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高速發(fā)展的城市化進程與城市更新需求,人口和城市密度不斷提高。本文基于深圳中小學持續(xù)增大的學位缺口,通過對深圳近三年部分改擴建中小學設計案例在學校數量變化、功能房間的數量及面積變化、容積率變化等方面的數據進行歸納分析,進一步對其校園內部功能、教學空間等方面展開研究,嘗試總結深圳近三年中小學改擴建的設計策略,如功能置換、流線重組、空間整合、立面重塑、社區(qū)共享等,試圖為深圳乃至國內其他地區(qū),在未來中小學設計尤其在改擴建設計方面,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高密度城市;中小學改擴建;城市更新;深圳;案例研究
Abstract: In the face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urban renewal in China, and based on the large degree gap in Shenzhen's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s well as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population and urban density, 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analyses 47 design cases of Shenzhen's reconstruction and expans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the past three years in terms of the number of schools, the number and area of functional rooms, and the volume rate. Further aiming at 12 typical cases to carry out research on campus internal functions, teaching space and other aspects, try to summarize some design strategies of the reconstruction and expans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Shenzhen in the past three years, such as function replacement, streamline reorganization, space integration, connection between the old and the new, and elevation renewal, and try to provide Shenzhen and other parts of the country with the desig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the future, especially in the reconstruction and expansion. Provide some reference and reference.
Keywords: High density city; Reconstruction and expans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Urban renewal; Shenzhen; Case study
經過三十余年高速的城市發(fā)展,我國城鎮(zhèn)化率極速升高,可持續(xù)的城市更新模式賦予城市更加多元的更新主體。同時,城市建設用地日趨緊張,尤其在一線城市如深圳尤為明顯。隨著國家科教興國戰(zhàn)略的貫徹,我國的中小學教育得到進一步發(fā)展,教學方法及學習空間也在發(fā)生變化。作為教學載體的校園空間,提升其空間品質成為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抓手之一。
