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雅藍
多年以前,我們在新聞媒體上經(jīng)常能夠見到“臭氧層空洞危機”的報道——人類破壞環(huán)境導致兩極的臭氧層出現(xiàn)空洞,有害的紫外線大量進入大氣層,增加人類患上皮膚癌和白內障的風險,甚至會為一些物種帶來滅頂之災。但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近年來關于臭氧層被破壞的新聞好像變少了?實際上,人類不停地在為修復臭氧層而努力?,F(xiàn)在,我們等來了好消息:臭氧層的空洞快要長好啦!
在美國氣象學會的會議上,聯(lián)合國的一個專家小組發(fā)布報告稱:“臭氧層正在穩(wěn)步恢復。”報告確認,從2000年起,南極洲上方的臭氧層空洞就在緩慢修復。預計到2040年,全球臭氧層能整體恢復到1980年的水平,即臭氧層空洞問題出現(xiàn)之前。兩極地區(qū)臭氧層的恢復需要花更長的時間,但總算是勝利在望了。
這真是一個令人振奮的好消息。一方面,人類終于不必再擔心臭氧層破壞帶來的過量紫外線照射了;另一方面,這也證明我們?yōu)榫徑鈿夂蛭C做出的努力是有效的。
你可能也聽說過氟利昂會消耗臭氧層的說法,但科學界最早關注到臭氧層問題,卻是因為另一個“時代的眼淚”,那就是超音速飛機。
1971年,美國科學家哈羅德?約翰斯頓(Harold Johnston)發(fā)現(xiàn),超音速飛機可能對臭氧層造成威脅,因為它的飛行高度恰好在臭氧層中,產(chǎn)生的氮氧化物會催化臭氧的分解。由于超音速飛機的研發(fā)是當時的熱門,這個問題馬上引發(fā)了高度關注,并催生了一系列大氣化學研究。盡管因為經(jīng)濟效益的原因,超音速飛機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但是這些研究后來卻派上了大用場。
1985年,英國地球物理學家約瑟夫?法曼(Joseph Farman)發(fā)現(xiàn),南極洲上方的臭氧層厚度在70年代之后出現(xiàn)大幅下降,其破壞程度遠遠超出了當時科學家們的預期。
經(jīng)過研究,科學家們發(fā)現(xiàn),導致臭氧層空洞的最大兇手是當時廣泛使用的氯氟烴類物質,俗稱氟利昂。它們在當時廣泛存在于冰箱、空調、香水、殺蟲劑之中,一旦它們進入空氣,升入平流層,就會成為分解臭氧的催化劑,經(jīng)過近一百年才能被完全分解消化。
19世紀20年代,人類發(fā)明了氟利昂。這種物質化學性質穩(wěn)定,對人體來說安全性高,一度被作為制冷劑和發(fā)泡劑廣泛應用。過去的一些泡沫發(fā)膠或是給冰箱、空調補充用的“雪種”,使用的就是氟利昂。1974年,墨西哥化學家馬里奧?莫利納(Mario Molina)、美國化學家舍伍德?羅蘭(Sherwood Rowland)等人研究發(fā)現(xiàn),氟利昂有個致命缺點:釋放到環(huán)境中的氟利昂會隨著大氣運動逐漸飄移到臭氧層,在這里受到強紫外線照射后分解,產(chǎn)生游離氯原子,催化臭氧的分解。
盡管氟利昂這類物質的排放是工業(yè)活動的結果,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受損最嚴重的是極地上空的臭氧層。荷蘭大氣化學家保羅?克魯岑(Paul Crutzen)發(fā)現(xiàn),這是因為極地地區(qū)溫度較低,導致水分冷凝形成極地平流層云,而這些云層中容易富集可催化臭氧分解的物質。
和今天氣候議題面臨的爭議一樣,臭氧層空洞問題在當時也被質疑過:造成極地臭氧層空洞的原因,究竟是人類的工業(yè)活動,還是氣候系統(tǒng)的自然波動呢?
氟利昂在工業(yè)界應用廣泛,限制氟利昂的舉措會損害不少人的利益,遇到了重重阻力。但最終,科學家們用證據(jù)說話,證明了人類活動是導致臭氧層空洞的主要原因。在他們的努力之下,《蒙特利爾破壞臭氧層物質管制議定書》(簡稱《蒙特利爾議定書》)于1987年通過,1989年1月1日生效。此后各國開始逐步停用氟利昂制冷劑,并開始尋找更環(huán)保的氟利昂替代品。中國在1991年也加入了《蒙特利爾議定書》,最終于2007年7月1日起全面禁止了氯氟烴類物質的生產(chǎn)。
臭氧層修復的過程絕非一帆風順。2020年春,北極上空的臭氧層空洞一度擴大,損失的臭氧含量達到2011年以來的最大值。經(jīng)分析發(fā)現(xiàn),這是因為當時出現(xiàn)了一道強大的平流層極地渦旋,它溫度很低,而且穩(wěn)定持久。聚集在渦旋中的鹵族元素促進了臭氧的分解,而且渦旋的存在阻止了其他區(qū)域的臭氧流動進來填補空缺。
臭氧層空洞實際上并不是一個“洞”,這個概念指的是臭氧層密度和厚度的下降。臭氧層處在約20千米高的平流層中,它就像一把巨大的遮陽傘,吸收了一部分來自太陽的紫外線,從而減少了抵達地面的紫外線輻射。
紫外線雖然有助于人體合成維生素D,但它也有很強的“殺傷力”,容易引發(fā)皮膚癌和視網(wǎng)膜病變。更重要的是,人類和其他動植物經(jīng)歷過漫長的演化,已經(jīng)適應了有臭氧層保護的紫外線水平。如果這個保護層短期內變薄、消失,整個生物圈都會遭遇滅頂之災。
好在全球各國將近半個世紀的努力終于有了成果。《臭氧層破壞科學評估》(Scientific Assessment of Ozone Depletion)報告每四年發(fā)布一次,2022年的報告是第10版,它確認從2000年起,南極洲上方的臭氧層空洞就在緩慢修復,面積縮小,臭氧厚度也有所增加。逐步限制消耗臭氧層物質的努力還在繼續(xù)。這份報告預測,如果繼續(xù)執(zhí)行當前政策,那么預計到2066年,南極洲臭氧層空洞就能修復,而北極只要到2045年就能完全修復。保護臭氧層不僅有助于防護紫外線,還有利于應對全球變暖;報告還顯示,和不限制使用氯氟烴類、氫氟烴類物質的場景相比,保護臭氧層的舉措將全球升溫幅度減少了0.5~1 ℃。
“保護臭氧層行動為氣候行動做出了示范?!笔澜鐨庀蠼M織秘書長佩特里?塔拉斯(Petteri Taalas)說。既然人類能夠成功拯救臭氧層,那么只要有足夠的決心,其他氣候問題一定也能得到解決。這不僅是為了拯救地球,更是為了拯救人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