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越晴
自幼我便喜愛畫畫,偶然一次接觸到國畫,便如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我尤為鐘愛國畫里的山水畫,一開始懵懂不知,只覺點墨渲染空靈曼妙,后經(jīng)深入學習才覺山水畫里的文化是泱泱中華文明江流中的一湍清流,奔騰不息。
提筆,蘸墨。此刻,我臨摹的正是展子虔的《游春圖》。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在春日的山野間,人們踏青游玩。湖邊一條曲折的小徑,蜿蜒到幽靜青翠的山谷。人們或騎馬,或步行。湖面波光粼粼,有人在湖中劃船,樂不思蜀。
我用中鋒蘸飽墨汁,先勾勒出群山連綿的輪廓,再添加皺褶體現(xiàn)山的巍峨之意,然后用石青、石綠填入山峰。近處的山峰用較為深的綠色,體現(xiàn)春日樹木郁郁蔥蔥;遠處群山則用微淡的青綠色,體現(xiàn)青翠綿延之意。加以近大遠小、近實遠虛的構圖凸顯畫面貼近現(xiàn)實生活。
在繪畫的過程中,我仿佛置身于偌大的山野間,感覺清潤入肺的潮濕空氣在我肺腑間環(huán)繞。清脆銀鈴一般的鳥鳴在山中回響,恍如詩中所述“鳥鳴山更幽”那般。微風起,云卷舒,山腳下,水隨微風被激起絲絲漣漪,波光瀲滟,金色的光芒如細細的針線在水中穿梭游動。波瀾起,意未平。盡管身在書房,心卻在那空靈寂靜的山谷間流連忘返。
山水畫中話文化,在于用“皴、擦、點、染”描繪出一幅使人身臨其境的水天相接圖。
再觀山水畫,不僅賞其精妙絕倫的高超技法,更在于觀其獨特的文化內(nèi)涵。古代山水畫的更迭,到隋代出現(xiàn)了較大的轉變,而《游春圖》正是獨具匠心的一幅。從前的山水畫,主要以人為主,稱為“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人物幾乎占了整個畫面的大半部分,顯得遠近、層次不真實。而這幅畫中,作者把人物融入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溫潤地滲透給我們,毫不矯揉造作,而是清新靈動。
兩三點人物的筆墨,描繪出人們徜徉在綠意盎然的山野間,盡顯自由自在的快意。自然的宏大襯托著人類的渺小。我靜靜思索著其中蘊含的哲理,人不正是自然的一部分嗎?自然孕育了人類,而人類好似大自然乃至宇宙中的一粒塵埃。人類不能妄想主宰自然,人類一直在自然母親的懷抱中生長著。
如此,我更加認識到山水畫里的文化和智慧,更能感悟其中的道理,以及作者別出心裁的構想和哲思。
過了大約半個時辰,臨摹的《游春圖》終于畫好。后退一步,觀其全景,雖然筆畫還有些稚嫩,但我知道,我早已感受到畫中自然的生機與張力,品味出山水畫中豐饒的文化。
點評
由一開始接觸山水畫的懵懂,進而頓悟生感,情緒漸入佳境,筆在手中走,思緒在腦中游,最后落筆之時,不僅是完成了一幅畫作,更是經(jīng)過了一次超于身體之外的心智的游歷。作者構思成篇,不在停留于敘述一次臨摹山水畫經(jīng)歷的表面,也不在老生常談刻畫自己多么用功努力,更不在簡單且刻意地去抒發(fā)自己前后的成長轉變,而在于將大量筆墨揮灑在對臨摹畫作真正的理解,在于細致且多角度地分析畫面寫出真情實感,在于透過臨摹這一行為自然而然地連通古人,深刻體悟蘊藏在畫作里的文化內(nèi)涵。因此我們能夠從文中讀出作者與畫作的心心相印、息息相通,也就進一步讀出了作者的成長。同樣是寫一次繪畫的經(jīng)歷,本文在眾多同類型主題的習作中脫穎而出,作者別具匠心的構思及成熟的語言表達值得同學們細細品味。
(羽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