近三年來,深圳中小學改擴建項目比重大幅增加,逐漸出現越來越多的改擴建中小學校,這也成為本文研究的主題。
1. "深圳近三年中小學改擴建項目激增的背景
自2017年7月深圳市南山區(qū)“走向新校園”計劃發(fā)軔以來,引領了一批新校園建設。2022年初南山區(qū)針對老舊校園更新的“百校煥新”計劃、2023年龍崗區(qū)高品質校園“城長計劃”等不斷激發(fā)煥新深圳老舊校區(qū)的活力。近三年來,在人口密度極高、寸土寸金的深圳,多所煥新校園接二連三落成,掀起了中小學改擴建新熱潮。
1.1 新校園建設量無法滿足深圳中小學學位的巨大缺口
近年來,深圳市建設用地密度飛速提高,原關內1的可建設用地在2018年已經告罄(已沒有“生地”、只有“熟地”),深圳市域平均人口密度超過8000人/平方公里(圖1),中心城區(qū)超過3萬人/ 平方公里[1],全市現狀建設用地平均毛容積率超過1.1 2,已超過香港。在深圳極其緊張的用地情況下,深圳的中小學學位缺口也持續(xù)增大。2019年初,深圳各區(qū)陸續(xù)發(fā)布2019年學位預警,龍崗區(qū)學位總缺口達53000個,龍華區(qū)學位總缺口達12298個,福田區(qū)學位總缺口達6500個,光明區(qū)學位總缺口達4200個,其他區(qū)位學位也呈緊張態(tài)勢(圖2)。[2]
“存量時代”的中小學設計,必然有越來越多的改擴建校園出現,這在缺乏新建土地、超高城市密度、學位缺口很大的深圳更是必然。為了推進學位建設,深圳市委市政府于 2020 年底出臺《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學位建設推進基礎教育優(yōu)質發(fā)展的實施意見》,《實施意見》第四點提出,對具備條件的現有公辦義務教育學校要改擴建一批,來新增學位。
1.2 "現有老舊校區(qū)環(huán)境無法滿足新時代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的轉型
當前,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信息時代,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教育理念也隨之發(fā)生變化,個體對教育的需求也更加復雜多樣,未來學校的課程具有基礎性、選擇性、個性化、綜合化等特點,學習方式會變得更加多樣,因此學校建筑的學習空間設計必須要滿足多樣化的學習方式需求。如學習空間形式的多樣化,從傳統(tǒng)學校的線性布局轉變到非線性布局(圖3a,圖3b);如構建學習社區(qū),由幾個教室(教學空間)加一個公共空間構成,空間更加靈活、開放、功能復合(圖3c,圖3d)。[3]為響應中小學校教育理念的變革,深圳各區(qū)紛紛頒布《區(qū)普通中小學校建設標準提升指引》、《區(qū)提升指引》3的大部分指標已遠遠高于深標4。
2. " 深圳中小學改擴建的案例分析
2.1 "研究對象及相關概念
本文將中小學改擴建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如何通過改擴建提高學校的教育質量。首先,了解學校當前的教育需求和瓶頸,并據此制定改擴建計劃。其次,在計劃實施過程中,需要注重校園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保證學校的歷史底蘊得到有效保護;同時,需要關注改擴建過程中的環(huán)保問題,確保學校發(fā)展與環(huán)境保護相協(xié)調。最后,通過中小學改擴建,有望提高學校的教育質量,為孩子們創(chuàng)造更好的學習環(huán)境。
在城市規(guī)劃與建筑學學科中,城市密度主要指物理密度,可以用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兩項指標進行衡量。在建筑設計領域,高密度城市的界定主要根據城市物質建造環(huán)境的高建筑密度來度量。因為城市高密度環(huán)境通常伴隨著人口的高密度。
改擴建指對現有建筑進行改造和擴建的活動。具體而言,包括對原有建筑的功能、結構、外觀等方面進行優(yōu)化和調整,以滿足新的使用需求。在中小學改擴建中,具體可表現為改善教學樓外立面、優(yōu)化校園環(huán)境、優(yōu)化內部功能布局等,以滿足學校日益增長的教學需求和活動需求。
