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even
作家李筱懿分享過一個觀點:“不要和太多的人發(fā)生深度鏈接,與人保持半熟的狀態(tài)就好?!?/p>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是復(fù)雜而微妙的。
太親密會催生很多無謂的煩惱,滋生嫌隙;太疏離又會失去相處的樂趣,少了溫情。
有溫度,不過度,維持半熟的狀態(tài),才能讓關(guān)系更加和諧、長久。
在心理學(xué)上有這樣一個概念叫“個人邊界”。
說的是,我們每個人在身體、物質(zhì)、精神等各個方面都和周圍有著明顯的界限,表明什么是我們愿意做的,什么是我們難以接受的。
用一個形象的比喻來說就是:
我們都是帶著殼的雞蛋,想和別的雞蛋親近,只能期望去成為“一個籃子里的雞蛋”,而不能期望去成為“同一枚雞蛋”,如果挨得太近,容易雞飛蛋打。
老劉和老李,是發(fā)小,關(guān)系一直很鐵。
前幾年,他們老家拆遷分房子,兩家人一合計,就住在了對門,相互之間有個照應(yīng)。
剛搬進(jìn)去的時候,兩家人都特別和氣,一家做飯兩家吃,孩子也是一起接送,逢年過節(jié)還互有往來。
可是,時間一久,鄰居們發(fā)現(xiàn)兩家人不似之前親近了。
究其原因,還是離得近了,干預(yù)也就多了:
老李想給書房換個地板,老劉卻說太浪費錢了,轉(zhuǎn)眼就把他家裝修剩下的瓷磚搬來了。
老李斥巨資買了一臺相機(jī),自己舍不得用,老劉就要帶去公司拍照,還弄丟了鏡頭蓋。
生活上,老李一家愛干凈,平時家里都收拾得井井有條,而老劉則生活隨性,每次串門都把他家攪得一團(tuán)糟。
共用的樓道里也經(jīng)常堆放著老劉家的垃圾,有時放到發(fā)臭了也不丟……
時間一久,老李終于忍不住朝老劉發(fā)了脾氣,兩人不歡而散。
福樓拜說:生活越親近,心離得越遠(yuǎn)。
距離產(chǎn)生美。
人與人挨得太近,只會放大彼此的缺點。
有這么一個常識:
我們居住的地球距離太陽大約1.5億公里。
這不遠(yuǎn)不近的距離,給我們帶來了富饒的物產(chǎn)、宜人的氣候,讓地球不像其他星球那樣荒蕪、孤寂。
據(jù)天體物理學(xué)家哈特計算得出結(jié)論:地球離太陽再遠(yuǎn)1%,就將會是一個永恒的“廣寒宮”;如果再近5%,就將會是一個永恒的“火焰山”,地球上將不會有生命存在。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也是如此。
距離太遠(yuǎn),關(guān)系就涼了;距離太近,只會灼傷彼此。
站遠(yuǎn)一點,相互留足空間,進(jìn)退得宜,才能久處不累。
梁實秋在《談友誼》里面說:“與人交往,久而敬之,敬是保持距離,也是防止過分親昵?!?/p>
作家蕭紅是魯迅的粉絲,她逃難到上海后,魯迅對她給予了很多關(guān)心和幫助。
這本是魯迅先生的一片好心,卻不承想蕭紅竟頻繁登門,這讓許廣平不勝其擾。
在《追憶蕭紅》中,許廣平頗有微詞:“蕭紅先生無法擺脫她的傷感,每每整天的耽擱在我們寓里。為了減輕魯迅先生整天陪客的辛勞,不得不由我獨自和她在客室談話,因?qū)︳斞赶壬恼樟暇筒荒芗骖?,往往弄得我不知所措。?/p>
那時魯迅先生正承受著病痛。
蕭紅的到來,給許廣平平添了許多事,除了照顧魯迅,還得分精力陪伴蕭紅。
甚至在蕭紅外出赴約時,許廣平還要為其打點衣著。
后來,在寫到蕭紅前往日本之時,許廣平更是用了一句:“她(蕭紅)終于離開去日本了……”
與人相處,最怕的就是逾矩而不自知。
周國平在《人與永恒》中寫過一段話:“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后界限。在兩人之間,這界限是不清晰的,然而又是確定的?!?/p>
明確邊界,熟不逾矩,才能相處輕松自在。
國畫大師黃永玉曾談起,他和老友錢鐘書是鄰居,兩家相距僅200米。
但在比鄰而居的這20年里,他只去過錢家兩次。
即使像送春茶、春筍這樣的事,他也要事先打個電話,東西送到門口也就罷了。
他說:“我不是不想去,只是自愛,只是珍惜他們的時間。錢家夫婦是真在忙著寫東西,人應(yīng)該諒解和理會的。”
正是這種半熟的交往方式,讓兩人的感情愈加親厚。
錢鐘書曾在《談交友》中提到:“沒有比中國古語‘素交’,更能體現(xiàn)友誼的精髓。真正的友誼看來素淡,但有超越死生的深厚力量?!?/p>
除了與錢鐘書情誼深厚,黃永玉和金庸亦是一對素淡之交。
黃永玉在畫界人稱“鬼才”,常常一畫難求。
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他便定了個規(guī)矩——在賣畫之前定價,且不容議價。
有一次,一個富商想買他的畫,但又覺得價錢有點高,便詢問黃永玉可不可以降低一點。
黃永玉堅守賣畫原則,斷然拒絕了。
后來,富商打聽到金庸是黃永玉的老友,而自己恰好與金庸熟識,就想讓金庸去賣個人情,好便宜點把畫入手。
作為老友,金庸當(dāng)然清楚黃永玉賣畫的原則。
雖然自己和黃永玉很熟,但隨意干涉他賣畫很不合適。
如果由自己出面說情,不僅會讓他為難,還會影響兩人友情。
于是,金庸果斷拒絕了,還勸告富商盡快購買。
朋友之間,最忌不分彼此,凡事都插一腳。
把握尺度,捍衛(wèi)底線,做到熟人生處,才是對友情最好的保護(hù)。
紀(jì)伯倫《先知》里有句話說得好:“要站在一處,卻不要太密邇:因為殿里的柱子,也是分立在兩旁,橡樹和松柏,也不在彼此的樹蔭中生長。”
深以為然。
與人相處最舒服的狀態(tài)莫過于,親密而有間,彼此取暖又留有一定的呼吸感。
不遠(yuǎn)不近地守望,為關(guān)系留白,才是對一段感情最好的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