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儲
(延安水文水資源勘測中心,陜西 延安 716000)
沮河流域位于東經(jīng)108°32'~109°21', 北緯35°16'~35°49'之間,發(fā)源于陜甘邊界子午嶺上的柏樹莊(黃陵縣境內(nèi)),全長140 km,流域面積2488 km2,為北洛河第二大支流。沮河自西向東橫跨黃陵縣全境,流經(jīng)雙龍、店頭、橋山等鎮(zhèn)(街道)至橋山街道呼村匯入北洛河。
沮河流域地形較為復雜,山巒起伏,溝壑縱橫,河谷深切,河道彎曲,個別河段落差較大,屬中低森林區(qū),植被較好。沮河上游處于子午嶺林區(qū)邊緣,植被較好,產(chǎn)流較少。流域內(nèi)集水面積在100 km2以上的支流有柳芽子川、雙龍西溝、建莊川、淤泥河、清河等5 條支流。沮河最大支流清河集水面積485.8 km2,第二大支流建莊川集水面積464.4 km2。
沮河流域平均海拔高程1000 m,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7℃~10℃,多年平均降水量為559.8 mm,年平均無霜期為170 天左右,年蒸發(fā)量為1100 mm~1200 mm。
沮河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峰型肥胖,歷時較長。一般洪水含沙量較小,洪峰過程與沙峰過程基本同步,峰型相似。黃陵水文站于1966 年設立,為沮河控制站,實測最大洪峰流量為606 m3/s,實測最高水位500.13 m,實測最大水深6.27 m,實測最大流速3.79 m/s,實測最大含沙量513 kg/m3,上述各特征值均發(fā)生在1976 年8 月26 日。多年平均徑流量為1.081 億m3,輸沙量為49.2 萬t。
沮河中下游設有黃陵水文站1 處,位于黃陵縣城,該站集水面積2266 km2,距河口距離22.2 km。流域內(nèi)共設中小河流水文站2 處,水位站1 處,雨量站17 處,基本能夠控制本流域內(nèi)的降水分布。
分析包括流域內(nèi)外實測資料調(diào)查收集,點、面暴雨分析兩項內(nèi)容。
本次暴雨分析共搜集沮河及周邊流域內(nèi)上畛子、杜落尾等雨量站32 處,均為遙測自記雨量站,基本覆蓋本次暴雨區(qū)域。
依實測資料分析,沮河流域本次降水過程自10 月3 日2 時開始至10 月6 日14 時結束,歷時84h,流域內(nèi)最大點降水量站為隆坊站257.8 mm,最小點降水量站為大岔林場站104.6 mm。大于200 mm 的站有5 處,分別為杜落尾(202.0 mm)、雙龍(235.4 mm)、店頭(231.4 mm)、隆坊(257.8 mm)、北溝(223.2 mm)。降水區(qū)域6 h 平均降水量23.2 mm,12 h 平均降水量50.4 mm,24 h 平均降水量59.4 mm,48 h 平均降水量110.0 mm,72 h 平均降水量158.8 mm,84 h 平均降水量175.4 mm[1]。
從實測資料分析可知,流域內(nèi)現(xiàn)有雨量站點資料基本能控制流域內(nèi)的降水分布。根據(jù)流域及周邊雨量資料分析,本次暴雨中心發(fā)生在隆坊(降水量257.8 mm)附近,暴雨走向自西向東方向緩慢移動,降水范圍基本覆蓋全流域。
本次暴雨歷時較長,持續(xù)約84h,因此對本次暴雨的6 h、12 h、24 h 及72 h 雨量頻率進行分析。選取降水區(qū)20 個基本雨量站(資料系列長,代表性好,參與計算資料截止2021 年,來源于歷年水文年鑒;中小河流建設的雨量站由于資料系列短,無法進行頻率計算)降水量進行分析,其中對黃陵、張村驛、交口河3 個雨量站頻率用皮爾遜Ⅲ線型進行適線確定;其余17 個雨量站采用陜西省水文水資源勘測中心編制的《陜西省水文手冊》(2021 年)暴雨參數(shù)等值線圖進行反推確定[2]。20 處雨量站降水量頻率成果見表1。
表1 沮河流域10 月暴雨頻率成果表單位:mm
從表1 可以看出,各站點6 h、12 h 及24 h 降水量在歷年資料排序上并不靠前,但在72 h 降水量排序中,有6 處站點(交口河、石嘴、雙龍、店頭、隆坊、界子河)出現(xiàn)建站以來最大,暴雨中心隆坊站72 h 降水量超500 年一遇,另有超200 年一遇1 站(界子河),接近及超100 年一遇4 站(張村驛、交口河、石嘴、雙龍)。
本場暴雨涉及范圍廣,屬大面積長歷時暴雨。其特點:
