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河 閆紅 雷鴻雁 趙一寧
帕金森病作為臨床一類發(fā)病率較高的老年神經(jīng)系統(tǒng)變性疾病, 以運動癥狀及抑郁等非運動相關癥狀為主, 同時容易伴隨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礙, 均對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質量帶來了較大的影響[1]。認知損害被認為是帕金森病較為常見的非運動癥狀, 其中帕金森病癡呆的患病率高達30%以上, 明顯增加了患者的致殘率及病死率。但當前臨床尚無較好的用于保護帕金森病癡呆患者神經(jīng)的方法, 可能與干預時間有限, 已經(jīng)錯過了疾病的代償期相關[2]。有研究報道指出, 絕大多數(shù)的帕金森病患者在明確診斷前均存在著客觀程度的認知功能改變, 且認知功能障礙也被認為是導致帕金森病癡呆的一個重要因素, 因此, 對帕金森病前驅期輕度認知功能障礙進行有效的干預至關重要[3]。鑒于既往臨床工作中實施的常規(guī)干預方法效果一般, 本院開始就基于保護動機理論的干預在老年帕金森病前驅期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患者中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其中保護動機理論最早源自于美國學者所提出的健康信念理論模式以及期望理論, 干預目的在于通過更好的解釋健康相關行為, 結合患者情況及疾病特點出發(fā),制定有針對性的干預對策, 促使形成保護動機, 旨在獲得更好的預后。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自2019 年1 月~2021 年1 月收治的98 例帕金森病前驅期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患者,按照就診時間順序分為對照組(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與觀察組(2020 年2 月~2021 年1 月), 每組49 例。對照組中 男20 例, 女29 例;年齡60~72 歲, 平均年齡為(65.27±4.44)歲;病程2~7 年, 平均病程為(4.52±0.92)年。觀察組中男22 例, 女27 例;年齡60~74 歲, 平均年齡為(66.94±5.21)歲;病程1~6 年, 平均病程為(4.39±1.33)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 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國帕金森病治療指南(第四版)中診斷標準[4];行影像學、前驅標記物判斷后確診為帕金森病前驅期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排除標準:其他原因引起的心理障礙患者;合并嚴重心肺肝腎不全患者;合并晚期、嚴重或不穩(wěn)定性其他疾病患者;合并腦部損傷、病變或腦部腫瘤患者;血管性帕金森綜合征患者。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干預, 結合患者的個體病情給予用藥指導、肢體功能鍛煉、健康教育、飲食指導、睡眠干預等[5]。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基于保護動機理論的干預, 結合患者病情及疾病特點構建基于保護動機理論的干預小組, 小組內(nèi)成員包括4 名成員, 分別是1 名護士長, 1 名神經(jīng)內(nèi)科醫(yī)生, 2 名N3 層級護士, 其中護士長、護士負責編制帕金森病前驅期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相關的健康教育手冊, 并保證該手冊在患者入院當天給發(fā)放, 同時提供給患者家屬。由N3 層級護士負責對患者進行干預并對其干預效果進行評價, 干預時間至患者入院開始至其出院后1 個月。干預內(nèi)容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出發(fā), 分別是:形成保護動機的威脅評估 (嚴重性、易感性、內(nèi)部收益、外部收益)和應對評估(反應效能、自我效能及反應代價)的 7 個變量著手, 具體干預方法見表1。
表1 基于保護動機理論的干預方案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3.1 EQ-5D-3L 評分[6]采用中國大陸(中文版)EQ-5D-3L評定患者干預前后的健康情況, 共5個維度,包括了活動能力、自理能力、日?;顒?、疼痛或不舒適、焦慮或抑郁共5 個亞級組成, 滿分為15 分, 得分越高,健康情況越差。
1.3.2 UPDRS 評分[7]干預前后采用UPDRS 評分評價患者的神經(jīng)精神癥狀、運動癥狀、日常生活能力及治療并發(fā)癥, 得分越高說明患者的病情越重。
1.3.3 BJ-MoCA 評分[8]采用BJ-MoCA 評分評價患者干預前后的認知能力, 包括定向力、延遲記憶、抽象思維等8 個方面, 總分30 分, 評分越高表示認知功能越佳。
