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琨,楊星燁,李琳杰,3
(1 貴港市人民醫(yī)院放射科 廣西 貴港 537100)
(2 廣西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放射科 廣西 南寧 530021)
(3 廣西醫(yī)科大學 廣西 南寧 530021)
腸系膜上動脈綜合征(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syndrome,SMAS)最早由Wilkie 于1927 年首次描述,是一種由于腸系膜上動脈與腹主動脈之間的夾角變小,使十二指腸水平部受壓,而導致上腹部癥狀的疾病[1]?;颊叱1憩F(xiàn)為上腹疼痛、嘔吐、體重下降等癥狀,該疾病的臨床癥狀隱匿,與許多腹部疾病癥狀重疊,如潰瘍、胰腺炎、飲食障礙等,給臨床診斷帶來了一定的困難[2]。目前,醫(yī)學影像學在SMAS 的診斷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上消化道鋇餐造影和64 排螺旋CT 作為常用的檢查手段,因其直觀、迅速等特點而在臨床上廣泛應用[3]。對于SMAS 的診斷,特別是兩者在該病診斷中的優(yōu)劣及價值分析,尚需深入研究。本研究將圍繞上消化道鋇餐造影和64 排螺旋CT 在SMAS 診斷方面的表現(xiàn),結合實際病例,探討其聯(lián)合檢查在SMAS 診斷中的診斷價值。通過系統(tǒng)性的比較與分析,旨在為SMAS 的早期診斷提供更為準確、全面的依據(jù),以更好地指導醫(yī)生的臨床決策,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選取2020 年1 月—2023 年1 月入院進行檢查,臨床懷疑SMAS 的患者60 例,其中女性36 例,男性24 例,年齡24~55 歲,平均(34.05±9.05)歲。納入標準:(1)發(fā)育正常的患者;(2)表現(xiàn)為上腹疼痛、嘔吐等癥狀的患者,符合SMAS 的常見臨床表現(xiàn);(3)具有完整臨床資料和影像資料的患者,以確保研究的可行性和結果的科學性。排除標準:(1)有相似臨床表現(xiàn)的其他胃腸道疾病,如胃十二指腸潰瘍、腸梗阻等;(2)有腹腔器質性病變;(3)有腹部手術史,存在腹腔積液;(4)有惡性腫瘤病史對十二指腸水平部周圍產(chǎn)生額外的良性或惡性壓迫;(5)存在嚴重心、肺、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
64 排螺旋CT 檢查:患者在掃描前應禁食4~6 h,然后飲用700~1 000 mL 的水作為對比劑。飲水后30 min 患者先采取仰臥姿勢,將雙臂舉過頭頂,進行腹部掃描,掃描時間5~10 s,轉速0.5 s/r,再采取俯臥位姿勢,將雙臂平放在身體兩側,保持30 min 后再次腹部掃描,獲取的圖像上傳至工作站,利用重建算法對原始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得到高質量的三維重建圖像,以提供關于SMAS 的詳細診斷信息。通過對這些圖像清楚地觀察不同姿勢狀態(tài)下胃、十二指腸的排空或梗阻狀態(tài)及與周圍組織的關系等。
上消化道鋇餐檢查:檢查之前6 h 以內(nèi),患者禁飲禁食,以排除胃腸道內(nèi)的食物殘渣和氣體,減少對檢查結果的影響。檢查時首先口服雙重造影產(chǎn)氣劑,保證胃腔處于擴張狀態(tài),而后患者口服30~60 mL 的硫酸鋇混懸液造影劑。囑患者取仰臥位在檢查床上,對中上腹部進行透視,觀察鋇劑在胃及十二指腸中的流動情況,需注意是否有鋇劑在十二指腸水平部中出現(xiàn)不通過或通過緩慢的情況。然后取俯臥位繼續(xù)觀察胃及十二指腸水平部中鋇劑流動情況,并對比不同姿勢狀態(tài)下鋇劑的通過情況。對患者的十二指腸水平部受壓變窄、十二指腸水平部近段擴張、是否有造影劑滯留、在俯臥時造影劑是否易通過的影像情況進行分析。
腸系膜上動脈造影術:腹股溝區(qū)術前準備,局部麻醉后,在右側腹股溝區(qū)股動脈搏動最強處行Seldinger 法穿刺,依次引入導絲、導管鞘及導管,經(jīng)右側股動脈注射碘比醇,對腸系膜上、下動脈和腹主動脈造影并延時至門靜脈期。
(1)對比使用不同方法進行檢查后的檢查影響率。(2)觀察使用不同檢查方法診斷后,對患者的十二指腸水平部受壓變窄、十二指腸水平部近段擴張、是否有造影劑滯留、在俯臥時造影劑是否易通過的影像情況進行分析。(3)腸系膜上動脈造影術中,觀察腸系膜上動脈與腹主動脈解剖角度的關系,SMAS 通常腸系膜上動脈與腹主動脈夾角小于25°。
