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審美的主客體感知角度探究藝術審美中感知的聯動和美感的豐富,圍繞書法藝術審美復雜性的現象和本質,通過分析在結體的空間美和線條的意義美中瞥得的書法藝術審美的維度,探討創(chuàng)作者和觀者實現共鳴的審美效果。
關鍵詞:審美感知;書法意象;筆墨;抽象美
基金項目:本文系長沙市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碑刻書法的圖像意義研究”(2019csskkt46)研究成果。
審書法之美,不僅是從視覺到心理的體驗,更具有獨特的滋養(yǎng)。書法藝術有別于其他門類的視覺藝術之處,在于作品是中國文字的內容與傳統哲學思想由筆墨集于一體之后進行呈現的,通常超越審美客體。經過千百年流傳下來的經典書法作品,展示的不單是字畫形態(tài),更是經歷史淘洗沉淀下來的風骨和情懷,即所謂靈魂深處的暗合。書法藝術之美除了筆墨結體等外在的形的層面外,更多的在于傳承了中國傳統審美哲學,觀者能從中獲得視覺愉悅和情感觸動,甚至人生感悟,這使得書法藝術走向更純粹的審美和體悟?;诖耍瑫▽徝酪渤闪藢徝乐骺腕w有更高要求的藝術形式。那么書法審美活動中,如何借由感知來實現審美呢?
一、書法審美過程中感知的體現和聯動
所有的書寫,本質上都起源于生活感知,再上升到超越物質的精神得以傳承。當這些感知發(fā)生覺知的轉移并運用在書法書寫上,既有了共同熟悉的常識性文字認可,也有了自然和人文意義的延伸。在這基礎上的書法審美有了可聯通的感知和共鳴的基礎。而感官間的“共通性”也對應西方美學中的“聯覺”概念,即身體各個感官融會貫通,一齊感知書寫內外的狀態(tài)。書法藝術由文字的認知感官向其意象感官轉換,達到整體的審美認知。像書法筆畫的橫、撇、豎、捺的取法來源于自然,如《筆陣圖》對筆畫的意象審美闡述有橫畫如“千里陣云”、撇畫如“陸斷犀象”等,正是通過在客體之間達成審美意義的連接,呈現物象之間的一體聯系。
當然,在審美活動中,人們是通過感官及其常識經驗、文化地域等,進行書法藝術作品的溝通,使得書法視覺藝術借由通感達成的體驗,實現觀者精神的愉悅和書法藝術作品自身意義的升華。如中國人將佛家“六根說”中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感對事物的感受加以聯系,從而感知到藝術類作品,觀眾在欣賞時也同樣無意識地將六感相連接而形成對作品的審美認知。典型的有對于中國傳統視覺作品的藝術感知,人們在視覺上看到書法作品的線條、墨色和章法留白在紙上游走,感受到其有如無聲的音樂。人們能夠通過感官的聯通做到感覺系統的“轉移”,感知到各感官覺知作用下的“藝術通感”,得到多維豐富的聯想和呈現。因此,藝術審美感知中,全身心的感覺會被外在沖擊而調動起來。德國美學家費歇爾也認為人的感官功能不可能是孤立的,“它們是一個感官的分枝,多少能夠相互代替,一個感官響了,另一個感官作為回憶、作為和聲、作為看不見的象征,也就引起了共鳴,這樣,即使是次要的感官,也沒有被排除在外”。由此可見,感知的共鳴是在各感官的聯動下喚起人的感覺系統里其他感官對作品意象的感知。這和人們聽到音樂會感知節(jié)奏、看到舞蹈會情不自禁地搖擺身體類似。
二、書法審美過程中主客體感知疊加的復雜性
審美主體對客體的感知,有多個維度的復雜性。書法審美是一項集合審美主體多感知的藝術審美活動。審美客體的創(chuàng)作者,通過對客觀對象的總體感知與創(chuàng)作表現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把內心的情感、思想與形式、技巧提煉融合,形成一個具有形式美感的書寫作品,賦予其多樣的審美意義和價值,從而讓另一審美主體——觀眾得到美的感知。
首先,書法審美過程中無論是創(chuàng)作主體還是觀賞主體,都是具有不同審美感知和審美素養(yǎng)的人,而個人的審美趣味和審美品位受到家庭、文化水平、職業(yè)乃至生活方式和人生經歷等多方面的影響。不管是在創(chuàng)造美,還是欣賞美或認識美,作為審美主體的人與審美客體之間都存在著審美關系,這就關乎審美客體本身的復雜性。對各個審美主體從視覺到心理的沖擊或刺激效果,審美主體或敏感,或無感。其間,審美的差異性就不可避免。在不同時間和空間狀態(tài),同一個審美客體給不同的審美主體甚至給同一審美主體帶來的審美感知都有可能存在差異。這是審美主體復雜性的疊加,同時也豐富了審美的體驗和呈現。
