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光,左得奇,鐘 飛,侯克讓,鄭 中,張和平
(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西南電力設計院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21)
在土地資源緊張的情況下,要大規(guī)模發(fā)展光伏電站,就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土地資源,如湖泊、魚塘、地勢復雜的山地等,采用漁光互補、農(nóng)光互補、林光互補等形式,以使土地資源利用最大化[1-4]。
而傳統(tǒng)固定式支架受限于其安裝方式,在灘涂、魚塘及復雜山地區(qū)域難以運用,因此,能夠適應復雜地理環(huán)境的柔性光伏支架應運而生[5-6]。柔性光伏支架采用預應力鋼索承托光伏面板,通過端部的水平支撐構件平衡拉索水平力,并通過設置中部支架減小拉索跨度。
王雨[7]介紹了部分柔性光伏支架技術方案,提出了柔性支架技術方案、荷載計算及預應力張拉順序等方面的建議。牛斌[8]從單層和雙層懸索結構的基本受力特點出發(fā),分析了柔性支架在光伏發(fā)電工程中的應用,提出預應力的建立是索桁架獲得結構剛度和形狀穩(wěn)定性的必要措施。周杰[9]對山區(qū)地形下柔性支架預應力索進行了設計分析,并提供了一種計算主索與穩(wěn)定索的預張力范圍的方法。唐俊福[10]對比了三種水平力承載構件結構形式的受力特點,并研究了水平力承載構件與地面傾角的變化對結構力學行為的影響。
以上研究主要針對于預應力索、水平支撐等柔性支架結構構件[11-14],對于柔性光伏支架完整系統(tǒng)整體性研究,尤其是系統(tǒng)整體關鍵參數(shù)、可靠性與經(jīng)濟性相適應等研究尚處空白。本文鑒于現(xiàn)有柔性支架研究現(xiàn)狀,對包括索布置、梁布置、柱布置以及其他支撐布置的各類柔性支架布置形式進行歸類整理,同時對比分析各類柔性支架布置形式以及跨度和跨數(shù)的合理性及經(jīng)濟性,提出建議取值方案。
柔性光伏支架結構體系分為2個部分 :柔性系統(tǒng)和支架系統(tǒng)。柔性系統(tǒng)由預應力主索、穩(wěn)定索、防風索、組件固定夾具、三角錐或四角錐、光伏組件等構成;支架系統(tǒng)由基礎(包括獨立基礎、樁基礎、錨桿基礎)、鋼立柱、鋼梁、支撐體系(包括斜拉索、斜支撐)等構成,如圖1所示。
圖1 柔性支架構件圖
當柔性支架跨度較大或承受的荷載增大時,主索跨中位移以及撓度也會相應增大,若只提高索的預拉力來消除位移及撓度增大的影響,當預拉力增大到一定值時,將會超過索的承載力,在此類情況下,應設置穩(wěn)定索以及防風索,有條件時可利用鋼桁架替代防風索。
索—梁形式即將索與梁直接相連,梁通長布置,此種布置形式的力傳導方式為索拉力→鋼橫梁→鋼立柱→支撐。
1.2.1 小跨度柔性支架索—梁形式
當柔性支架跨度較小(通常L≤30 m)時,設置2道主索即可滿足強度、撓度等設計要求,此種布置方式中,橫梁在跨距內(nèi)承擔了多道索的拉力,而單根索的拉力可達到100 kN左右,故橫梁的耗鋼量在整個支架結構中占據(jù)較大的比例。由于柱間支撐和斜支撐的布置,索的水平力主要由支撐構件承擔,鋼立柱幾乎不受水平力作用,但是柱底、斜支撐底部將會有較大的反力,在一些地質(zhì)條件不良的區(qū)域,基礎設計可能存在較大的困難。
柔性光伏支架一般有四種端部支撐形式[10],分別為斜拉桿、鋼斜柱、八字形鋼斜柱以及斜拉索。其中,斜拉桿與斜拉索為受拉構件,鋼斜柱為受壓構件,八字形鋼斜柱的兩斜柱內(nèi)力等大反向,在數(shù)值上等于斜拉桿、斜拉索或鋼斜柱的一半,應根據(jù)場地地質(zhì)特點選用合適的水平支撐體系。
連續(xù)多跨支架分為端榀支架與中榀支架如圖2所示,通過設置中榀支架減小預應力拉索拉力。