(1)降水持續(xù)時間長,歷時共84h。
(2)降水量大、范圍廣。本場降水平均降水量達175.4 mm。根據(jù)實測資料分析顯示,24 h 最大點降水量112.6 mm。
(3)降水平均強度小。流域內(nèi)本場降水平均雨量為175.4 mm,總歷時為84 h,平均雨強為2.1 mm/h。從黃陵站的自記雨量資料分析:最大6h 降水量為25.9 mm,最大12 h 降水量為49.2 mm,最大24h 降水量為66.2 mm。歷史上黃陵站最大1 h 降水量80.9 mm(1975 年7 月28 日),最大3 h 降水量112.1 mm(2001 年7 月26 日),最大6 h 降水量158 mm(2001 年7 月26 日)。由此可見,本場降水屬長歷時、小強度、大范圍降水。
(4)發(fā)生時間較晚。根據(jù)歷史資料記載,黃陵縣暴雨多發(fā)生于汛期7 月、8 月份,10 月份出現(xiàn)如此規(guī)模的降水尚屬首次。
黃陵水文站測流設施為鉛魚纜道,設計測洪能力30 年一遇洪水,本次洪水過程中,水文站測驗設施完好,各級水位均有流速儀實測資料,測次布置能較好的控制洪水漲落過程,滿足資料整編需求。
根據(jù)洪水要素成果,本次洪水自10 月2 日20 時起漲,6 日17 時到達峰頂,18 日14 時落平,共計378 h。本次洪水實測最高水位501.00 m,實測最大流量422 m3/s,水位變幅2.29 m[3]。
經(jīng)計算洪要數(shù)據(jù),本次洪水過程洪量1.548×108m3。根據(jù)黃陵水文站歷年實測資料,選取歷年最大洪峰流量超過200 m3/s 的年份,即1975 年、1976 年、1979 年及2003 年,根據(jù)歷年洪水要素資料,確定洪水歷時及計算相應洪量見表2。
表2 黃陵水文站歷次洪量計算表
從表2 可以看出,本次洪水歷時與洪量為歷年最大。洪水持續(xù)時間及洪量較往年大洪水有所增長,其原因一是近年來流域內(nèi)下墊面條件的改變,二是本次暴雨范圍廣、歷時長。
計算本次洪水徑流系數(shù),采用水平線分割法扣除基流[4],并與歷年資料進行比較,比較結果見表3。
表3 黃陵水文站歷年洪水徑流系數(shù)對比表
根據(jù)陜西省水文中心2011 年洪水頻率計算成果,黃陵水文站頻率流量見表4。
表4 黃陵水文站不同重現(xiàn)期洪峰流量頻率表
黃陵水文站自2011 年以來,實測最大流量194 m3/s,實測次大流量112 m3/s(不含2021 年),這兩個流量值的出現(xiàn)并不會對黃陵站的頻率曲線產(chǎn)生大的影響,故本次分析仍采用陜西省水文中心2011 年的頻率計算成果。本次暴雨洪水,基本斷面河道未發(fā)生洪水漫灘或出堤現(xiàn)象,故河道內(nèi)實測流量即為洪峰流量,根據(jù)表4 黃陵水文站不同重現(xiàn)期洪峰流量頻率表,本次洪水洪峰流量422 m3/s,確定為超30 年一遇洪水。
(1)洪水持續(xù)時間長。黃陵水文站本次洪水從起漲至峰頂時間為93 h,洪水漲落總歷時近16 天。
(2)水文特征值歷年最大。本次洪水系全流域普降大雨形成,從歷史資料分析,為建站以來流速儀實測最大洪水,實測洪峰流量422 m3/s, 相應水位501.00 m(建站以來實測最高),實測最大流速3.88 m/s(建站以來實測最大),洪量1.548×108m3(歷史最大)。
(3)發(fā)生時間晚。本次洪水發(fā)生時間在汛末10 月份。
本次降水區(qū)域雨量站網(wǎng)密度大,基本控制了暴雨中心范圍及暴雨中心移動路徑,暴雨資料以自計資料為主,人工觀測資料及臨近站資料插補為輔,降水資料真實、可靠。
本次洪水流量均為流速儀實測值,真實可靠,洪水演進過程與暴雨過程基本一致,因此本次洪水洪峰流量基本合理。
黃陵水文站2021 年10 月暴雨洪水,主要受10 月3 日至10 月6 日降水過程影響,其特點有:
(1)降水持續(xù)時間長、范圍廣、強度小。本次降水過程歷時共84 h,降水范圍基本覆蓋沮河流域全境,平均降水量175.4 mm,平均雨強2.1 mm/h;暴雨中心隆坊站72 h 最大降水量240.6 mm,為超500 年一遇暴雨。
(2)洪水峰高量大,歷時長。本次洪峰出現(xiàn)在10 月6 日,流速儀實測洪峰流量422 m3/s,相應水位501.00 m,為建站以來流速儀實測最大洪水,洪峰流量重現(xiàn)期略高于30 年一遇;本次洪水歷時近16 天,洪量1.548×108m3,為歷年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