2.2 深圳近三年改擴建中小學案例的區(qū)位分布
本文根據深圳近三年中小學改擴建案例的重要性、典型性、知名度、設計品質、改擴建特色及用戶反饋等各方面綜合考慮,保證在深圳全域范圍內的相對均衡性,選擇10個區(qū)的部分案例作為調研對象進行分析和總結(圖4)。三年中,寶安區(qū)和龍崗區(qū)作為原關外5面積最廣、人口最多的區(qū)域,改擴建中小學數量也最多(由于部分案例的數據未必詳盡完整,因此以下分析基于其中部分有效數據樣本進行歸納)。
針對以上案例分析歸納得出:2020年中小學改擴建數量最多的是福田區(qū),“走向新校園”計劃引領一批校園建設。2021年中小學改擴建數量最多的是福田區(qū)、寶安區(qū)和龍崗區(qū)。2022年中小學改擴建數量最多的是寶安區(qū)和龍崗區(qū)(圖5)。其中,2020年福田區(qū)引領且數量最多,2021年各區(qū)涉及中小學改擴建范圍最廣,2022年中小學改擴建總數量最多。近三年,深圳中小學改擴建有從原關內向原關外發(fā)展趨勢,由于原關內住房房價高昂,越來越多適婚適育的年輕人選擇原關外居住,從而導致原關外的教育需求比原關內的需求大。
2.3 深圳近三年改擴建中小學的目的
深圳近三年中小學改擴建的目的首先是緩解學位壓力,增加普教幾乎成為項目的立項門檻(經統(tǒng)計約97%的改擴建學校增加了普教6 )。針對34個案例7分析得出:近三年,改擴建中小學涉及新增普教、專教8 、體育設施、停車位、食堂、圖書館、報告廳、宿舍等。有普教單項增加的學校數量與有其他(專教、配套等)項增加的學校數量相比仍居于首位(圖6)。
其次,深圳開始關注校園內外環(huán)境品質的提升,以適應新時代教育轉型,這也成為老舊學校改擴建的目的之一。
2.4 深圳近三年改擴建中小學的提升內容
近幾年來,深圳各區(qū)發(fā)行了中小學提升指引,各區(qū)關于對校園擴容及品質提升等方面有較為明確的指導說明。越來越多加入改擴建范圍的老舊校區(qū)已不符合各區(qū)最新規(guī)范,在保證學校功能合理布置的前提下,改擴建后的老舊校區(qū)要求滿足各區(qū)最新規(guī)范,這也成為改擴建的重點。[4]
2.4.1 提升宏觀指標
在中小學改擴建滿足學位擴容的前提下,深圳各區(qū)的提升指引在深標的基礎上首先提升了整體校園的的班級建設規(guī)模、總建筑面積、生均建筑面積等。
在規(guī)模提升上,深圳近三年中小學改擴建時只有極少案例擴大校園用地,絕大多數校園用地不變,且改擴建前的用地面積平均值和總建筑面積平均值逐年增加,說明隨著深圳中小學改擴建的深入,越來越多規(guī)模較大的中小學,原址用地寬松的老舊中小學也逐步加入。(圖7a)
在新增建筑面積上,改擴建后的新增建筑面積平均值三年變化稍有曲伏,但整體呈現走低趨勢。容積率平均值逐年降低,說明改擴建開始注重對原有建筑的改造、擴建。(圖7b、圖7c)
在生均建筑面積上,深圳各區(qū)區(qū)標中小學的生均建筑面積在深標基礎上都有較大提升,如南山區(qū)、寶安區(qū)在小學、九年一貫制、初中和高中的生均建筑面積遠高于深標。
2.4.2提升房間指標
在中小學改擴建中,具體房間指標的提升是改擴建提升的第二步,在滿足深標的基礎上,各區(qū)提升標準對大部分具體功能房間的面積有提升需求。如圖8所示,部分區(qū)的教輔用房、食堂、公共用房、地下室、停車位等功能空間面積在深標基礎上有較大增幅。由于龍華區(qū)和羅湖區(qū)學位壓力較大,故減少宿舍指標,在有限的用地面積和建筑面積指標內,盡可能提升其他功能房間指標。(圖8)
2.4.3拓展學習空間
在深圳各區(qū)的提升指引中提出,學校設計應重視提高空間利用率,多功能廳、圖書館、科學教室等空間宜通過一室多用、靈活隔斷等方式實現功能空間共享等[5]。在學習空間拓展方面設計方法包括:一室多用、空間的靈活開放與復合、構建學習社區(qū)、預留空間。(圖9)
(1)一室多用:學習空間與休閑空間或不同學科之間不再相互獨立,兩者在應對不同人群或不同活動時,功能和性質可發(fā)生改變,如體育館大空間可用來講座功能等;
(2)空間的靈活開放與復合:教學空間不再固定,教室隔墻可分可合,如相鄰的機動教室采用靈活可動隔墻時,可合并為合班教室;
(3)構建學習社區(qū):學習社區(qū)指由幾個教室(教學空間)加一個公共空間而構成:①不同班級構成學習社區(qū),此模式適用于小學階段;②按照學科群構成學習社區(qū),此模式適合中學;
