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霖
我出生于湖湘安化一個偏僻的小山村,上個世紀(jì)八十年代初雖已改革開放,但我們那里仍是物資匱乏,經(jīng)濟落后。但對于傳統(tǒng)節(jié)日——過年,無論經(jīng)濟多么拮據(jù),村民們都是蠻重視的。
記憶中,臘月一到,村民們就陸續(xù)開始?xì)⒇i準(zhǔn)備過年了。把豬肉砍成約十斤重一塊的,放在一個大木桶里,抹上食用鹽,腌制約十天左右,取出掛到木屋子里的梁上,以煙火熏制,待過年吃。
我祖父是臘月初一生日,每年的這一天,祖母就會請人來家里宰年豬。天剛蒙蒙亮,師傅就上門了,在早飯前把豬宰好,我母親與祖母開始烹飪?nèi)i宴,招待前來為我祖父慶生的親朋好友。如果哪個親戚或朋友沒空來吃肉,祖母準(zhǔn)會要我們送一塊肉過去。
這一天,我們姐弟幾個和只比我大幾歲的姑姑,早早起床,圍在火爐旁一邊烤火一邊伸長脖子,圓睜雙目,看著祖母把豬肉切片放鹽,用草紙包好,沾點山泉水埋入柴火堆里燒。當(dāng)她把燒好的紙包肉夾出來時,我們搶著上前,扒開紙,抓起一把肉放入嘴里,“吧唧吧唧”吃起來。豬肉的香味與草紙的芬芳在口中彌漫,別有一番風(fēng)味。不知是一年到頭才有一次這樣的口福,還是祖母的廚藝了得,總之,我覺得那是我吃過的最好吃的肉。
有一年,我父親為他朋友做擔(dān)保在信用社借了錢,后來因種種原因,那人不能按時還款,信用社把我母親辛苦養(yǎng)了一年的年豬趕去用于抵債了。我母親最初是不情愿的,但為了不讓我父親失信于人,便也同意了。也難怪母親會這樣,畢竟那頭豬的本錢也是借來的,原本打算劏了豬,賣了一部分便可還本錢??蛇@豬給父親的朋友家抵債了,這意味著不僅還不了本錢,連過年的肉也沒有。年關(guān)將至,我們都巴望著吃肉。母親望著我們姐弟幾個,嘆了口氣,到鄰居家買了幾兩豬肝回來腌制,打算在年三十給我們做干紅辣椒爆炒臘豬肝??晌萋┢赀B夜雨,隔壁家的貓把母親放在柜子上的豬肝偷吃了。母親為此哭了一夜——她心疼她的孩子過年沒有肉吃,最重要的是沒有這臘肉,就少了年味。
除夕的前一天,母親一大早就出門了,回來時,她手里提著一大塊臘肉。我們姐弟幾個歡呼著圍繞著母親大喊:“有肉吃啦!”母親眼含淚水笑了。后來才知道,那塊肉是鄰居劉叔叔得知我們家的困難后,主動賒給母親的??偹?,我們在過年時吃到了臘肉,有了年味。
臘月二十三起,家家戶戶都得擇日“掃楊塵”,從樓頂至地面,打掃得干干凈凈。寓意掃走霉運迎來好運。還有一種說法,就是灶王爺平時把家中的壞事都記在墻壁上,等過年前上報玉帝。大家要趁他上天前,把全屋打掃干凈,這樣他到了天上就不能把壞事報告給玉帝了。
在這期間,村里的男人們要上山砍竹,上街買紅的、黃的、綠的紙到祖屋制作花燈,為正月舞獅慶年做準(zhǔn)備。女人們在家里釀酒,制作各種小食,為家人縫制新衣新褲新鞋。小食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用糯米制成的爆米花。每到臘月,就有師傅挑著風(fēng)箱、火爐和一個黑色的呈葫蘆形狀的鐵鍋來村里,選一個較寬敞的曬谷場,架起火爐風(fēng)箱,大喊:“打爆米花啦!”村民們一見,準(zhǔn)會拿出早已準(zhǔn)備好的糯米,帶上干柴,交給師傅。孩子們則會圍攏過來,有的幫忙生火,有的幫忙拉風(fēng)箱,有的跟著師傅一起吆喝,好不熱鬧。待火爐燒旺后,師傅把糯米倒入葫蘆形鐵鍋里,扭緊蓋子,橫架在火爐上。孩子們把風(fēng)箱拉得“呼啦呼啦”作響,爐子里的火苗“哧啦哧啦”竄得老高,葫蘆形鐵鍋在火爐上“吱呀吱呀”轉(zhuǎn),歡聲笑語間,師傅拿出大麻袋,把已燒得滾熱的黑色“葫蘆”從爐子上移進麻袋里,拿起木棍一敲,只聽“砰”的一聲,蓋子被沖開,掀開麻袋,一粒粒胖呼呼的白色爆米花鉆了出來。抓起一把,放入口中即化,軟軟的,香香的,暖暖的,糯糯的,真好吃。