其次,書法作品作為視覺藝術的代表,是典型的審美客體之一。其審美的復雜性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書法藝術本身的審美復雜性,簡而言之,其筆墨和材質交融后的各種變化的疊加,既有精心營造,也有偶然生發(fā)之美;二是其從早期的強調書寫功能,轉變到魏晉后追求獨立審美的狀態(tài),之后更有眾多創(chuàng)作個體在書法作品中注入了自己的理解和經驗以及不同的文化社會背景,這就使書法作品產生了不同的表現方式和效果,因而書法作品必定涵蓋和展示了不同意義的美;三是不同字體本身的美感豐富性,也會糅合不同的復雜性表現。
最后,書法審美的復雜性還在于毛筆書寫時的復雜。作為書法創(chuàng)作的主體,書寫者在書寫過程中的筆墨呈現出千變萬化的狀態(tài),如行筆中筆毫的運用、鋪毫的力道、落筆的藏收等細微處,它們既有外部形態(tài)的差別,又是性情和品位的呈現,既有書寫者當下的情緒和思考,也體現其自身的文化底蘊和審美偏好。這些變化的復雜性,本身就決定了其審美的復雜性。其中,各審美主體對筆意的理解程度不同,會影響書法的表現,從而出現不同的審美意象和聯想,比如萬歲枯藤、老辣蒼勁的筆意,讓創(chuàng)作主體和觀者均感受并體會到生命力和時間感。書法藝術中變化無窮的筆意不僅增加了線條表達的意象內涵,還豐富了書法線條的表現形式,充實了書法和線條的精神情感。
三、書法審美的感知和意象的豐富性
書法藝術的審美中,對應會出現各種審美意象,因此形成龐大的書法意象和語言表達體系,諸如線質的樸素、形態(tài)的自然遒勁、筆墨的枯濕潤渴等等。這些書法藝術的審美情趣,都有其獨立的審美價值,也在審美主體和書法之間建立了藝術通感的紐帶。
在書法的視覺感知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大章法形式,以及線條形式和形態(tài)美,其次是結體的美、線質的美、留白空間的美,而純粹的書法藝術之美,正在于其中線條質感的美、意境的美。書法藝術在進入純粹審美感知后,會展現出令人難以忘懷的美感,在經典的書法作品中,甚至其中的單字所具有的純粹之美都值得細細咀嚼,讓人百看不厭。
書法藝術審美主要是借由文字和結體形態(tài)以及線條質感進行抽象呈現。作為書法藝術的一體兩面,結體和線條一個向外呈現姿態(tài)美,一個向內承載意義美。
(一)結體的空間美
在中國書法中,書寫內容以篆、隸、楷、行、草幾大字體為主,其各自的字架空間各有特點,為書法藝術的創(chuàng)作和作品的審美注入了美的多樣性,豐富了感官體驗,升華了意義,也代表著各書體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的傳承。篆書的結體大都偏方正規(guī)矩,有平衡的秩序美,筆畫之間圓轉通融,字形內外結構勻稱,給人穩(wěn)定感;隸書大都氣勢開張,蠶頭燕尾,以平鋪舒展為美;楷書自唐朝以來法度成熟,書寫規(guī)則更趨清晰明確,結體的空間安排有序,因架構簡單所以識別度和認可度較高;行、草的結體和空間最為變化莫測,其形式美更有趣味,自由書寫的暢意給了審美新鮮的互動,其書寫中筆意的發(fā)揮在法度和自由之間更為靈動。
結體空間細看有內外之分,外部是整體形態(tài),內部筆畫是局部,二者既融為一體,也各自為美。比如當整體字形求平穩(wěn)時,有審美素養(yǎng)的創(chuàng)作者或書寫者會在字內的點畫之間求呼應或欹側,形成內部空間的互動,通過動靜結合來營造巧妙的對比之美。諸如此類的結體空間關系的變化和字勢的或開或張、欹側等造勢的變化,其中的豐富性舉不勝舉,由此結體的內外美感也層出不窮。
當然,不論結體空間的外在形式如何變化,書法書寫和表現的本質在于線(圖1)。因為只有線在承載書寫的外形和內在統一時,才會為書法的審美建立不一般的認知與闡釋。
(二)線條的抽象美
美學家李澤厚曾說過,“在漢字形體獲得了獨立于符號意義”之后,“以其凈化了的線條美……表現出和表達出種種形體姿態(tài)、情感意興和氣勢力量,終于形成了中國特有的線的藝術——書法”。從意義角度上看,書法作品是被賦予了人格的,幾乎所有的相關研究描述都把書法的美等同于人類的品質或精神。就書法藝術內容本身來說,線條才是書法藝術中最為重要的。文字作為真正抽象符號的線條,與中國書法的線條一結合,便有了觀念感。線在視覺藝術中是極具抽象性、真正純粹的,甚至無關具體的輪廓,它無法讓人一眼就找出具體形態(tài),因而線本身就富有象征的意味。
