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是戰(zhàn)國時期楚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他才華橫溢,品性高潔,為人正直,卻被小人誣陷,最終流落他鄉(xiāng),投江自盡。他對楚國懷著深厚的情感,一心只想報效國家,熱切地希望通過改革來實現(xiàn)理想,卻沒能如愿。司馬遷在《屈原列傳》中對屈原的一生進行了高度的概括,熱情地歌頌了熱愛祖國、品行高潔的屈原,強烈地譴責(zé)了昏庸的楚懷王和陰險的上官大夫、令尹子蘭等人。本文將著重分析一下《屈原列傳》的寫作特色。
一、詳略得當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愛國詩人,也是一位才能卓著的政治家。他在二十多歲時便出任左徒,著手進行變法與改革,并陸續(xù)制定了多項利國利民的政策。他因此遭到朝中奸佞之人的嫉恨,幾年之后便不再受到君王的信任,并先后被流放到漢北和沅湘流域??v然身陷困境,屈原仍然不改心志,執(zhí)著地追求自己的理想,最后在得知楚國的郢都被秦軍攻破的情況下悲憤地投江自盡了。從屈原出生,到入朝為官,參與理政,再到受人誣陷,被流放到千里之外,這期間其實發(fā)生了許多事情,但司馬遷在創(chuàng)作《屈原列傳》時并沒有事無巨細地去記錄,而是精心挑選最具有代表性的幾件事,具體包括:遭受誣陷、流放千里、投江而亡等。為了更好地突出屈原的性格特征,作者并沒有詳細地介紹屈原的家世、才情,也沒有仔細地記錄其政績,而是著重提及了其被君王疏遠的原因、被流放的過程、與漁父之間的對話以及其最終的結(jié)局,通過展現(xiàn)人世的險惡和官場的污濁襯托了屈原品性的高潔,從而使文章具有了震撼人心的藝術(shù)效果。
作者略寫的內(nèi)容比較多。屈原為楚國羋姓子弟,出身高貴。作者是這樣介紹他的:“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yīng)對諸侯。王甚任之?!弊髡吆喴亟榻B了屈原的生平,然后引出后面的故事。屈原極具才干,頗得楚懷王的信任。無論是對內(nèi)還是對外,其表現(xiàn)都可圈可點。屈原和楚懷王之間的君臣關(guān)系原本十分和諧,但是由于受到朝中小人的挑撥離間,君臣之間的關(guān)系開始出現(xiàn)裂痕。作者并沒有詳細記錄楚懷王對屈原態(tài)度轉(zhuǎn)變的過程,只是略寫了這樣幾件事:先是上官大夫進讒言,導(dǎo)致“王怒而疏屈平”;然后是張儀來到楚國,楚國與齊國絕交,伐秦失敗;張儀第二次來到楚國,上官大夫再次進言,屈原被放逐……從屈原頗得楚懷王信任,到君臣失和,再到楚國屢次戰(zhàn)敗,最后到懷王去世,這中間發(fā)生了許多事情。但是,在文章中,作者只簡單地交代了事件的來龍去脈,很少對細節(jié)進行刻畫?!捌浜笾T侯共擊楚,大破之,殺其將唐昧”,這一事件發(fā)生在楚懷王二十八年,而張儀第二次來楚國則是在楚懷王十八年,楚懷王去往秦國則是在楚懷王三十年。但是在敘述時,作者寫得并沒有這么詳細。“屈平既絀,其后秦欲伐齊”,在屈平被貶絀之后,楚國肯定又發(fā)生了不少事情,但是作者并沒有詳細地去記述,而是有意地將其省略了,直接開始寫“秦欲伐齊”的事,以此突出了后面幾件事與屈原命運之間的聯(lián)系。“其后楚日以削,數(shù)十年竟為秦所滅”,作者再次省略筆墨,直接開始談?wù)摗扒唤I”的后果。屈原尚在朝中時,由于直言進諫、觸怒君王而遭到放逐。楚懷王不聽屈原的建議,剛愎自用,一意孤行,導(dǎo)致楚國國力受損,自己被困在秦國并最終命喪他鄉(xiāng)。作者采用略寫的方式省略了無關(guān)緊要的“枝節(jié)”,突出了影響屈原命運的幾件大事,同時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楚懷王的抉擇、楚國的強與弱與屈原的命運息息相關(guān)。為了突出這種聯(lián)系,司馬遷詳寫了屈原人生中的幾件大事,略寫了屈原的家世、政績及其他事件,使文章詳略得當、主旨鮮明。
二、敘議結(jié)合
人物傳記與小說不同。在為人物立傳的時候,作者應(yīng)力求所寫的人物事跡是真實、客觀的。而真實的事件往往不像小說那樣曲折多變,因此,為了使文章看上去不至于太過平淡,作者一般會靈活運用合適的方法。在《屈原列傳》中,作者時敘時議,很好地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
