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秋水
拿著灰色封皮書穿過法國梧桐樹下的十全街。如果沒有歷經(jīng)年月遺存的兩邊懸鈴木,這條江南街市勢必要失去九倍的底色。街頭也因走過在春末舊病復(fù)發(fā)的借書人,生機(jī)新綠而又顯頹廢,富于某種氣息——因為擁有書,生命看上去勢必更長久。可滿街的人誰知道他借了卡佛?
察院場,一場梅黃雨。兩手空空上樓,霎時晴好的天光透過窗玻璃照亮整張臉,抬頭向上張望的臉。“本月客戶數(shù)?拿什么來撐起我們朝露般的家?”
當(dāng)出梅入夏,太陽從紅壤中升起,暑氣從青草池塘升起,南方宛如謀生的你站立廢墟上從一個孤零零矗立的木質(zhì)門框看出,肩胛潔白的女子——在耀眼的陽光下走來,走過,而夢幻令你無法真正睜眼看清楚。當(dāng)她走進(jìn)香樟濃密樹蔭底,她的裙擺,她肩胛潔白如鴿因為突然變暗而更為明亮。
當(dāng)她消失,我木質(zhì)門框鏡頭里的南方空空,使我再次想起更遠(yuǎn)的南方,連同公路盡頭一只閃閃發(fā)光紅色鐵鳥——汽車的消逝將我?guī)邓{(lán),南方偏南包含著古老水系的云間,漢語的南方。
一想起古老的太湖水系、錢塘水系,我就感受到仍保留以“墓”作地理命名與生者的“廬”所共存的漢語,一種馮夢龍式飲食男女的聲息。
疾病,詩人的隱喻,但不是我的隱喻,我是疾病本身,姐姐、哥哥和母親也是。
在一切由隱喻構(gòu)成的世界,只有工廠不接受隱喻。我和工友必須在煅燒或裝卸氧化鐵粉而煙塵升騰的銹紅色大雪中干活兒,大雪靜靜落在我們身上,干完活兒扯去勞保手套,我們像兩匹栗色野馬低頭飲水。
盡管經(jīng)歷了許多完全可作為文學(xué)素材的事,我不確定我是否有藝術(shù)的手藝,我沒辦法片刻沉靜把它們底片長時間曝光、巧妙地沖洗出來,成像。
但我感知每一日每一秒,時間之手總是緊握我右手“嗒嗒嗒”敲打詩行。一行行詩像一長串電影放映帶飄蕩閃爍,而詩最初的一行、第二行、第三行……拖著長長的擺尾,勻速、節(jié)奏飛快地趕赴時間的白色銀幕中央,消失于白色深處,憂傷連同詩行與詩行之間照射進(jìn)來的光,連同所隱匿的成長與衰老、生存與奮斗、生與死、笑與淚。
十一月,十一月幾乎焚燒殆盡。立冬前的一個周末,碧云橋前,高低錯落、疏朗的銀杏“塔林”;中間高塔散落各自灰綠,最西邊矗立的雙塔,一個一樹金黃,一個七八分老。雙塔背后一座清瘦矮塔也已一樹金黃。遍地落葉,全來自老僧已死成新塔的它們。
步履匆匆穿過時間的雪,你的疑思。
大降溫前夜,雨細(xì)密如雪。幾棵玉蘭葉落一地,連同樹頂上黃葉,鋪天蓋地,天空越發(fā)明亮。
我在工廠洗手間照鏡子,也看見胡須灰白的我在中山北路172號洗手間照鏡子。
元旦,帶孩子去寒山寺。京杭大運(yùn)河上汽笛聲聲的鐵船拖隊緩緩駛來,仿佛正自南下北上的歷史趕赴到此與我們會面。但那天,我僅瞥了一眼一堵黃墻碧字“寒山寺”在河面的倒影,寺廟繁復(fù)并不能讓人心靈澄凈,不如不看,不如歸去。
天空高而藍(lán),那你究竟指望看見什么?