(4)預留空間:拓寬走廊、架空空間等,為未來的活動空間預留場地。
2.3.4提升校園環(huán)境品質
關于校園環(huán)境品質的提升,深圳各區(qū)的提升指引指出應關注教室室內及室外環(huán)境品質的提升,具體方面可細分為:(圖10) [6]
1)增加收納容量:對老舊教室進行改造,增加教室室內存儲空間等;
2)拓展開放空間:拓展校園原先緊張的活動空間,為學生提供更寬敞明亮的活動場地;
3)優(yōu)化校園立面:在宏觀層面考慮新舊建筑立面的和諧統(tǒng)一問題,在微觀層面具體優(yōu)化舊建筑立面。
3. "深圳近三年改擴建中小學的策略
本文從以上案例中選取部分典型改擴建中小學案例(以下簡稱“典型案例”,部分案例仍在建設中未落地)進行分析,并結合上文四個提升內容歸納得出,近三年中小學改擴建策略分為五種:功能置換、流線重組、空間整合、立面重塑、社區(qū)共享。其中最常使用的策略為立面重塑、社區(qū)共享、流線重組,說明在中小學改擴建過程中,新校與老校的立面優(yōu)化、校園與社區(qū)的關系,改造后功能流線等問題越來越被重視。
3.1 "功能置換
針對典型案例的歸納顯示,有1/3的學校涉及功能置換,“置”是給既定空間植入新功能與新可能,“換”是對校園各功能的梳理與調配,其目的是激活冗余功能空間,拓展教學功能,提升空間復合利用率。如表3所示可分為三類:
(1)保留建筑置換到新建建筑:當保留建筑的內部功能所占面積受限時,可置換到新建建筑內部更大的空間,以滿足房間面積指標提升要求;[7]
(2)保留建筑內部互相置換:保留建筑不同位置的內部功能互相置換,將面積不夠的功能置換到大空間,同時多個教室與公共空間形成教學組團,構建學習社區(qū);
(3)新建建筑騰挪置換到保留建筑:在有限的校園空間內,將新建建筑功能暫時騰挪置換到保留建筑內,同時保證對新建建筑場地的持續(xù)施工,實現不間斷教學。
3.2 "流線重組
針對典型案例的歸納顯示,中小學改擴建中涉及到流線重組的案例數量高達11個,其中2個案例只需組織新建建筑和整體校園流線,原有建筑流線幾乎不發(fā)生變動,僅為了提升校園的宏觀指標及規(guī)模;新舊流線都需重組的案例數量高達9個,重新釋放打造了校園內部活動空間[8] 。如表4所示:
(1)當保留的原有建筑其功能較為完整時,內部無需重組流線,但增加新建或擴建部分后,整體校園規(guī)模提升,所以依舊需要組織流線[9]。
(2)在改擴建過程中,為了提高公共空間的可達性,新舊流線出現重疊或交叉時,通常通過連廊重新組織流線,在新舊建筑的交接處通會形成核心功能或交通空間,這些功能空間不僅流線通暢,滿足日常教學活動,且可一室多用,實現一廳多功能;
在改擴建過程中,為實現提高公共空間的可達性,需對整體校園內部流線重新塑造,分為保留建筑與新建建筑都需重組流線、僅新建建筑重新組織流線原有建筑內部流線維持原狀兩種情況。
3.3 "空間整合
空間整合指在對舊建筑原有空間高度利用的前提下,將新舊空間融為一體。針對典型案例的歸納顯示,17%的學校在改擴建后新舊建筑較為獨立,83%的學校需要對改擴建后的空間進行整合,其中空間整合分為三種[10]:拆分、插入、整合(表5)。
(1)拆分:當保留建筑內部某功能的總面積指標不滿足深圳新《區(qū)提升指引》時,將其進行空間拆分。一部分功能空間仍置于保留建筑內,另一部分功能空間放置于新建建筑內進行空間擴容,從而提升其功能面積指標;[11]
(2)插入:可通過在某層插入新的房間實現功能擴容。當保留建筑內部某功能的單間面積不滿足深圳新《區(qū)提升指引》,可通過打斷房間隔墻等方式擴大原有功能的單間面積指標,與此同時剩余空間插入小功能空間,可構建功能復合的學習社區(qū)。
(3)整合:部分學校改擴建時,將操場抬升至二層,可釋放操場板下空間,實現功能擴容,同時提升操場外環(huán)境品質;其次將原有建筑與新建建筑的首層空間互相整合打通,形成整體的板下功能空間,實現板上部分獨立、板下部分互聯(lián);
為提升空間內部利用率,使空間更加靈活復合,可通過空間整合方式重新整理新舊空間,可分為拆分、插入地下整合等,不僅滿足最新區(qū)標的功能空間面積指標,而且大大提升了室內空間品質。
3.4 "立面重塑
針對典型案例的歸納顯示,在宏觀層面,立面重塑分為三種:全新設計、向舊靠攏、新舊融合。其中,在宏觀層面:
(1)全新設計指新建筑立面風格不參考舊建筑風格,可將其視為新建學校重新設計其立面風格;
(2)向舊靠攏指新建筑的整體立面風格向舊建筑靠近,存留原始特色;