祭祖是過年時必不可少的傳統(tǒng)習(xí)俗。大年三十早飯后,男人們要帶著男孩到祖先的墳塋前,燃放鞭炮,磕頭邀請祖先回家過年?;貋砗竺χN對聯(lián),準(zhǔn)備干柴……女人們則在家里準(zhǔn)備年夜飯。除了全豬宴外,還有一道菜是不可少的,那就是世世代代流傳下來的“和菜”。這道菜由白菜、白蘿卜、紅蘿卜、油豆腐、粉絲、海帶絲以及肉絲,七種菜組成,寓意和氣生財。
開始吃年夜飯,各色菜肴及自釀的米酒擺滿餐桌,在三個碗中分別盛半碗米飯,在三個酒杯里斟滿酒,再擱上筷子,全家人畢恭畢敬地站立在餐桌一旁,在“噼里啪啦”的爆竹聲中對著滿桌的美味佳肴鞠躬作揖。兒時的我不明所以地跟著大人連連作揖,只覺得好玩,后來才知道這是請祖先吃年夜飯。待祖先吃完年夜飯,燒了紙錢后,將酒撒在地上,把飯倒回鍋里。大家才圍坐在一起大快朵頤。席間,祖輩父輩給孩子壓歲錢,通常都是一兩角。如果哪個小伙伴家里有在城里工作的長輩回來過年,通常會給孩子一元以上銀圓,得到這銀圓的小伙伴總會在同伴間炫耀一番。
年夜飯后,男人們便會帶著孩子給宗族的長輩辭年。進門要鞠躬問好,并說上一句恭喜您過了一個熱鬧年。長輩則拿出瓜子、花生、花耳送給晚輩,寓意子孫后代福氣生生不息,延綿不絕。女人們則留在家中招待前來辭年的晚輩。
辭完年后,家家戶戶用干柴把火炕燒旺,火越旺越好,寓意來年,丁財興旺。宗親兄弟便會聚在一起守歲,喝著自釀的山泉米酒,吃著各種小食,圍坐在火爐邊談古論今。有雅興的兄弟還會猜字謎,吟詩作賦,直至天微亮,才各自回家燃放鞭炮,辭舊迎新,春節(jié)正式開始。
大年初一,兒子媳婦孫輩早飯后,穿戴整齊,歡歡喜喜給爺爺奶奶拜年。大年初二女兒女婿帶上新年禮物,穿戴一新,攜著孩子回娘家拜年。大年初三起,所有親戚朋友開始互相拜年請吃年飯。拜年的禮品一塊臘肉和一包白糖是必不可少的,寓意生活甜蜜,吉祥如意。
夜幕降臨,村里的舞獅隊來到祖屋,點亮年前準(zhǔn)備好的花燈,在鑼鼓喧天,鞭炮齊鳴聲中,舞著獅子,推著花車到各家拜年。
我與同伴爬上堂屋兩旁的棺材上,眨巴著好奇的雙眼,興奮地觀看。只見獅子的拉長聲音大喝一聲:“呃——”鑼鼓立即停止,獅子也停止舞動,廳堂里一片肅穆,大家垂手恭聽。贊獅子的朗聲贊道:“獅神獅神,聽我分明,今到劉府,來賀新春,人興財旺,六畜安寧,風(fēng)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接著一聲“起——”鑼鼓響起,舞獅隊的人開始輪番表演節(jié)目——舞獅子、推花車、耍蚌殼、踩高蹺……大家唱啊跳啊,直鬧到深夜才各自回家休息。
這樣狂歡到正月十五夜,舞獅隊把所有的花燈堆放在一起點燃,家家戶戶在房前屋后點燃蠟燭,再到菜園里和水田旁點燃一堆干稻草,整個村莊火光沖天,鞭炮鑼鼓齊鳴。大家歡呼著:“發(fā)元宵啦!發(fā)元宵啦……”聽祖母說,這是在驅(qū)趕蛇蟲鼠蟻,預(yù)防它們?nèi)爰议T,入良田,更是寄托著村民們對新年豐收的希望。
在鑼鼓喧天,爆竹聲中宣告春節(jié)結(jié)束,春耕開始,大人們上山下田勞作,孩子們背著書包開始上學(xué)。雖然那時候物質(zhì)窮是窮了點,但過年過得實在是熱鬧,最是令人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