比如,在寫“王怒而疏屈平”之后,作者寫道:“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庇秩纾趯懥恕俺思染套犹m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也”之后,作者寫道:“屈平既嫉之,雖放流,眷顧楚國,系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王之不明,豈足福哉!”作者每講完屈原的一段經(jīng)歷便會對其進行議論。這在文章中屬于點睛之筆。這兩處評論不僅確立了整篇文章的主題,而且起到了引人深思的作用。屈原高潔的品性、對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與現(xiàn)實的殘酷、黑暗之間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屈原“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雖放流,眷顧楚國,系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作者借此感嘆了主人公的悲劇命運,并將矛頭直接指向昏庸的楚懷王和進讒言的小人?!巴趼犞宦斠?,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nèi)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作者通過議論揭露了楚國內(nèi)部存在的種種矛盾,揭露了屈原走向悲慘結(jié)局的根本原因。除此之外,司馬遷還巧妙地將屈原的抒情長詩《離騷》融入作品之中,加強了《屈原列傳》和《離騷》之間的聯(lián)系,充分展現(xiàn)了“追求理想而不得”的悲劇主題,使得屈原這一人物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屈原從始至終都在為心中的理想而抗爭,盡管由于現(xiàn)實原因,他的抗爭最終失敗了,但這并不妨礙他成為一位偉大的人。司馬遷時敘時議,很好地增強了《屈原列傳》的可讀性,使文章能夠引起人們的深思。
三、抒情色彩濃厚
《屈原列傳》的作者司馬遷因李陵一案被漢武帝處以腐刑。其人生命運與屈原的十分相似。正是因為二人有相似的經(jīng)歷,司馬遷才會對屈原產(chǎn)生惺惺相惜的情感。他為屈原所作的這篇傳記具有濃厚的抒情色彩,字里行間洋溢著贊頌、同情、悲嘆之情。與一般的傳記不同,這篇傳記更像一篇懷人的散文。
在文章中,作者按照時間順序,以“任—疏—絀—遷—沉”為線索,記敘了屈原“由見任而見疏,見絀而見遷,見遷而自沉”的經(jīng)歷。為了增強作品的感染力,作者詳細描寫了屈原和漁父之間的對話。屈原與漁父代表著兩種不同的處世哲學(xué):一種是矢志不渝,以死明志;另一種是隨波逐流,明哲保身。作者借此突出了屈原高潔的品格和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生態(tài)度。在對話結(jié)束后,屈原作《懷沙》,投汨羅江而死。屈原吟誦《懷沙》,是為了表明自己的心跡——即使是遭受再多的磨難,也不會放棄自己的理想,哪怕是因此而失去生命。在文章的結(jié)尾,作者感嘆道:“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適長沙,過屈原所自沉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及見賈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諸侯,何國不容,而自令若是!讀《服鳥賦》,同死生,輕去就,又爽然自失矣。”作者“悲其志”,一是悲屈原懷才不遇、報國無門,心懷悲憤之情創(chuàng)作出《離騷》,但仍未得到君王的回應(yīng);二悲屈原品行高潔卻被小人陷害,最終不得不以死殉國;三悲楚國再也沒有屈原一樣的人,最后只能亡國。在文章中,司馬遷表達了對屈原的贊揚、同情以及惋惜,也表達了對黑暗勢力的強烈憤慨。
仔細閱讀《屈原列傳》,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篇文章詳略得當、有敘有議且具有濃厚的抒情色彩。作者以有限的史料為依據(jù),記錄了屈原波折起伏的一生,贊美了其高潔的品性,熱烈地歌頌了其愛國精神。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要把握文章的主題,探究其藝術(shù)特色,不斷提高審美鑒賞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亭湖高級中學(xué))
語數(shù)外學(xué)習(xí)·高中版上旬2024年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