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升萍,周長亮
(東華理工大學理學院,330013,南昌)
分數(shù)階Laplace算子是一個非局部算子,其形式為
為解決非局部性這一難題, Caffarelli等[1]引入了延拓法。延拓法的核心在于將非局部問題轉化為更高一維局部問題。對函數(shù)u:Rn→R,并將函數(shù)u在高一維的延拓記作U:Rn×[0,∞)→R,且U(x)滿足
那么,u與U滿足
這一方法得到了很好的應用[2-4]。
2006年, Chen等[5]通過證明微分方程與積分方程的等價性,引入了積分形式的移動平面法。證明了0<α<1時,微分方程
(1)
與積分方程
(2)
的等價性,對方程(2)通過積分形式的移動平面法得到正解u(x)的徑向對稱性。此后,積分形式的移動平面法得到廣泛的應用[6-8]。
(3)
2021年,郭天培[15]利用移動平面法研究了以下Laplace方程
-Δu(x)=|x|βup(x)+|x|γuq(x),n≥3.
(4)
基于上述研究,本文主要采用直接移動平面法,將方程(4)的研究推廣到分數(shù)階上,考慮以下更為一般的分數(shù)階Laplace方程正解的對稱性。
(5)
(6)
那么
Wλ(x)≥0,x∈Ω
(7)
同時,若存在x∈Ω使得u(x)=0,那么
u(x)=0,a.e.x∈Rn.
(8)
那么,對足夠小的l,有
Wλ(x)≥0,x∈Ω.
(9)
同時,若存在x∈Ω使得u(x)=0,那么
u(x)=0,a.e.x∈Rn.
(10)
(11)
(12)
那么,存在常數(shù)C>0,使得對于任意小的ε和足夠負的λ,有
Wλ(x)≥C>0,x∈Bε(0λ){0λ}.
證明:假設η(x)為一光滑截斷函數(shù),在Rn中η(x)∈[0,1],suppη(x)?B1且在B1/2內η(x)≡1。令
則有
由此可得,對任意足夠大的|x|,存在常數(shù)C1>0,使得
(13)
對足夠大的R>0,令
(14)
由式(13)、(14)、(17)可得
則由極大值原理可得
g(x)≥0,x∈BR,
即
當R→∞時,有
v(x)≥φ(x),x∈Rn.
(15)
利用式(15),當x∈Bε(0λ){0λ},即xλ∈Bε(0){0}時,有
vλ(x)≥φ(xλ)
對足夠小的ε>0,存在C>0使得
vλ(x)≥φλ(x)≥2C>0.
當λ足夠負時,根據(jù)v(x)在無窮遠處的衰減情況可得
v(x)≤C,x∈∑λ.
因此
Wλ(x)≥C>0,x∈Bε(0λ){0λ}.
本節(jié)將采用直接移動平面法對方程(5)正解的徑向對稱性進行研究,主要證明以下定理。
由于沒有u(x)在無窮遠處的退化條件,無法對u(x)直接使用移動平面法。為了克服這一困難,需對u(x)進行Kelvin變換。
令
(16)
是u(x)的Kelvin變換。經計算可得
(17)
其中,
τ1=n+α+β-p(n-α),τ2=n+α+γ-q(n-α).
任意選取x1的方向。對于λ<0,令Tλ={x∈Rn|x1=λ}為所需移動的平面,xλ=(2λ-x1,x2,…,xn)為點x關于平面Tλ的對稱點,同時
vλ(x)=v(xλ),Wλ(x)=vλ(x)-v(x).
由中值定理可得
(18)
(19)
2.2.1 次臨界條件
此時,τ1>0,τ2>0。
證明過程分為2步。
第1步, 證明對足夠負的λ,有
Wλ(x)≥0,x∈∑λ{0λ}.
(20)
這可由引理3來實現(xiàn)。
首先,根據(jù)Wλ(x)的定義,有
(21)
因此,若Wλ(x)在區(qū)域∑λ內某點小于0,那么Wλ(x)的負極小值一定能在∑λ內取得。由引理4可知,對于足夠負的λ,存在c0>0和ε>0,使得
Wλ(x)≥c0>0,x∈Bε(0λ){0λ}.
這說明Wλ(x)的負極小值不會在0λ上取得。
(22)
現(xiàn)在,對于λ≤-R0,必有Wλ(x)≥0,x∈∑λ{0λ}.
這驗證了式(20)。至此完成了第1步的證明,并得到了移動平面Tλ的起始位置。
第2步,在保持式(20)成立的前提下,一直將平面Tλ從左向右移動,直至移動到其極限位置Tλ0,
λ0=sup{λ|Wμ(x)≥0,?x∈∑μ{0μ},μ≤λ}.
接下來需證明
λ0=0,Wλ0(x)≡0,x∈∑λ{0λ}.
