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柳
現(xiàn)代人常常有分身乏術的無力感,好像每天都有一籮筐的事情擺在面前,生活漸漸變得無序,讓人焦躁。這大概是我們在行使對生活的選擇權時沒有找到最優(yōu)解。
在人生相對閑適的時間段,我們可以盡量多嘗試有趣的事,讓生活充實起來。而在相對忙碌、瑣事纏身的階段,則要學會做減法。有個朋友在這方面很有心得,她給自己安排了“基本款”的生活。每個周末,買好一周的食物,直接分裝并根據(jù)保存期的長短備注好在哪一天食用,到時候三下五除二,不用再為此事費神。穿著也一樣,查看天氣預報,根據(jù)每天的溫度,在衣帽間里將下一周要穿的衣服排序掛好,每天清晨從不為穿什么而糾結。
我們或許沒有意識到,減少選擇反而是最好的選擇。這種操作,不是對生活的消極怠慢,而是用一種簡單明快的方式去安置瑣碎的日常,將時間和精力留給更有價值、更有意義的事。
曾經(jīng)看到一篇介紹胡因夢的文章,這位風華絕代的明星,中年之后將一頭秀發(fā)剪成了齊耳短發(fā),而且是自己動手去剪,清爽又利落。發(fā)型本身談不上美感,但她仍然是美的。由此可見,最重要的是一個人內(nèi)在的堅定與美好,至于外在,則完全可以簡化。而往往外在越簡化,這個人所呈現(xiàn)出的狀態(tài)越清澈,仿佛一個良性循環(huán)。
在人際關系上不妨也嘗試這樣的思路。因為關系對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同時也是最耗費人們時間和精力的。減去過度的熱情與無謂的交際,給每一種關系劃定好邊界,留出讓彼此都感到舒適的空間。即使在親密關系當中,在相互關愛的同時也要保持彼此人格的獨立。讓關系變得簡單和純粹的關鍵所在,就是讓自己成為自己,也允許他人成為他人。既滿足了陪伴,也成全了“孤獨”,才是最棒的關系。
而在我們追尋理想的途中,最簡單的路徑則是——找到你必須要做的那件事,并堅定地做下去。我的一位高中同學在這件事上做得非常漂亮。王同學高考時報考了法律專業(yè),畢業(yè)后進了律師事務所,后來自己開了一間律所,在北方市場進入良性運轉后,他又去廣東開發(fā)南方的市場,一步一個腳印。后來在一次高中同學聚會上,一位同學將當年的畢業(yè)留言冊帶了去。翻到王同學那頁,發(fā)現(xiàn)當年他在“我的理想”那一欄寫道:成為一個大律師。那一刻我真的是被震撼到了。當初同學們在這一欄通常都會寫一些不著邊際的豪言壯語,或是很個性地寫上諸如“隨遇而安”“天地之大任我行”之類的話,很少有人對自己的事業(yè)方向如此篤定。人們常常希望在人生路上能走捷徑,反而是在繞了很多彎路之后才明白,遵循內(nèi)心所向,這個最簡單的選擇其實就是捷徑。
董宇輝說過:“心無旁騖,萬事可破。請你相信這一點!”當一個人去除了雜念,就是讓心變得簡單。大多數(shù)人往往是在看盡繁華之后才能讀懂簡單之美,所以那些原本就追求簡單的人,反而付出了最少的時間成本,就過上了大多數(shù)人向往的生活。因為,把復雜的生活過簡單了,重要的東西才有機會浮出水面。簡單之后,便是豐盛;經(jīng)由豐盛,抵達美好。
有人問大師羅丹雕塑的秘訣,他的回答是:“減去多余的部分?!睆哪撤N角度來講,我們的生活,何嘗不是每個人自己打造的藝術作品呢?刪繁就簡,去掉多余的部分,生活自然也會被塑造得更有美感。
編輯/宋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