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終獎”的存在,是對職場人一年辛苦勞作的最好安慰。那么,年終獎是古已有之的傳統嗎?
漢代:超過一年工資 真正意義上的年終獎勵制度,從東漢就開始確定下來。當時,皇帝給官員發(fā)放年終獎金已有了定例,稱為“臘賜”。據研究,漢代一枚五銖錢的購買力相當于現在人民幣四角。加上牛肉、粳米等,最高等級的大將軍、三公獲得的年終獎金差不多有十萬元,而最低等級的虎賁、羽林郎也過萬元。要知道在當時,大將軍、三公之類的高官,月薪才一萬七千五百錢,合人民幣七千元,一年下來八萬四千元。也就是說臘月一次的年終獎金就超過了全年工資。
唐代:年終獎發(fā)唇膏 唐朝國力強盛。據記載,貞觀年間百官在年終考核中,如果得到上等成績,可以額外獲得一個季度的俸祿,相當于年底“四薪”,后來追加到一年的俸祿,一年拿24個月工資。
唐朝曾允許官員發(fā)放高利貸,甚至本錢都是官府提供,稱為“官本錢”,由朝廷發(fā)給各個部門,上至六部,下至府衙,各部門就用這個錢去放貸。所獲利息,一部分上交朝廷,一部分留在各部門,年終分給各個官員,算是一種另類年終獎。此外唐朝年終獎還發(fā)過“口脂面藥”,也就是唇膏、面霜之類的護膚大禮包。
宋代:薄薄的年終獎 與漢代官員薪酬制度大相徑庭,一向標榜富裕的大宋,工資相對較高,年終獎金則少得可憐。以我們熟悉的包拯來說,他任職開封府時的基本工資包括了月料、餐錢、茶湯錢、薪炭錢、公使錢(招待費)、添支錢(崗位津貼)等,全部下來差不多已有萬貫。反觀當時官員的年終獎金,即便是宰相、樞密使級別的國家重臣,每年冬至趙官家也不過發(fā)給其各自五只羊、五石面、兩石米、幾壇酒而已。
明代:當官真是太窮了 各朝各代中,明朝的工資是最低的,福利是最差的,官員是最窮的。這也就算了,出身寒微的明太祖還大力號召老百姓舉報貪官,如果官員有“私下巧立名目,害民取財”的行為,老百姓可以寫舉報信,可以到首都上訪,甚至有權力把貪官“綁縛赴京治罪”。朱元璋如此嚴格,官員們平時待遇就那樣,誰還敢奢望年終獎???窮著唄。
清代:年終獎開盲盒 清代則延續(xù)著宋代冬至賞賜物品的慣例,每逢冬至,在南書房、如意館、昇平署等部門上班的人都能得到數張貂皮,稱為“冬至賜貂”。
此外,清代年終獎還有個“盲盒”,準確說應該叫“盲袋”。年末之時,皇帝會給臣子賜予荷包,里面裝的東西也不太一樣,有裝寶石的、金銀的、錢幣的,有的則是一張福字。
(摘自《北京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