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張海新,教師,系常德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回歸文學社聽楓分社社長,作品先后發(fā)表于《楚天都市報》《武漢晚報》《遼寧青年》《五月風》《青年文學家》《人民政協(xié)報》《春城晚報》《香港文藝報》《南方農(nóng)村報》《山西工人報》《蘭州日報》等全國各大報刊。
俗話說,“冬至前后,腌魚腌肉?!倍烈坏?,臘味飄香的好時節(jié)就來臨了。
在我們湘西,一進入臘月,家家戶戶就開始殺年豬、熏臘肉、灌香腸……鄉(xiāng)村的空氣里,處處氤氳著年的氣息。
殺完年豬,最重要的事當然是腌臘肉、灌香腸。公公婆婆把肉處理好,豬的前腿肉和后腿肉是要做臘肉、灌香腸的。婆婆趁著肉新鮮,趕緊腌制起來。她用食鹽按照比例配制好香料,均勻地抹在肉上。婆婆說,抹鹽萬萬不能馬虎,抹厚了,肉太咸,味道不正;抹薄了,不入味兒,肉易壞。抹好的肉條,一層層鋪在干凈的大缸里,腌四五天。等鹽慢慢滲入肉里,入味兒了,再將肉條掛到通風處。最后,把腌好的肉一頭打孔,穿上繩子,系在鐵鉤上,整整齊齊地高掛在火塘上方。
公公是熏肉的行家。他每天在火塘里燒柴火,再放上松柏枝、橘樹枝、橘皮,火屋里煙氣裊裊,一股好聞的熏料香氣慢慢蒸騰,繚繞著屋梁,繚繞著高高掛起的腌肉。公公坐在火塘邊,悠閑地抽著煙、聽著戲,不緊不慢地熏肉。耐心地熏上半個月,讓松柏、橘皮的清香同肉香相互交融,臘肉就開始滋滋地冒小油珠,一點點變得緊實。經(jīng)受過日復一日熏烤的臘肉,焦黑的外表下,卻藏著風味甘香的極致美味。
臘肉熏好后,我們家就開啟了臘味的饕餮盛宴。冬日的夜晚,婆婆割下一大塊肥瘦相間的臘肉,在灶鍋里放紅椒、姜片爆炒,放入冬筍、豆腐,或蘿卜干,一起煮好。然后盛在砂鍋里,放在火塘邊的烤火爐上燉。一家人圍爐而坐,鍋里熱氣騰騰的臘肉燉菜,咕嘟咕嘟唱著歌,香味滿屋子撒著歡兒。再盛一碗放了臘腸片的白米飯,臘腸晶瑩透亮,紅油脂滲透進每一粒米里,濃濃的臘香肆意地撲鼻而來,真是讓人欲罷不能??!
公公還常常暖一壺黃酒,一家人吃肉、喝酒,說說笑笑,愜意地享受著冬日里臘肉的美味,享受著一家人其樂融融的溫暖,平平淡淡的生活便盛滿了歲月靜好。
美食家沈宏非說:“臘肉總是讓我想到下雪、棉襖、火爐,以及冬冷里的種種節(jié)慶。如果要用一種味道來形容冬天,臘味會是我的首選?!甭L的冬日里,一聞到臘味,寡淡的生活也變得富足美好、有滋有味。
臘味飄香年在望。對許多人而言,臘味是一種揮之不去的情懷,它承載著太多的歲月記憶。只要看見故鄉(xiāng)的臘肉、臘腸,無論你離家多遠,家的味道都會抵達你的舌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