線在中國書法中,集中國文字的抽象概括造型于一身,具有典型的趨向形式和感知。在不同的形態(tài)下,線條能讓人強烈感知力量、情緒甚至呼吸感,這是書法作品本身的生命情感。同時,書法中的線條的起行轉收、圓留停駐等,都是書法藝術審美的內容,它們共同組成以線質為核心的整體審美。當然,其中最核心的是書法線條的美感。
線條去除外形后,留下的就是其本質,也可以叫質感。對于書法線的質感有不同維度的說辭,本文僅從書寫和審美關系的角度來談。作為審美主體,創(chuàng)作者和受眾對書法線條的感知,以主觀性占先。創(chuàng)作者借由線條這一客體表現書寫文字和其延伸的意義,線條即在創(chuàng)作者的技法和情感等的作用下展現出一定的形式美感,讓線質的抽象美既具體化,又蘊含哲學意義。書法作品的審美帶有主體的審美指向,這就決定了其審美既帶有個體性的特征,又有超出個體性的特征。創(chuàng)作者以線凝聚感情來傳達深刻的含義,這蘊含在書寫過程中的每一個細微動作中,比如起筆的藏鋒,既是創(chuàng)作者控制毛筆筆鋒的動作,也是書法作品的形態(tài)需要,更是含蓄和婉轉的傳統審美意義的體現,這一份感知會形成一種共識和審美通識。就如書法作品中有以“藏”為美,審美主體也會認可“不顯山不露水”的“藏”是一種更優(yōu)的人生和哲學態(tài)度,審美主客體的感知此刻是一體的。這既是來源于大眾有基本一致的常識認知,也是審美傾向中,審美主體對質感及其背后的意義有或多或少趨同的追求。
另外,書法線條書寫的美感,也因為筆墨和變化增加了微觀的多樣性。無論書法線條的形態(tài)還是其被賦予的觀念,當線條中融入創(chuàng)作主體的既有筆墨技法,自然也有情緒意態(tài)時,就會形成獨具主體個性的意象符號,創(chuàng)作者將心中所想所思通過線條的律動表現出來時,其意味融注于線條的形式之內,同時審美主體的情感、才學與知識涵養(yǎng)等,借由線條表達感性的意蘊和豐富情趣。即使進一步把線條從整體的形體中分離出來單獨品味,線條仍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因為創(chuàng)作者在書寫線條時的行筆中給予的力度、方向,或者說其中抑揚頓挫的節(jié)奏本身是值得品味的。在書法審美中微觀其形態(tài),可以在雙向感覺上達成共鳴。這也是書法之審美中對線條美的認知與敏銳,然后聯想和延伸其意義。
作為書法審美主體,觀者既在感受中得到書法結體、線條的審美享受和認同,也需對書法作品的內容意蘊、風格特色和價值等產生理性認知。因為書法藝術作品不僅有時空上的歷史審美、時代審美的疊加積累,也有審美趣味和主流的美學觀念的加入,讓審美的對象不是物,而是意象,這是符合書法藝術審美觀照的。
概而言之,書法創(chuàng)作過程中審美主體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揮,給了觀者豐富多彩的形態(tài)與質感的吸引、感動等審美感知,既助力了書法表達的內外形式的自由度,也在成就書法作品本身和審美的多樣性。
四、結語
中國傳統書法藝術的審美主要是結合主體的心性,五感心性通達,才指向書法審美復雜面的統一。書寫者的整體感知、心手合一,主要在于個人的審美能力和表達能力的外顯,書寫的過程本身有復雜性,不同的審美客體給主體帶來的感受也有不同程度的多面性。在“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時,除了外在時空環(huán)境等部分外,只有主客體的心性和心境統一,才能達成文化意義和內涵上的充分理解,從而統攝書法審美中的復雜性。
參考文獻:
[1]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學教研室.西方美學家論美和美感[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2]陳振濂.當代書法評價體系建設[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9.
作者簡介:
顏蘭華,碩士,長沙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藝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