寒山之寺。
你指望,從倒影中推開垮掉、只剩黃墻碧字廟門的木門,松柏蒼幽,只你一人,“破落固然危險,但正是破落讓它真的美麗,干凈”。你獨自穿行在松柏間一條禮崩樂壞的道路,幽遠(yuǎn)漫長,落滿松針。澄凈使你感到天空越來越藍(lán),遠(yuǎn)鐘越來越近。而孤獨使你猛然扭頭回顧,身后空無一人,你卻因此看到細(xì)長如繩草的遠(yuǎn)路盡頭,落日寂靜充塞在廟門。
也有可能你正穿行杉林間,道路銹紅。水杉是古人在造園手法中從不曾實踐讓界限變曠遠(yuǎn)、荒誕起伏回蕩的樹木。在此語境中,也可將水杉換成高大野曠的楊樹。透過樹冠,你抬望天空蔚藍(lán)之處,一無所有,卻回響逝者之言。
當(dāng)我到達(dá)豁然開朗遍布礫石的一片荒蕪之地,有亭無人,千年無人,卻懸掛晚鐘——美是艱難的,但令人感動,我預(yù)知到了我的盡頭——
站上巖石試敲晚鐘,輕霜初降,我看見自己從九倍的影子中緩慢解脫。自影子中解脫的我,伴隨著下落的松針、鐵銹,在黑暗中閃爍,鐘聲因傳得越遠(yuǎn)越慢而稀薄。
——以散文詩為名淺論散文詩
寫下題目,突然自問:“何為散文詩?”這一問嚇自己一跳:“何為?”
百度百科上說,兼有詩與散文特點的一種現(xiàn)代抒情文學(xué)體裁。散文加詩配比和稀泥解釋,還著重強(qiáng)調(diào)了“抒情”。
而觀察當(dāng)下的散文詩,卻正呈現(xiàn)著類同百度定義的三大趨勢:
一是散文手法化?!百x”“比”“興”加抒情。
二是陷入格言感觸。讀一位著名散文詩人為一座雕像創(chuàng)造的散文詩,通篇描寫加格言感觸。
三是一寫到散文詩,必定要用一種或特意用一種區(qū)別于詩的語言。好像散文詩就必須是這個調(diào)調(diào)的語言。
那么,我或我們須要寫什么樣的散文詩?
如若說,徹底拋棄上面定義束縛,以為散文詩即詩,那么我就有了方向,寫散文詩的方向,也就是寫詩的方向。
千利休寫過一首關(guān)于茶道精神的詩:“先把水燒開,/再加進(jìn)茶葉,/然后用適當(dāng)?shù)姆绞胶炔瑁?那就是你所需要知道的一切,/除此之外,茶一無所有?!薄坝眠m當(dāng)?shù)姆绞胶炔琛?,換個說法,也就是用適當(dāng)?shù)姆绞綄懺姡罱K需要解決的是倒入精美茶杯還是倒進(jìn)粗碗的問題。同樣的茶水,因承載它的容器不一而飲用方式、感受等等不盡相同。
由此看來,散文詩的“散”即是區(qū)別于詩(分行詩或格律詩)的容器——語言的、形式的容器。詩在不同的容器中各自生輝,各種滋味。同理容器必也反作用于詩本身,如同一種茶,分別倒于夏天的粗碗與冬日的精美茶杯。
當(dāng)然并不是說我們可任意使用容器,其實一首詩在變幻不定的容器中一旦生成,容器也隨之確定,——這并非玄學(xué),嚴(yán)肅地講,這是詩的量子力學(xué),量子糾纏。不信,可以問問詩人。
舉個例子。魯迅散文詩集《野草》序,這個序本身就是一首散文詩,當(dāng)然可以以適當(dāng)?shù)姆绞降谷肓硪蝗萜魃涩F(xiàn)代詩,甚至古體詩,茶水還是那個茶水。但這時期的魯迅如夸父逐日追趕到日落無助的地方,其渴無比,欲得飲,此時唯有一碗粗茶能夠緩解他的“渴”——極度苦悶、心境頹廢、孤寂,痛苦……也就是唯“散”這個容器最貼合他。斗士也有年輕彷徨時,也有一行波德萊爾的人生。
再舉個極端例子。《惶然錄》是佩索阿的一本隨筆集,包含了無數(shù)日記感言,混亂無序,有些甚至只是一個標(biāo)題。你隨手翻閱像永無止境,相對于讀他的詩集你感覺還是在讀詩,確實也是詩。也就是說,詩到如此,已不在意什么才是恰好能夠承載它的“器”了,不管用散文詩體、隨筆體……隨器賦形——“寫下即是永恒”。
因此,我試著這樣定義:散文詩,詩,而“散”是容器。我們根本沒有必要因為要創(chuàng)作散文詩而故意使用一種所謂散文詩的語言或語調(diào),一切交由詩本身驅(qū)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