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志剛,王 博,厲 志,劉 佳,劉寶權,劉念析,劉 浩,楊 樂,馮旭濱,董志敏**
(1.吉林省農業(yè)科學院大豆研究所/國家大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吉林分中心,長春 130033;2.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種子管理站,吉林 延吉 136200;3.白城市種子管理站,吉林 白城 137000)
大豆是我國重要的糧油作物,同時是優(yōu)質植物蛋白重要來源,在我國糧食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1-2]。吉林省作為傳統(tǒng)大豆種植區(qū),在我國大豆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該省大豆種植區(qū)多集中于延邊、白山等早熟及中早熟區(qū)[3-4]。因此,選育早熟、中早熟大豆品種對發(fā)展吉林省大豆產業(yè)具有重要現(xiàn)實意義[5]。
本文對中早熟大豆新品種吉育337 的選育及栽培技術進行總結,以期為該品種的推廣應用提供參考。
吉育337 是吉林省農業(yè)科學院大豆研究所于2011 年以公交05103-1 為母本,公交06124-1 為父本進行有性雜交,采用系譜法選育而成的中早熟大豆新品種。
2011 年在吉林省農業(yè)科學院公主嶺試驗基地以公交05103-1 為母本,公交06124-1 為父本配置雜交組合F0代,代號為公交111121-4;2011 年冬季南繁加代;2012—2014 年在吉林省農業(yè)科學院公主嶺試驗基地決選F2~F4代優(yōu)良單株;2015 年在公主嶺決選F5代株行,定名為公交111121-4;2016—2017 年在公主嶺、吉林、敦化、榆樹進行中早熟組多點品種比較試驗;2018 年參加吉林省大豆中早熟組比較試驗;2019—2020 年參加吉林省大豆中早熟組區(qū)域試驗;2021 年參加吉林省大豆中早熟組生產試驗。2022 年通過吉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為吉審豆20220004。
該品種為亞有限結莢習性,平均株高101.8 cm;圓葉、紫花、灰毛;主莖型品種,主莖節(jié)數(shù)17 個,三粒莢多,莢熟時呈褐色;籽粒圓形,種皮黃色、微光,種臍黃色,平均百粒重20.4 g。該品種為中早熟品種,出苗至成熟平生育日數(shù)為125 d,較對照品種吉育303 晚2 d。
2019—2020 年,經農業(yè)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檢測,平均籽粒粗蛋白質含量為39.77%,平均粗脂肪含量為19.67%。
2019—2020 年經吉林省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及吉林省農業(yè)科學院大豆研究所人工接種鑒定:中抗大豆花葉病毒1 號株系,感大豆花葉病毒3 號株系,中抗大豆灰斑病。病土盆栽鑒定:感大豆胞囊線蟲病3 號生理小種(見表1)。
表1 吉育337 抗病鑒定結果
2019—2020 年參加吉林省大豆中早熟組區(qū)域試驗。其中,2019 年平均產量為3 031.1 kg/hm2,較對照品種吉育47 增產4.5%,7 個試驗點中5 個試驗點增產,增產點次為71%;2020 年平均產量為3 375.9 kg/hm2,較對照品種吉育303 增產8.0%,5 個試驗點中4 個試驗點增產,增產點次為80%(見表2)。2 年區(qū)域試驗平均產量為3 203.5 kg/hm2,較對照平均增產6.3%。
表2 2019—2020 年吉育337 參加吉林省大豆中早熟組區(qū)域試驗產量結果
2021 年參加吉林省大豆中早熟組生產試驗,平均產量為3 537.4 kg/hm2,較對照品種吉育303增產2.1%,7 個試驗點中6 個試驗點增產,增產點次為86%(見表3)。
表3 2021 年吉育337 參加吉林省大豆中早熟組生產試驗產量結果
生產試驗中延邊朝鮮族自治州農業(yè)科學院試驗點出現(xiàn)了18.8%的大幅減產,這與該地當年受極端氣溫條件影響有關。
該品種播期為4 月下旬—5 月上旬。當10 cm土層土壤溫度穩(wěn)定達到8~10 ℃時即可播種,播種深度為3~5 cm。播后及時鎮(zhèn)壓,保水保墑。播種量為50~60 kg/hm2,保苗數(shù)為22 萬株/hm2,不宜密植。
基肥一般施有機肥20 000 kg/hm2、大豆專用復合肥300 kg/hm2。
播后及時封閉除草,大豆出苗后根據(jù)草情適時莖葉除草。此外,根據(jù)大豆生長情況作好中耕。生長期間注意防治大豆蚜蟲,8 月中旬及時防治大豆食心蟲。
吉育337 感大豆胞囊線蟲病3 號生理小種,不宜在吉林省西部鹽堿地種植,適宜在吉林省大豆中早熟東部地區(qū)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