù)了數(shù),半個小時,他至少捉了十條魚。另一位穿黑色短袖的男子也很會抓魚,每抓住一條,就拿到岸邊,妻子早已拿好網(wǎng)袋等著他,十來歲的女兒在一旁拍手叫好:“爸爸真厲害!”他一共捉了六條魚,最大的一條有兩斤。又踏遍水草,走遍水田,來來回回摸了好久到了結束時間仍然一無所獲的游客,要出田的時候意猶未盡,管理員笑著對他們說:“明天再來,明天再來!”
這就是楊溪漁趣。
節(jié)假日,倘若你不想舟車勞頓去外地的名勝古跡看人頭,不妨到楊溪來,坐竹筏,賞美景,下水田,賽捉魚,吹鄉(xiāng)間輕風,享田園之樂!名山大川固然壯美,山珍海味固然稀有,近在眼前的“鄉(xiāng)土菜”,只要你愿意細細品嘗,也別有一番風味。帶上你的好奇心、好心情,還有對的人,去楊溪吧,出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