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旺
山西簡稱晉,俗稱三晉;晉陽(太原)是山西的首府,簡稱并州,俗稱龍城。其名是怎么來的,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經荒傳謬,以訛傳訛。晉國由晉水而得名依據不足,中國歷史,2500年前,無晉水記載。我極想清源正本才有此一論,不當處請方家指正。
蠻荒的上古時期,山西這塊地方因地殼頻繁運動,板塊斷裂沉陷,山脈不斷隆起,致使古汾河河道中斷,洪水四溢,泛濫成災。傳說上古時期,黃帝逐鹿中原統一華夏,分為九州。當時黃帝的天下一定遠沒有今天中國這么大,大約古九州也就以今天山西南部、河南北部、河北南部為中心的周邊地區(qū),就是這一區(qū)域孕育了華夏文明。古九州是山川河流自然形成的,東西以古渭水及大河(黃河)下游、漢水上游及古淮水為兩條橫軸線,南北以呂梁山間之大河、古濟水及泰山南延過古淮水為兩條縱軸線,呈自然井田制九宮格布局。而古九州之名說法不一,大同小異,然也不可盡信。古九州只是古學者筆下的地理名詞,很長時間它都不是統治者御下的行政單位,只是一個松散的部落聯盟。
傳說,一位了不起的治水大師——臺駘被黃帝之孫、“五帝”之一的顓頊授為玄冥師負責治水。臺駘改變了古人“遇到自然災害只會虔誠祈禱神靈,從不主動與自然斗爭”的愚昧狀態(tài),邁出了通過智慧改造自然的一大步。臺駘足跡踏遍山西,經過艱苦細致的勘察,成功開鑿出了新的汾河河道,形成了今天的汾河水系分布格局,成為中華治水、開發(fā)山西第一人。臺駘因成功治理汾河水患,被封于汾川,后世尊其為汾水之神,又稱臺神。臺駘治汾開拓了太原(晉中)盆地,也把晉南變成了一片沃土,為堯、舜、禹相繼在此建都(堯都臨汾、舜都永濟、禹都夏縣)創(chuàng)造了地理與物質條件,成為華夏文明的發(fā)祥地。因臺駘治汾開拓而來的太原,在上古時代只是一個模糊的地理概念,泛指汾河兩岸的平原地帶,它們只是太原(晉中)盆地的一部分。古代,太原稱大原,緣于古人從忻州南下進木瓜溝出石嶺關,視野突然開闊,極目遠眺毫無遮攔,浩瀚平原驟現眼底,遂驚呼一聲“好大的平原”!這就是古太原周邊汾河沖積而成的平原,頂點為石嶺關,底邊為今晉源區(qū)到榆次區(qū)一線,是為大原。古代大、太通用,大原即今天的太原。
約4000年前,太原(晉中)盆地中的今太原地區(qū),當時因適宜人類生息,而成為帝堯的初都——唐城(北唐,文水平陶)之所在。堯與其部族在太原地區(qū)居留一個時期之后,先民們再一次遭受了洪水的滅頂之災。傳說是因全球氣候變暖,按現代科學的說法就是厄爾尼諾現象誘發(fā)了“全球性海浸災難”,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滔天的海水倒灌淹沒了華北、華東、華南。由于這場大洪水,當時的山西境內形成了數個大澤,特別是大原以南至靈石韓信嶺這個大澤,受阻于霍山(太岳山)的洪水在太原(晉中)盆地形成一個大澤——即后世記載的“昭馀祁澤藪”。昭,昭明,明白事理。昭昭,聰明智慧,賢人昭昭。馀,同余,剩余,有余。昭馀,非常聰慧圣明。祁,帝堯,姓伊祁。澤,水淺草長之地為沼澤。藪,沼澤水退為藪。澤藪,沼澤與藪相間之地,即大澤、大湖。當時的文水平川尚在澤藪之中?!罢砚牌顫伤挕保驁蚨妹?,據傳堯為唐侯時曾都于澤藪邊之平陶。