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香山革命紀念館珍藏著一艘渡江戰(zhàn)役時期的木船,長約8米,由實木板通過榫卯工藝拼接而成,是人民群眾支援解放軍強渡長江的船只。渡江戰(zhàn)役打響時,正是像這樣的近萬只大小各異的木船穿梭往來,載著人民解放軍,穿過密集的炮火,乘風破浪,駛向勝利的彼岸。2020年8月,習近平深情地說:“渡江戰(zhàn)役的勝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劃出來的。”
渡江戰(zhàn)役發(fā)起前,國民黨已將長江北岸能夠發(fā)現(xiàn)的船只全部拖到了長江以南,并將來不及拖到對岸的船只全部沉江。人民解放軍發(fā)動群眾,在短短的時間里,大批船民很快集中到位。另外,人民群眾與解放軍戰(zhàn)士共同努力,打撈下沉船只,并抓緊搶修。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在渡江戰(zhàn)役中,解放軍征得船只3萬余條。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里,自愿報名參戰(zhàn)的船工達到了3萬余人。
在香山革命紀念館展廳里,還陳列著一面殘缺不全的獎旗。獎旗是復制品,質地為布,長29厘米,寬20厘米,右側殘缺,是 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zhàn)軍第106團授予“支前船工”陳文義和陳玉華父子的,原件藏于渡江戰(zhàn)役紀念館。就是這面破損的旗幟,見證了70多年前解放軍浩浩蕩蕩下江南時,眾多人民群眾支援解放軍強渡“天塹”的歷史,也默默訴說了解放戰(zhàn)爭時期英雄兒女的動人故事。
陳玉華從小成長在漁民家庭,當年只有21歲。在迎接全國解放的大形勢下,他和父親將自家船只貢獻出來,并義無反顧地報了名,成為支前船工中的一員。渡江之前,首長特地頒發(fā)給他一面方方正正的小獎旗。黃底黑字,上面寫有“獎給水上英雄,渡江第一船,一零六團”。從這面獎旗上,陳玉華知道,自己擔負著最先沖向江對岸的任務。
1949年4月21日凌晨,106團的渡江號令吹響了,無數(shù)支前群眾劃著密密麻麻的船只沖向大江之中。最終,他們從敵人的炮火中穿過,有驚無險地抵達了長江南岸??堪逗螅疽呀浲瓿扇蝿盏年愑袢A仍然不肯離開。南岸上等待著他們的,是更加猛烈的炮火,還有敵軍布置的大片地雷。為了給后繼部隊開辟道路,他在炮火硝煙當中,小心地清除地雷引線。就在那時,一枚炮彈在他身旁炸響。漫天火光之中,陳玉華遍體鱗傷、血肉模糊。身上那面象征光榮使命的“渡江第一船”獎旗,也隨之炸毀了一角。血泊中的他只模糊記得,后面有我們的戰(zhàn)士用信號燈為部隊開路,我軍勝利登岸。
像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當時,人民解放軍有一百多萬,前來支援的老百姓有三百多萬,平均一位戰(zhàn)士身后站著三位老百姓。這面歷經硝煙的“渡江第一船”獎旗,見證了軍民齊心、改天換地,把浩蕩長江變成陽關大道的偉大奇跡。如今,它依舊默默地向世人訴說著那一段浴血奮戰(zhàn)、勇往直前的光輝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