(3)新舊融合指新舊校園的立面風格整體統(tǒng)一,同時可在校園與社區(qū)的交界處,新建一些公共空間設施,從而使學校和城市建立新的關系。
在微觀層面,立面重塑可細分為三種:節(jié)點類型改造、物理性能完善、優(yōu)化立體綠化。如表6所示:
(1)節(jié)點類型改造:校園節(jié)點包括屋頂、樓梯、二層步行廊道、入口等。
(2)物理性能完善:煥新立面時,考慮外墻面設備的安裝位置和遮陽板設計。
(3)優(yōu)化立體綠化:通過優(yōu)化立體綠化實現校園環(huán)境品質的提升,且能提供更多的生態(tài)效益。
在宏觀層面上,新舊校園立面的和諧與統(tǒng)一問題急需解決。近三年,采取新舊融合方式煥新校園立面已成為主要手法,表明對舊校園立面的改善刻不容緩。在微觀層面上,對立面物理性能的完善、優(yōu)化校園立體綠化也很關鍵??傮w而言,通過立面宏觀層面和微觀層面上的雙重煥新,可提升校園的多元品質,并創(chuàng)造出更具吸引力和宜居性的學習環(huán)境。
3.5 "社區(qū)共享
針對典型案例歸納得出:社區(qū)共享策略可分為向社區(qū)形成開放入口、注入社區(qū)內部流線和實現功能社區(qū)共享三種。首先,校園向社區(qū)形成開放入口是社區(qū)共享的基礎,[12]如通過公共廣場、沿校園周邊向校園開放。其次,通過向社區(qū)開放的入口,在校園內部注入社區(qū)的公共流線,不僅疏通了校園的內部交通,也加強了附近社區(qū)居民的通達性。最后,通過社區(qū)入口和社區(qū)路線,在校園公共層為社區(qū)設置向公眾可打開的功能,如體育館、多功能廳等,為周邊居民提供活動空間。如表7所示[13]:
4. 趨勢與展望
本文通過對深圳市近年典型中小學校改擴建案例的調查研究,分析得出深圳近年改擴建的目的首先是緩解學位壓力,其次改擴建提升內容重點關注宏觀指標的提升、房間指標的提升、學習空間的拓展和校園環(huán)境品質的提升[14]。基于案例分析研究得出在改擴建過程中,首先,為了滿足深圳各區(qū)相比深標提升的指標要求,通過新舊校舍的功能置換和空間整合的方式重新整理新舊空間,不僅提升了功能空間面積的指標,而且大大提升了室內空間品質,功能空間更加靈活開放。其次通過重新塑造校園的內部流線,不僅使空間的利用率最大化,也提高了公共空間的可達性。此外,為了提升校園整體外立面品質,隨著改擴建逐漸深入到年份久遠的老舊校區(qū),可通過粉刷立面、新增百葉和遮陽構架,以及增加立面上的垂直綠化和綠化花池等方式提升校園環(huán)境,使校園整體趨向綠色化、垂直化、復合化。在對老舊校舍完善功能、流線、空間和立面后,考慮向社區(qū)打開,形成校舍共享。
在深圳“未來學?!痹O計中,學位缺口依舊較大,隨著教育理念的飛速轉變,可用來新建的土地越來越少,改擴建中小學已是“未來學校”的一大趨勢。在未來,深圳中小學改擴建將繼續(xù)保持從原關內向原關外發(fā)展的動向,改擴建部分所占比重逐漸變大、全新建部分所占比重逐漸變小,部分拆除保留建筑和局部增加新建建筑的組合模式已然成為最新的態(tài)勢。通過關注整體校園的內部功能、流線設計、空間品質、立面優(yōu)化、社區(qū)共享滿足深圳各區(qū)提升指引下的具體指標 [15],提升校園內外環(huán)境。
另外,未來的改擴建中小學將更注重環(huán)保和可持續(xù)性,將大量采用綠色材料和新能源,使校園整體趨向綠色化。此外,通過綠色化的改擴建,未來學校還可成為社區(qū)的綠色示范項目,鼓勵社區(qū)居民關注環(huán)境保護,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同時,大量的可再利用材料也為改擴建中小學的未來發(fā)展預留了更多可能。
此外,隨著AI的發(fā)展,未來學??梢钥紤]利用AI技術進行智能化管理和教學。通過引入智能教學系統(tǒng)和虛擬現實技術,學生可以獲得更加豐富多樣的學習資源和互動體驗,提高學習效率和教學質量。對于已進行改擴建的中小學校,可以考慮使用AI技術優(yōu)化校園資源的利用和管理,通過分析學生人行流線和使用情況,合理規(guī)劃校園的活動場地和空間。此外,AI還可幫助學校預測未來的需求,提前做好準備,避免資源浪費。
總的來說,未來的中小學改擴建將更注重環(huán)保,同時更加智能化,需要克服各種挑戰(zhàn),確保技術的合理應用和教育的公平性。
注釋:
1“原關內”指特區(qū)管理線以內的地區(qū),包括南山區(qū)、福田區(qū)、羅湖區(qū)、鹽田區(qū)
2 "詳見中國城市規(guī)劃學會城鄉(xiāng)治理與政策研究學術委員會2021年學術年會上鄒兵的主旨報告《深圳存量規(guī)劃的實踐及其對城市更新行動的啟示》
3《XX區(qū)普通中小學校建設標準提升指引》,深圳各區(qū)教育局
4《深圳市普通中小學校建設標準指引》,深圳市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深圳市教育局,2016
5“原關外”指特區(qū)管理線以外的地區(qū),包括龍崗區(qū)、龍華區(qū)、寶安區(qū)、光明區(qū)、坪山區(qū)、大鵬新區(qū)
6 "普教指普通教室
7 "由于部分案例的數據未必非常詳盡完整,因此以下分析是基于其中部分有效數據樣本進行歸納
8 "專教指專業(yè)教室
9 "改擴前的舊流線:改擴建前原有建筑的內部流線
改擴后的舊流線:改擴建后原有建筑的內部流線
參考文獻:
[1]閆秋月. 從深圳“福田新校園行動計劃”出發(fā)看當今中小學建筑公共空間設計[D].昆明理工大學,2021.DOI:10.27200/d.cnki.gkmlu.2021.000558.(期刊文章)
[2]屈小羽. 舊建筑改擴建中連接部分的設計研究[D].清華大學,2006.
[3]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未來學校實驗室.中國未來學校白皮書.2016(11)
[4]劉建輝,林婉珠,歐陽穎姍,潘超勁.校園綜合體,教育微城市——以深圳市龍崗區(qū)石芽嶺學校改擴建工程方案設計為例[J].城市建筑,2021,18(02):146-148.DOI:10.19892/j.cnki.csjz.2021.02.41.
[5]李曙婷,李志民,周昆,張婧.適應素質教育發(fā)展的中小學建筑空間模式研究[J].建筑學報, 2008(08):76-80.
[6]鐘中,蘇笑悅.深圳中小學建筑環(huán)境適應性設計策略研究[J].南方建筑, 2017(03):76-83.
[7]高磊.中小學校園改擴建設計過程中的思考[J].建筑設計管理, 2016, 33(06): 34-36.
[8]徐金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附屬中小學教學樓改擴建設計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6.DOI:10.27393/d.cnki.gxazu.2016.000151.
[9]鄒廣天,賀慧.環(huán)境行為心理學研究與應用[J].新建筑,2022,No.202(03):1.
[10]鐘中,李嘉欣.“用地集約型”中小學建筑設計研究——以深圳近三年中小學方案為例[J].住區(qū),2019(06):130-140.
[11]虞春隆,吳國波,黨纖纖.與城市互動的博物館公共空間設計策略——以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改擴建為例[J].新建筑,2020(06):70-73.
[12]彭雷,范文奕,靳世濤.促進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大學校園學習環(huán)境要素分析——基于兩所創(chuàng)新研究型大學校園空間規(guī)劃的案例研究[J].新建筑,2022,No.205(06):98-103.
[13]張頎,鄭寧.當代國外博物館建筑改擴建手法及更新趨向初探[J].世界建筑,2006(05):36-40.DOI:10.16414/j.wa.2006.05.007.
[14]鐘中.“城市型小學”建筑創(chuàng)作的“平衡”之道——深圳實驗學校小學部(重建)設計[J].建筑學報,2009(02):96-99.
[15]朱永新.未來學校:重新定義教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
圖表來源:
圖1作者自繪
圖2來源于深圳新聞網
圖3來源于中國未來學校白皮書
圖4 -圖9作者自繪
表2作者自繪
表1、表3-8圖片來源于谷德設計網、archdaily、有方等資源網站,由作者整理繪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