“昭馀祁澤藪”,即聰明智慧如圣人伊祁那樣的大澤。因水患,帝堯被迫留下了部分裔族,沿著汾河南流的方向繼續(xù)遷徙,最終落腳于臨汾盆地的平陽(今臨汾,南唐)。傳說,禹的父親鯀奉堯之命治水九年之后,以失敗告終。帝堯禪位于舜,舜執(zhí)政后,繼續(xù)命禹治水。禹采用“治水須順水性,水性就下,高處鑿通,低處疏導”的治水理念,疏通河道,讓洪水快速通過,最終導之流入大河、大海。應該就是這一時期,“昭馀祁澤藪”周邊的部落先民在大禹的領導下鑿開靈石口,急流慢慢下切加深加寬豁口空出澤藪之水,水退陸顯,逐漸露出“大原盆地”(晉中盆地)。使太原(晉中)盆地再次變?yōu)槲忠爸兀瑸槊袼?。據考證,遠古時“昭馀祁澤藪”海拔最高時近1200米,戰(zhàn)國時降至約800米,今晉陽湖只剩750米左右。
相傳大禹治黃河水患成功后,受舜禪讓而繼帝位,并大會天下部落首領于涂山禹會村(傳說天下諸侯執(zhí)玉帛者萬國。萬國,泛指部落,說明小國寡民),成為天下之共主。約公元前2070年左右,禹之子啟繼位稱王,國號夏,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夏初,夏啟傳檄九州(《尚書·禹貢》: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州)各部落酋長貢獻青銅,鑄造九鼎,山川摹形,刻鑄其上。從此,九鼎象征九州,九州成為中國的代名詞,九鼎成了王權至高無上、國家統一昌盛的傳國至尊重器,唯有天子才能代代相傳。當時,“大原盆地”屬冀州。古冀州版圖大致是山西及河北北部呈西南斜向東北形如薯塊。此時夏國初建,毫無章法效仿,必然結構松散,只靠盟約誓詞相互建立信任,那時不可能有成熟的行政機構、明晰的地理輿圖。就是那青銅九鼎,至今也無一角實物佐證。據傳,夏王啟的幼子武觀因密謀造反,被流放于西河(今山西汾陽一帶),并在太原(晉中)盆地榆次洞渦水(瀟河)西南的陳侃一帶修筑了武觀城,成為繼大原的唐城(北唐)之后上古時期太原(晉中)盆地的又一座古城。
禹打開靈石口后,雖然及時解除了水患的現實威脅,但水域的進一步收縮,經歷了漫長的歲月。榆次源渦以西古稱“洞渦澤”的地方,可能就是正在逐漸退去的水域的一部分。隨著水域范圍的進一步縮小,戎狄部落開始在湖水退出的土地上游牧。
契,子姓,別稱閼伯,帝堯異母弟,被帝堯封于商(今河南商丘市)。其后裔成湯起兵征伐夏桀,鳴條(今山西夏縣之西)一戰(zhàn)滅夏,大會諸侯(傳說天下諸侯三千。三千相對于大禹萬國,說明兼并劇烈),正式建立了商王朝,定都于亳(前1600年左右)。有商一朝,曾遷都山西河津一年。
約前1046年,武王姬發(fā)起兵率領800諸侯,戰(zhàn)車4000乘,征伐商王帝辛(殷紂)。殷紂軍隊主力遠在東夷作戰(zhàn),只好把奴隸、俘虜拉來湊數。兩軍于牧野展開大決戰(zhàn),武王最終滅商建周。周武王死后周成王姬誦幼沖即位,皇叔周公旦攝政,制《周禮》,重新劃分疆域為九州(《周禮·職方》:冀、兗、青、揚、荊、豫、雍、幽、并州)。九州始有文字記載,“大原盆地”屬并州,其原始版圖應為現在山西中、南部及北部樓煩、林胡等北狄所居的北部。其實就是將古冀州一分為二,山西中南部分為并州,山西北部河北等為幽州。山西之所以稱并州,一是呂梁太行于太原北之木瓜溝交并,二是以汾水(汾河)為中線,太行呂梁并峙而立也,所以稱并州。其實,有據可依的是“并州”稱謂始于東漢,東漢全國設十三州,并州刺史設治晉陽,這也是太原稱并州之始,太原簡稱“并”來源于此。周公還把戰(zhàn)敗者的后裔、自己的族人、參戰(zhàn)的盟友、異姓的功臣等分封至各地,建立了大小不一的七十一個諸侯國。當然,戎、夷、狄應不在其內。