1.3.4 PDSS 評分[9]利用PDSS 評分評價患者干預前后的睡眠狀況, 量表共包括15 個問題, 分別為總體夜間的睡眠質量如何、是否每晚都有入睡困難、有無保持睡眠困難、是否在夜間發(fā)生肢體不安片斷睡眠、是否在床上坐臥不安、是否在夜間遭受到夢境困擾、是否在夜間遭受視幻覺或聽幻覺的痛苦、是否在夜間起床排尿、是否出現(xiàn)了由于不能行動而導致的尿失禁、是否在夜間醒來時肢體有麻木或針刺感、是否在夜間醒來時出現(xiàn)上肢或者下肢肌肉痛性疼痛、是否出現(xiàn)清晨早睡并伴有上肢或下肢疼痛、是否在睡醒時發(fā)生震顫、是否在早晨醒來感覺困倦想睡、是否出現(xiàn)日間打盹,每個項目的評分標準均為0~10 分, 0 分表示癥狀嚴重且持久, 10 分表示無癥狀。
1.3.5 滿意度 采用本院自制的滿意度調(diào)查量表來評價, 滿分為50 分, 得分35~50 分評為非常滿意;得分20~34 分評為滿意;得分0~19 分評為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總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干預前后EQ-5D-3L、UPDRS、PDSS 及BJ-MoCA 評分對比 兩組干預后與干預前相比, EQ-5D-3L、UPDRS 評分降低, PDSS、BJ-MoCA 評分升高,且觀察組干預后與對照組干預后相比, EQ-5D-3L、UPDRS 評分更低, PDSS、BJ-MoCA 評分更高,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EQ-5D-3L、UPDRS、PDSS 及BJ-MoCA 評分對比( ±s, 分)
表2 兩組干預前后EQ-5D-3L、UPDRS、PDSS 及BJ-MoCA 評分對比( ±s, 分)
注:與本組干預前對比, aP<0.05;與對照組干預后對比, bP<0.05
組別 例數(shù) 時間 EQ-5D-3L 評分 UPDRS 評分 PDSS 評分 BJ-MoCA 評分對照組 49 干預前 6.83±1.85 85.64±8.94 93.64±10.57 24.21±2.54干預后 6.04±1.54a 73.69±7.24a 110.47±10.36a 25.99±0.84a觀察組 49 干預前 6.90±1.92 83.22±7.16 91.85±9.25 24.10±2.66干預后 5.12±1.60ab 64.51±6.28ab 135.69±12.88ab 27.58±0.51ab
2.2 兩組患者對干預方法的滿意度對比 觀察組患者對干預方法的滿意度(95.92%)高于對照組(73.47%),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對干預方法的滿意度對比[n(%)]
帕金森病作為一種臨床上一類發(fā)病率較高的運動障礙性疾病, 主要以靜止性震顫、肌肉強直、運動遲緩、姿勢及步態(tài)異常等作為四大主要癥狀, 同時還有著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郁、智能減退、睡眠障礙等非運動癥狀, 而帕金森前驅期指的是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非運動或者輕微的運動癥狀, 但并不符合帕金森病的診斷標準,結合既往調(diào)查資料顯示, 其發(fā)病率占2.2%左右[10-13]。另外, 有報道指出, 帕金森前驅期認知功能障礙的發(fā)病率占30%~40%之間, 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同樣造成了一定的影響。而在目前的臨床工作中尚未存在根治的方法以更好的改善帕金森病前驅期認知功能障礙患者的癥狀, 但可通過有效的干預方法阻礙疾病的進展以及進一步惡化[14]。
鑒于以往臨床工作中所實施的常規(guī)干預方法效果的一般性, 現(xiàn)本院開始就基于保護動機理論的干預在帕金森病前驅期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患者中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保護動機理論作為一種最早由健康信念理論發(fā)展而來的理論, 最早由Rogers 等學者提出, 相比于健康信念模式, 更加重視健康信念的輸出, 同時也更加關注了認知調(diào)節(jié)的方法及過程, 全方面的考慮到環(huán)境因素、社會因素對個體行為帶來的不良影響以及限制, 也更好的解釋了健康相關行為所帶來的正面影響,深入強調(diào)了行為轉變的內(nèi)在機制[15,16]。另外, 基于保護動機理論干預的應用從動機因素及角度出發(fā), 為患者提供了正面前進及改變的動力, 更好的了解并掌握可能對當前健康帶來威脅的信息, 并對所處信息的威脅程度進行科學判斷, 最終達到改變行為, 減少對疾病進展帶來不良影響的目的[17-19]。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干預后與對照組相比,EQ-5D-3L、UPDRS 評分降低, PDSS、BJ-MoCA 評分升高, 可見基于保護動機理論的干預方法可更好的促使患者在自我效能感的驅使之下產(chǎn)生改善其非健康行為的意愿以及信念, 幫助其以更好的能力促進行為的形成, 同時增加了患者之間的互動, 在不斷改進其健康水平的同時改善了臨床癥狀及體征, 也提高了患者的睡眠及生活質量[20,21]。另外, 觀察組與對照組相比,患者對健康行為干預的滿意度較高, 證實基于保護動機理論的干預的應用更加容易被患者接受及認可, 與既往研究報道基本一致[22]。
綜上所述, 基于保護動機理論的干預應用于老年帕金森病前驅期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患者中能夠改善患者的生活及睡眠質量, 提高認知功能以及健康程度, 且患者對該種干預方法的滿意度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