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子龍
“揮毫寫盡三江水,韻和津門六百年。”詩人放懷自勵,心境遼遠豪放、剛健硬朗——他是王林強,長身挺立,英氣內(nèi)斂。他是從晉地走出的少年,曾在天津讀書,刻勵精進,力學不倦。今已不惑之年,才情益盛。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王林強常常一日一詩?!凹贝俚睦峭袒⒀拾愕木渥印边B三并四地噴瀉出來,好像不是他在控制詩句,而是詩句在控制他。
文字是他的生存環(huán)境,短句子撒潑,開掘了他藝術的心源。詩,是他的精神高地;創(chuàng)作,是他的生命狀態(tài)。人生飽滿的時候,就該多寫。想寫什么,盡可以一吐為快。
眷戀家鄉(xiāng),用詩留住鄉(xiāng)情,是他創(chuàng)作的永恒主題。愈是離鄉(xiāng),愈是戀鄉(xiāng)。離鄉(xiāng),是人生的責任;戀鄉(xiāng),則成為他詩才的根脈。
他喜愛植物,利用業(yè)余時間打理小區(qū)里的植被,澆水、剪枝、除草,甚至把一些灌木修剪成漂亮的景觀,讓亂蓬蓬的灌木叢,變成了“熊貓”“孔雀”與“天鵝”。
小區(qū)居民也一直把他當成物業(yè)公司聘請的園藝師。他卻在打理植物的過程中,舒展心靈,行吟天地。
“植物是記憶,植物是家園。陽光落在植物上,是揮之不去的惆悵,是縹緲鄉(xiāng)愁中濃濃的一縷。”在他眼中,植物也可以描繪生命的錦繡,把過往的憂傷格式化,遂使自己的心,沒有荒原。
他喜歡植物的朝氣蓬勃,喜歡植物的氣息從泥土中吐露,而精神總從根部上升。他仔細觀看草木的寓言,并從中得到諸多啟示,“愿作草木,思辨人間”。棄常就異,含蓄不盡。這是典型的詩人心性,草木有知,當然能領悟。
正是鄉(xiāng)愁,正是植物,把他的詩作引向哲思:“只有被綠色拯救,才有遼闊的出路?!薄案G,心也綠著,這是生命最本質的語境?!?/p>
他的哲理詩,清機徐引,內(nèi)涵深微,或出語清奇、詩意盎然,或手眼別具、雅懷有慨。譬如,他工作生活在海濱,對黑夜和燈光有著獨特感受:“燈一亮,時間有了色彩,一切都是真實的。夜,有著龐大的秘密,燈火,小如開花的心靈?!笨芍^文思簡凈,詩風明暢雋永。
以情趣,寫性靈,最見才具。有哲學家曾說,重要的不在于活得更好,而在于活得更多。王林強的詩,最難能可貴的是“詩心向下”。
描述普通勞動者的作品最有力量,也最能打動人。比如描繪常年在高空作業(yè)的架線工:“懷抱之中有藍天,舉足之間是山河?!薄懊\的喉嚨,吞咽世上灰塵。腰上的繩索,把晃悠的生活緊緊系牢?!毕鹿P飽含深情,又沉機有智,表達了土厚根深的詩人對普通勞動者的真摯情感。
感之,寫之。心有所動,發(fā)微抉隱,隨之形諸筆墨。日積月累,篇什云涌,展現(xiàn)了作者廣博的視野,也構成了屬于他自己的詩文世界。
坊間流傳一副古聯(lián):“眼界高時無礙物,心源開處有清波?!蓖趿謴姵螒褎?chuàng)真,以寫作涵養(yǎng)心靈。正如他所說,文學是有光亮的,照亮人生,照亮心靈,照亮生活。有文學陪伴的日子,妙不可言。當自己的愛好成為工作,生命便會愈加厚實、豐贍。
——選自2023年11月24日《河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