歷夏、商而至春秋,“昭馀祁澤藪”海拔降至900米以下,露出大片陸地。前1035年,晉南翼城、襄汾一帶的西周諸侯國——唐國發(fā)生叛亂。周成王平叛后,封弟姬虞于故唐地(古唐國,即南唐,位于襄汾縣的陶寺遺址處)為侯,史稱唐叔虞,尊為晉國立國之祖。唐叔虞作為三晉文化的創(chuàng)始人,其歷史功績不可磨滅。唐叔虞死后,其子燮(燮父)繼位,改國號為晉,都翼,是為晉侯燮。據近年香港私人收藏的堯公簋銘文可知,叔虞初封于唐時,是為“唐伯”,成王二十二年(前 1021年)才封其子燮父為“晉侯”。晉初蕞爾小國,其地盤位于汾河以東翼城、曲沃,方圓百里。其東、西、北三面為西戎、赤狄所居,南有鹽池之利,西有冶銅之基,實為四戰(zhàn)之地。
晉國建立時,“昭馀祁澤藪”日漸萎縮,大澤沿汾河兩岸必然分解為許多小湖?!稘h書·地理志》稱“昭馀祁澤藪”曰“九澤”,唐宋時介休有小橋泊,平遙有張趙泊,文水有武澇泊(朱雀泊)、伯魚泊、猷水陂,交城有卻波湖,今太原市內有迎澤湖、文瀛湖,市西南有晉陽湖便是例證。九澤里外州丘相間,先民也必然相繼遷徙于州丘繁衍生息,更成為部落間的征戰(zhàn)之地。蝸居翼地一隅的幾代晉侯,國小力弱,身處四戰(zhàn)之地,大多必然居安思危,勵精圖治,絕不甘心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一定枕戈待旦,厲兵秣馬,以求開疆拓土,稱霸于諸侯。前幾代晉侯采取南進政策,拓展方向主要集中在澮水以南區(qū)域,成侯時曾南遷都城至曲沃,勠力經營運城盆地,以奪取鹽池之利發(fā)展經濟,占領虞、芮冶銅基地壯大軍事。虞國在如今的山西南部夏縣和平陸一帶,與絳縣、聞喜相鄰,而芮國位于虞國西部,在如今的陜西大荔到山西芮城縣一帶。晉穆侯七年(前805年)伐條戎,條戎為古部族名,活動于今山西運城以北的鳴條岡一帶。晉穆侯十年(前802年)又與戎狄戰(zhàn)于千畝。千畝,疑為今萬榮、聞喜地區(qū)以南,運城鹽池之北。幾次征伐有勝有負,到晉昭侯時封其叔成師為曲沃伯,之后造成主輕奴重尾大不掉的局面。自曲沃桓叔起,內戰(zhàn)頻仍,歷經四戰(zhàn),曲沃武公時終于鳩占雀巢曲沃代翼,即小宗篡奪了大宗的君權。武公盡翼之寶獻周王,周王愛財而封武公為晉侯,是為晉武公。
晉版圖的奠基者當屬晉武公之子晉獻公,史稱其“并國十七,服國三十八”?!妒酚洝分嘘P于其開疆拓土的記載是:前661年,晉獻公統率上軍,趙夙駕馭君主戰(zhàn)車,畢萬擔任車右司職護衛(wèi),相繼南下伐滅霍、魏、耿三國。凱旋后,賜趙夙耿國之地,賜畢萬魏國之地。趙夙和畢萬就是三家分晉時趙氏、魏氏的遠祖。接著晉獻公又相繼降服周之諸侯楊、賈、虢、虞國……晉國羽翼大豐。
寫到趙夙就不得不說說其先祖伯益、造父。伯益因協助禹治水有功,舜賜嬴姓并將其女姚姬許配給伯益為妻。伯益與夏王啟皆是黃帝的后裔。其后裔造父,嬴姓,周穆王時為駕車大夫,為助周穆王平定徐國徐偃王造反立了大功,后造父憑此功受封趙城(今山西洪洞),后代遂以趙為姓。造父為趙氏始祖,趙夙為其后裔。
