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shè)你住在風景如畫的高檔小區(qū),每家每戶的樹籬、草坪都是精修細剪過的,新刷的柵欄光潔白亮,房產(chǎn)代理人從不擔心這里的房子會賣不出去,甚至還有人排隊等著買入。
有一天,當?shù)氐牡缆方煌ò踩瘑T會找上門來,問你是否同意將一塊寫著“謹慎駕駛”的宣傳牌(1.8米長、0.9米寬)插到你家門前的草坪上,以此作為對“經(jīng)過小區(qū)請謹慎駕駛”活動的支持;另外,他們還向你保證,工作人員會來挖插牌子的洞,不用你操心。那么,你是不是真的就不操心了?非也。
你覺得多少人會同意這樣的請求呢?根據(jù)社會心理學家喬納森·弗里德曼和斯科特·弗雷澤的實驗,在上述情境中,只有17%的住戶會同意這個要求。但是,在實驗條件中增設(shè)一個小步驟,同意請求的住戶比例竟然上升到了76%。這個步驟是什么呢?它對于增強說服力又有什么啟示呢?
在另外一個實驗情形中,研究助理們提前兩周到另一批住戶家中,詢問他們是否愿意在窗戶上張貼一個面積很小的標識,上面寫著“安全駕駛”。面對這個微不足道的要求,幾乎所有的住戶都答應(yīng)了。
兩周之后,研究人員再次上門,提出了上文中那個更麻煩的請求,也就是將一個超大型的宣傳板插到草坪上——這當然會影響美觀,但是大部分的住戶同意了。
這個策略被研究人員稱為“得寸進尺法”。其實,生活中的許多事情都適用此法。
(摘自《讀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