結合引理2與引理3即可證得。
由反證法可知,若λ0<0,將證明Tλ還可以向右再移動一小段距離,即存在ε>0,使得對任意的λ∈(λ0,λ0+ε)有
Wλ(x)≥0,x∈∑λ{0λ}.
(23)
這將與λ0的定義相矛盾。因此必有λ0=0。
現(xiàn)在結合引理2與引理3證明式(23)。由式(21)可知,Wλ(x)的負極小值不可能在BR0(0)外取得,接下來證明Wλ(x)的負極小值也不可能在BR0(0)內取得。
事實上,可以證明對于足夠接近λ0的λ,
Wλ(x)≥0,?x∈(∑λ∩BR0(0)){0λ}.
(24)
要想證明式(24),只需證明存在足夠小的ε,δ>0,使得對任意的λ∈(λ0,λ0+ε),有
Wλ(x)≥0,?x∈∑λ0-δ{0λ}.
(25)
若式(25)成立,則
Wλ(x)≥0,?x∈(∑λ∑λ0-δ){0λ}.
(26)
首先證明式(25)成立。只需證明
Wλ0(x)≥0,?x∈(∑λ0∩BR0(0)){0λ}.
(27)
當λ0<0時,必有
Wλ0(x)>0,?x∈∑λ0-δ{0λ0}.
(28)
(29)
這與式(29)矛盾,因此式(28)成立。
由式(28)可知,存在常數(shù)c0>0和δ,使得
(30)
再由Wλ(x)關于λ連續(xù)可得,存在ε>0和ε<δ,使得對所有的λ∈(λ0,λ0+ε)
(31)
Wλ(x)≥0,x∈(∑λ∑λ0-δ){0λ}.
(32)
結合式(22)、(31)、(32)可得,對所有的λ∈(λ0,λ0+ε),
Wλ(x)≥0,x∈∑λ{0λ}.
(33)
這與λ0的定義相矛盾。因此,必有λ0=0。
同理,將平面Tλ從+∞往左移動可得
Wλ0(x)≤0,x∈∑λ0{0λ0}.
到目前為止,已經證得
λ0=0,Wλ0(x)≡0,x∈∑λ0{0λ0}.
即v(x)關于平面T0對稱。由于x1的方向可以任意選擇,實際上就已經證明了v(x)是關于原點徑向對稱的,因此u(x)也是關于原點徑向對稱的。
此時τ1>0,τ2=0。
(34)
(35)
此時τ1=0,τ2>0。
(36)
(37)
現(xiàn)對情形(2)、(3)綜合分析。
由式(35)、(37)可得
均滿足引理3的要求(10)。
接下來的證明過程與情況1)的證明過程相似。
第1步,證明對足夠負的λ,有Wλ(x)≥0,x∈∑λ{0λ}。
第2步,保持Wλ(x)≥0,x∈∑λ{0λ}成立的前提下,一直將平面Tλ從左向右移動,直至移動到其極限位置Tλ0,
λ0=sup{λ|Wμ(x)≥0,?x∈∑μ{0μ},μ≤λ}.
然后,結合引理2與引理3可證得
λ0=0,Wλ0(x)≡0,x∈∑λ0{0λ0}.
即v(x)是關于平面T0對稱的。由于x1的方向可以任意選擇,實際上已經證明了v(x)關于原點徑向對稱,因此,u(x)也是關于原點徑向對稱的。
這樣就得到在情形(2)、(3)中,u(x)均是關于原點徑向對稱的。
此時τ1=0,τ2=0。
C(x)=pvp-1(x)-qvq-1(x).
第1步 ,與次臨界條件下完全相同,利用引理3可得,當λ足夠負時,
Wλ(x)≥0,x∈∑λ.
第2步,令
λ0=sup{λ≤0|Wμ(x)≥0,?x∈∑μ,μ≤λ}.
情況1:λ0<0.類似于次臨界條件下,結合引理2及引理3可證得
Wλ0(x)≡0,x∈∑λ0.
由此可知,0不是v(x)的奇點。因此,當|x|足夠大時u(x)~|x|α-n,但由于β,γ>-α,在對u(x)直接運用移動平面法時,無法滿足條件(10),所以只能通過證明v(x)關于Rn中某點徑向對稱來得到u(x)也是關于Rn中某點徑向對稱。
情況2:λ0=0.然后再將平面Tλ從+∞向左移動,可得Wλ0(x)≡0,x∈∑λ0,即v(x)是關于原點對稱,故u(x)也是關于原點對稱的。
在這2種情況下,u(x)都是關于Rn中某點徑向對稱的,故臨界條件下方程(5)的正解是關于Rn中某點徑向對稱。這樣就得到了定理1。
綜上,利用移動平面法可得方程(5)在次臨界條件下是關于原點徑向對稱的,而在臨界條件下是關于Rn中的某點徑向對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