前636年,周室式微,周襄王之弟姬帶勾結翟戎諸部圍攻京都,襄王出逃到鄭國氾邑,召諸侯勤王。年初剛剛登位的晉文公重耳,從尊崇周室以令天下的目的出發(fā),率軍直指陽樊,圍困溫邑,護送襄王入京重掌權柄。周王有感其功,賜河內陽樊之地(今河南新鄉(xiāng)獲嘉縣一帶)。由此晉國獲得逐鹿中原之橋頭堡。此前20年里晉國宗室窩里斗使得大宗力量嚴重被削弱,異姓貴族專權,史稱“晉無公族”。前633年,晉文公建三軍設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持著晉國的軍政大權。之后,晉文公政以德施、疆以戎索,減輕賦徭、整頓六軍,與秦、楚等幾場大戰(zhàn)大獲全勝,霸業(yè)遂成,繼春秋五霸第一霸齊桓公后稱霸。
這里我不得不澄清一些歷史事實。司馬遷在《史記·趙世家》中寫道:“重耳為晉文公,趙衰為原大夫,居原(河南濟源、陽樊),任國政。文公所以反國及霸,多趙衰計策?!彼抉R遷說“以原封趙衰”,意思是原城是趙衰的封邑。司馬遷的敘述又一次出現了失誤。原邑本是公元前635年由周襄王賜予晉侯的領土,是晉侯的封邑,且原邑遠在太行山以南的河內,距離晉都絳邑路程頗遠。假設趙衰此時主持國政,他自當身在國都,怎么可能被遠遠地發(fā)配到原邑去呢?你能想象趙衰有這么大的能量,遙控得了晉文公嗎?《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傳》記載:“(前632年)二月,晉郄縠卒。原軫將中軍?!薄霸F”也就是“流亡五大臣”之一的先軫?!蹲髠鳌反藭r稱呼他為“原軫”,意味著原邑被賜予了先氏家族,所以先軫才能以封邑為號。晉文公要封賞先軫,只能拿出公室直接掌握的土地,而不可能將別家大夫的封邑轉賜予先軫。因此,前635年趙衰出任“原大夫”只能被視作受任原縣縣宰,而不能認為是獲封原邑。到前596年,先軫的曾孫先糓勾結赤狄侵犯晉國,先氏家族遭到滅族,原邑被晉君收回。收回的原邑后來又被晉君賜予了趙衰之子趙同,故《左傳》稱其為“原同”。輾轉兩次易手后,原邑才終于成為了趙氏的封邑。《國語》徑呼“趙衰”為“原季”,或是因“原同”之稱而致誤,或是趙氏后人對先祖的追尊。
前5 6 9年,晉國卿大夫魏絳“和戎”,“以貨易土”從戎人部落手中把晉中靈石、介休、榆次、壽陽、文水、清徐、盂縣等地納入晉國版圖,榆次也因“魏絳”或魏氏的統治得名“魏榆”。晉國勢力已拓展至“昭馀祁澤藪”,晉君封趙同于原地(疑為今清源),士會于隨地(今介休),趙括于屏地(屏者并也,疑為今太原北),士渥濁于瓜衍(今孝義北),狐偃于狐地(今交城),陽處父于陽地(今太谷陽邑村),趙鞅于晉陽(今晉源)。
前583年,晉景公誅趙同、趙括(非后世長平之戰(zhàn)之趙括),并滅其族。活動在今山西東南的赤狄諸部當時盛極一時,屢次越太行山襲擾中原,甚至“伐邢滅衛(wèi)”,晉國興兵問罪而一戰(zhàn)滅之。潞氏是赤狄中最強大的部落,潞氏既滅,留吁、鐸辰、甲氏等其他赤狄部落亦相繼被并入晉國版圖。其中甲氏的地盤位居太行山以東,今邢臺市附近。由此滅赤狄后,晉國版圖已拓展至山西東南部(即上黨高地)和太行山以東的黃河沿岸。前556年,晉平公以趙同、趙括食邑之田(原地)授予公族奚(后世稱祁奚、祁黃羊),為祁奚食邑,即昭馀祁澤藪周圍土地,謂祁氏之田。祁奚是晉國的名臣,為祁氏始祖。前541年,荀吳“敗無終及群狄于太原”。之后,諸侯平邱盟會,晉昭公率荀吳、魏舒、荀躒等,盡起四千乘之眾,向濮陽城進發(fā),聯絡三十余營,遍衛(wèi)國之地,皆是晉兵,諸侯為之懼。