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230名開國將軍組成合唱團合唱《我們一定要把勝利的旗幟插到臺灣》。將軍們從槍林彈雨中走來,歷經風雨放聲歌唱,鏗鏘誓言久久回蕩。
自發(fā)組建合唱團
1958年10月,位于北京頤和園附近的解放軍高等軍事學院百余名將軍學員在該學院政委李志民上將的帶領下前往南方參觀。將軍們一路情緒激揚,高唱軍歌。有人就建議組建一支合唱隊,爭取參加1959年全軍第二屆文藝匯演演出。1958年12月5日,高等軍事學院成立了將軍合唱團,副院長唐延杰中將為團長,政委李志民上將為指揮。當時合唱團有團員87人。
1959年6月1日,合唱團在北京體育館參加了全軍第二屆文藝匯演的開幕式,演出獲得圓滿成功。周總理得知這個消息后非常高興,親自安排合唱團6月22日到中南海為中央首長們進行匯報演出。這次演出后,周總理與大家握手,讓大家做好準備參加國慶十周年的文藝晚會。在周總理的關懷下,合唱團團員發(fā)展到230人。在這次演出中,周總理發(fā)現(xiàn),當時演出流程里的報幕員個子比較矮,若要在新落成的人民大會堂舞臺上演出,這個情況會更突出。他就想起了在總政文工團工作,個子高高、又能以中英文報幕的周如雁。而周如雁此時正因在“反右”中被錯劃,到北大荒勞動去了。為了搞好將軍合唱團的演出,周總理一封電報將在北大荒的她調回了北京,參加國慶十周年晚會報幕工作。
大會堂精彩演唱
報幕員有了,將軍們的演唱水平怎么樣呢?據(jù)后人回憶,1958年底將軍業(yè)余合唱團的班子是組起來了,但要達到能演出的水平還遠遠不夠。我軍音樂教員謝承培奉命到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等軍事學院報到后,便每周利用兩個晚上休息的時間,給將軍們輔導聲樂。將軍們早年參軍打仗,不少同志五音不全,唱歌跑調時有發(fā)生,而且連節(jié)拍也不會打。各位同志合唱時也不注意配合,有的唱得高,有的唱得低。面臨此種困難,讓謝承培感動的是,沒有一位將軍打退堂鼓。所有將軍都在背后狠下功夫練習,放低身段,以一名普通士兵、一名學生的身份,從認識樂譜開始,一個音符一個音符地練,一遍一遍地唱。
經過一段時間的刻苦努力,這支將軍業(yè)余合唱團終于到了能上“戰(zhàn)場”的時候了。1959年6月1日,第二屆全軍文藝匯演在北京工人體育館開幕,共有21支專業(yè)文藝隊和16支業(yè)余演出隊5600多人參加。將軍們所組成的“將軍業(yè)余合唱團”上臺進行了首演。他們的演出毫無疑問獲得了成功。
1959年10月3日晚,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國慶十周年文藝晚會。整個會場燈火輝煌,座無虛席,不僅有毛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還有來自首都各界代表共計1.7萬余名觀眾。230名開國上將、中將、少將,身著禮服、佩戴勛章,成5列站在舞臺的大紅旗背景前。其間還有個小插曲,因當時全軍女校官并不多,找到合身的女校官禮服很難,于是周如雁就穿著一件男校官禮服上臺去報幕了。當時周如雁用銀鈴般的聲音報出:“軍歌合唱,演唱者——將軍業(yè)余合唱團。”歌唱家李雙江曾經回憶,他那時還是個在將軍后面舉紅旗的學員。隨著李志民上將的雙臂緩緩升起,將軍們開始了演唱。這場演出中,將軍們唱響了《紅軍紀律歌》《在太行山上》《我是一個兵》和《我們一定要把勝利的旗幟插到臺灣》。每首歌畢,全場都響起雷鳴般的掌聲。
無法超越的經典
參加合唱團的230名開國將軍中,光是開國上將就有48位。需要指出的是,截止到1958年,加上補授上將軍銜在內的將軍有57位,合唱團參加者占到了絕大多數(shù)。他們每個人都是能夠獨當一面的百戰(zhàn)將領。
很多人會問,后來這支合唱團哪里去了?為此,曾有人向李志民老將軍詢問合唱團國慶演出后的情況。原來,隨著慶?;顒雍蛯④妭冊诟叩溶娛聦W院學習的結束,合唱團便自動解散了。因此,1959年八一電影制片廠為將軍合唱團攝制的彩色紀錄片,便成了這個合唱團最后的影像資料。值得一提的是,該紀錄片曾在國內外公映多次,受到了廣大觀眾喜愛。將軍業(yè)余合唱團的演出,無論演出樣式還是曲目選擇,都成為我軍歷史上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如今它已被公認為無法超越的經典,這也是將軍合唱團話題至今仍經久不衰的原因。
(摘自《兵器》 周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