采用SPSS 26.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頻數(shù)(n)、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采用Kappa值評估不同檢查方法同手術病理結果一致性情況,Kappa值≥0.75 表示一致性良好;0.4~<0.75 表示一致性尚可;<0.4 則表示一致性較差。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腹部CT 檢查結果顯示,僅6 例圖像表現(xiàn)較為典型,表現(xiàn)為十二指腸水平段以上擴張,見圖1。上消化道造影檢查中,15 例患者可見典型“筆桿征”,十二指腸橫部出現(xiàn)縱行、外形整齊的筆桿樣壓跡,鋇劑受阻中斷;22 例患者表現(xiàn)為鋇劑通過十二指腸受阻,其中15 例改變體位后鋇劑可通過,7 例僅少量鋇劑通過;余患者檢查報告中未具體描述鋇劑通過情況,見圖2。
圖1 腸系膜上動脈綜合征CT 圖像
圖2 腸系膜上動脈綜合征上消化道造影圖像
經(jīng)DSA 檢查證實,40 例確診為SMAS,且均存在十二指腸壅積的臨床癥狀,其中33 例腸系膜上動脈走行為徑直型(82.50%)、7 例為轉折型(17.50%);腸系膜上動脈與腹主動脈間的夾角為0~25°腸系膜上動脈與腹主動脈間的距離為3.5~8.5 mm,見表1。
表1 腸系膜上動脈造影術診斷SMAS 結果
64 排螺旋CT 診斷SMAS 陽性33 例、陰性27 例、誤診11 例、漏診18 例;上消化道造影診斷腸系膜上動脈綜合征陽性38 例、陰性22 例、誤診8 例、漏診10 例;聯(lián)合檢查診斷陽性38 例、陰性22 例、誤診2 例、漏診4 例。聯(lián)合檢查診斷腸系膜上動脈綜合征準確率、靈敏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均高于64 排螺旋CT、上消化道造影單一檢查,誤診率、漏診率均低于64 排螺旋CT、上消化道造影單一檢查,除特異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指標外,余指標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同腸系膜上動脈造影術一致性良好(Kappa值=0.780),見表2、表3。
表2 64 排螺旋CT、上消化道造影及聯(lián)合檢查診斷SMAS 結果 單位:例
表3 64 排螺旋CT、上消化道造影及聯(lián)合檢查對SMAS 的診斷效能對比[%(n/m)]
SMAS 又稱十二指腸淤積癥或十二指腸壅積癥,是在消化內(nèi)科治療中相對少見的一種疾病[4]。根據(jù)臨床數(shù)據(jù)顯示,這種病癥在中年和青年女性中較為常見,特別是對于體質較弱且長期臥床的患者,患上SMAS 的概率明顯高于其他年齡段的人群[5-7]。它的發(fā)病基礎與腸系膜上動脈、腹主動脈及十二指腸水平部的解剖關系有關,所以影像學檢查方法是臨床診治SMAS 中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8-10]。而SMAS 其癥狀與許多腹部疾病重疊,如潰瘍、胰腺炎、飲食障礙等,導致其誤診率及漏診率高[11-12]。對于SMAS 的預防,主要側重于及時診斷。目前臨床上多采用上消化道鋇餐造影及64 排螺旋CT 的方式來診斷SMAS。
上消化道鋇餐造影檢查被認為是SMAS 的最佳診斷手段,它既快捷又實惠,尤其是可以實時清晰反映出腸系膜上動脈與腹主動脈對十二指腸水平部的相互作用,直觀地、動態(tài)地反映出十二指腸水平部受壓而出現(xiàn)的梗阻的現(xiàn)象。然而,由于它無法清晰展現(xiàn)出十二指腸周圍的外在結構,因此對診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3-14]。而64 排螺旋CT 技術具有掃描速度快、輻射劑量低的特點,其高空間分辨率、多平面重建和對軟組織有著良好分辨能力。在本研究中,CT 能夠清晰呈現(xiàn)腸系膜上動脈、腹主動脈與十二指腸水平部的解剖結構,準確顯示血管及腸管受壓、扭曲或受阻的情況,為SMAS 的早期診斷提供了更為全面的信息[15]。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聯(lián)合檢查診斷SMAS 準確率、靈敏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均高于64 排螺旋CT、上消化道造影單一檢查,誤診率、漏診率均低于64 排螺旋CT、上消化道造影單一檢查。同腸系膜上動脈造影術一致性良好(Kappa值為0.780),這對于了解SMAS病情的發(fā)展趨勢、評估治療效果以及調整治療方案具有重要臨床意義。本文研究中的不足:樣本量小,60 例入組病人經(jīng)排查最終僅40 例陽性病例,導致分析64 排螺旋CT 與腸系膜上動脈造影術一致性時,計算Kappa值為0 的情況。
綜上所述,在SMAS 的診斷中應用上消化道鋇餐造影聯(lián)合64 排螺旋CT 檢查,檢查效率較高,能夠實現(xiàn)無創(chuàng)診斷,可為診療疾病提供更多的參考價值,因此,臨床應重視該種檢查手段的應用并進行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