千乘之國已為大國,何況晉四千乘呢?從此,晉國對白狄的戰(zhàn)爭多為諸卿大夫自己策動,目的是要擴充自己家族的勢力。前541年,晉國六卿中的中行氏伐戎,消滅了榆次東部的赤狄,榆次及南部相鄰區(qū)域,因中行氏的統治成為中行氏之都,人稱“中都”。中行氏繼續(xù)北上太原討伐無終(山戎部落)和赤狄,把太原也納入了晉國的版圖。史書中關于這段歷史的記載,首次把“大原”這一地理名詞,從泛地名過渡為專指大致上今太原地區(qū)的專用名。隨著晉國北擴版圖漸大,而“昭馀祁澤藪”的面積漸小,二者漸近直至相接,且澤藪與大原周邊陸地位于晉國之北,北為陽,這大概是古晉陽(太原)、“晉陽湖”得名的根本原因。
晉國卿族勢力在開疆拓地的同時,也相互爭奪領地。據《左傳》記載:前514年,晉國的祁氏被魏、智、范、韓、趙、中行等六卿消滅。祁氏被滅后,晉室式微,六卿乖張。祁氏之田被瓜分為七邑,司馬烏為平陵邑(文水)大夫,無一邑屬于六卿中備受打壓的趙氏。于是,趙氏的領袖趙簡子(趙鞅)將目光投向了遠離晉國其他五卿勢力范圍的太原地區(qū),因為這里有大片從山戎手中奪取而未被其他卿族利用的荒蕪之地。前497年,趙鞅的心腹家臣董安于選址西依懸甕山、東臨汾水之地的今太原晉源鎮(zhèn)一帶,設計建造了新的城池,以作為趙氏一族穩(wěn)固的后方、爭奪天下的根據地。因這座城池位于晉國之北,北為陽,故名晉陽。新筑的晉陽城,受城內人口所限,只是趙氏的一座城邑而已,遠未像涂水邑那樣上升到能管轄周邊人口的縣級。晉陽城建成后不久,趙鞅向自己的族子趙午索要邯鄲趙氏的五百戶以充實晉陽,本已答應的趙午回到邯鄲后卻沒有履行諾言,趙鞅因此殺了趙午。趙鞅殺趙午,成為六卿之間兼并戰(zhàn)的導火索。正是趙氏對擴充晉陽城人口的急切渴望,導致了之后發(fā)生的六卿之戰(zhàn)。與趙午有姻親關系的范氏、中行氏聯合邯鄲趙氏一同攻打晉陽趙氏,而智氏、魏氏、韓氏在初登執(zhí)政寶座的智宣子之子智伯(智襄子)率領下幫趙氏解圍。前475年,趙襄子“北登夏屋,請代王”。夏屋山位居雁門關附近,越過此處即可抵大同盆地。前458年(晉出公十七年),智、趙、韓、魏四家聯合,消滅了范氏、中行氏,共同瓜分了其土地。晉國朝政呈現出了智氏一家獨大,力壓趙、魏、韓三卿的局面。而繼承父志的趙襄子活躍于晉國政壇后,把趙氏疆域范圍拓展到了今大同一帶,勢力大增。先有晉國,繼有晉陽,再有晉中,這符合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是不爭的史實。
平陵邑包括古文水、平陶,推測此時的平陶位居“昭馀祁澤藪”的北岸臨水,后世置平陶(平遙)縣便是證據。因為“昭馀祁澤藪”漸往南退露出大片土地,先民徙此生息,平陵邑面積太大難以管轄,才有可能分置為大陵、平陶。
太原盆地的退水過程,還可從小比例尺地形圖上看出,盆地中各城市,大都分布在四周山區(qū)的邊沿。這一城市分布格局,顯示著當時盆地中心還不是人類宜居區(qū),因此雖然汾河穿盆地中心而過,但在河兩岸沒有一個城市。
查縣志,太原盆地南面祁縣、太谷兩個縣城皆有往下遷的記載。它間接反映湖水退縮的過程。太谷在春秋建邑(陽邑),到北周時下遷到今天太谷區(qū)所在,計算得出1000年下遷高差50-60米。祁縣晉平公建邑(前556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遷到今日所在,1000多年下遷70-80米。太原盆地北側汾陽,秦時建縣,西晉咸寧三年(277年)改名為隰城。隰是下濕低地之意,到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又改名為西河縣。由此可見,汾陽在這400多年內,它尚是濕地,過后才又干燥。它也應該有湖水撤退,沼澤地變干的過程。
前455年,晉國只剩四卿,偏安東南一隅的越國也想稱霸,四卿之首的智伯瑤采取攘外必先安內之策,想一統晉國,趙國不服被攻。前453年,趙國聯合韓﹑魏晉水一戰(zhàn)滅掉了智氏。此時晉國公室名存實亡,標志著戰(zhàn)國開始。前403年周威烈王不得已封韓虔﹑趙籍﹑魏斯為諸侯,韓趙魏三國建立,平陵屬趙。到前376年,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瓜分了晉國王室,晉國滅亡。趙敬侯建國后,改平陵為大陵邑。能稱大陵,可見既高且大。《史記·趙世家》記載:趙肅侯十六年(前334年),“肅侯游大陵,出于鹿門”。趙武靈王十六年(前310年)“王游大陵”,他夢見一個少女鼓瑟而歌:“美人熒熒兮,顏若苕之榮。命乎命乎,逢天時而生。曾無我嬴?!倍仗烀鳎w武靈王好夢成真,得奇女子孟姚(姚姓,排行老大,吳廣之女,國人稱吳娃、娃嬴)為第二夫人,生何(趙惠文王)。后來趙武靈王廢王后韓夫人、太子章,立吳娃為王后,何為太子。
戰(zhàn)國既起,諸侯紛爭,七雄相繼登上稱霸的舞臺。前296年,由于趙武靈王軍事改革胡服騎射,戰(zhàn)力大增,在已有代、太原、上黨和邯鄲的情況下,連年征伐中山(姬姓,白狄),終滅其國。其時,三晉大地,趙居其半,太行山東擴地至燕。前221年,秦始皇掃滅六國一統天下,認為:“周制微弱,終為諸侯所傷。”(《漢書·地理志》)遂實行郡縣制,“本秦京師為內史,分天下作三十六郡”,改大陵邑為大陵縣,屬太原郡。原大陵邑南部另置平陶縣。
自前497年,晉國大卿趙簡子家臣董安于在太原盆地北端懸甕山東側修筑晉陽城,晉陽(太原)先后作為趙國都城、秦太原郡治、漢初代國都、漢并州治、魏并州治、西晉太原國都、前秦都城、北魏并州治、北魏末期實際行政中心、東魏下都和實際行政中心、北齊別都和實際行政中心、隋太原郡治、唐初并州治、武周北都、唐北京、前晉都城、后唐西京和北京、后晉北京、后漢北京、北漢都城。此地歷經近1600年,七朝為都,且為大唐龍興之地,也就有了龍城之說。979年,宋太宗繼承大哥宋太祖的遺志,二次下河東攻打北漢,幾番苦戰(zhàn),北漢始降,晉陽被占。宋太宗為發(fā)泄怒氣,以“盛則后服,衰則先叛”、斬斷龍脈為由,將晉陽火燒水淹,徹底摧毀。戰(zhàn)國古晉陽城址在晉源鎮(zhèn),西晉擴建,北齊于汾水東岸增筑新城,旋在舊城增設龍山縣。隋以龍山為晉陽,晉陽為太原。宋太宗毀晉陽,三年后北移并州治于陽曲縣唐明鎮(zhèn),潘美擴展其范圍,并筑城墻,嘉祐四年(1059年)改并州為太原府,即今太原市城區(qū)。
由上可見,山西為晉國故地,所以簡稱晉;趙、韓、魏三家分晉,所以稱三晉;大原(太原)曾位于晉國之北,所以稱晉陽;呂梁太行兩山于太原北之木瓜溝交并,且以汾水(汾河)為中線,太行呂梁兩山并峙而立,所以稱并州;呂梁太行兩山交并之木瓜溝位于晉陽之北,所以晉陽簡稱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