圖2 小跨度連續(xù)多跨索—梁形式
中榀鋼橫梁對索的支承方式通常為滑動支承,即索在中間支座時不斷開,而是一整條索連續(xù)搭接過去,使鋼橫梁不承擔索軸向拉力荷載作用。在此條件下,鋼梁的受力包括構件重量、風載及雪載,這些荷載相對于索拉力很小,較小的型鋼尺寸即可滿足工程需要,故中榀支架的鋼材耗量會較端部顯著下降。
1.2.2 大跨度柔性支架索—梁形式
當柔性支架跨度L≥30 m時,設置2道主索難以滿足跨中撓度要求,如果增大預緊力以滿足撓度需要,則會超過索力設計值;同時,由于索結構較柔,跨度較大時,風致振動作用較為顯著,需要設置防風體系。
大跨度索—梁形式柔性支架如圖3所示,圖3(a)中在支架的橫向單排設置2道主索、1道穩(wěn)定索以及三角錐,穩(wěn)定索的設置可以減小索跨中撓度并可分擔部分主索拉力;在支架縱向設置防風索以減小風振作用,防風索端部可錨入地基亦可牽拉至兩端端柱,但牽拉至端柱時需要增大端柱截面。圖3(b)中以鋼桁架替代防風索,鋼桁架所用桿件為剛性桿,安裝完畢后不必進行牽拉。圖3(c)為大跨度索—梁形式連續(xù)多跨支架。
圖3 大跨度單跨索—梁形式
在大跨度柔性支架體系中,需要施加預緊力的索有主索以及穩(wěn)定索,根據(jù)實際工程,施加預緊力順序為:①先初步張拉主索,在主索上鋪設光伏組件,安裝完成后調(diào)整主索拉力達到預張力設計值;②進行穩(wěn)定索的張拉,以調(diào)整結構的整體撓度[9]??v向防風體系不再進行張拉。
索—柱形式即將索與柱直接或間接相連,多柱少梁,此種布置形式的力傳導方式為索拉力→鋼立柱→支撐或索拉力→支撐→鋼立柱。
1.3.1 小跨度柔性支架索—柱形式
小跨度單跨支架的索—柱形式如圖4所示,此種布置方式相較于索—梁形式,取消了鋼橫梁,增大了鋼柱的密度,同時減小了柱底與支撐底的反力,但是增加了基礎個數(shù)。索—柱形式的端部支撐形式主要為3種:斜拉索、鋼斜柱以及八字形鋼斜柱。
圖4 小跨度柔性支架索—梁形式
索—柱形式柔性支架中榀的支架形式類似于固定式單柱光伏支架,如圖5所示,構件包括鋼斜梁、斜撐桿、鋼立柱、支撐桿、拉桿(索),斜撐桿通過抱箍或焊接與鋼立柱相連,通過螺栓或焊接與鋼斜梁相連,鋼斜梁支承于鋼立柱與斜撐上,索支承于鋼斜梁上,每一排2根主索對應于一根鋼立柱。中榀支架對索的支承方式同樣為滑動支承,索在中間支座時不斷開,而采用連續(xù)搭接的方式,使支架不受預應力索軸向拉力作用。為減小鋼橫梁用量,應將支撐桿的作用點盡量靠近索與橫梁的交點。
1.3.2 大跨度柔性支架索—柱形式
與索—梁形式相同,通常當柔性支架跨度L≥30 m時,需要設置防風體系。大跨度索—柱形式柔性支架如圖6所示,索—柱形式大跨度支架端部支撐形式與小跨度相同,共3種,分別為鋼斜柱、八字形鋼斜柱以及斜拉索。
圖6 大跨度索—柱形式
在實際工程中,也可采用索—梁形式與索—柱形式相結合的布置方式,例如端榀采用索—梁形式,中榀采用索—柱形式,亦可端榀采用索—柱形式,中榀采用索—梁形式,支架的最終布置方式需根據(jù)場地條件、業(yè)主需要、經(jīng)濟性及安全性等因素綜合考慮。
在實際工程中,應根據(jù)工程實際需要選擇相應的布置形式。但是當一個工程項目有多種結構布置選擇時,應根據(jù)結構形式的經(jīng)濟性進行比選。
柔性支架的索—梁形式和索—柱形式由于結構布置形式不同,耗鋼量會有一定差異,本節(jié)針對一個具體案例對這兩種布置形式進行工程量比較。案例設計資料如下:
場地面積:80 m×125 m;框架設計高度:3 m;基本風壓w0:0.5 kPa;光伏面板尺寸:2 383 mm×1 303 mm,單板額定功率650 W,34.4 kg/塊;設計光伏面板傾角:20°;風載體型系數(shù):根據(jù)標準《光伏支架結構設計規(guī)程》取值,傾角20°時,風載整體體型系數(shù)μs1(風壓)為0.85,μs2(風吸)為-1.0;風振系數(shù):偏保守取為2.0;結構安全等級:三級,結構重要性系數(shù)取1.0。
對比方案主要為3個:索—梁布置形式、索—柱布置形式、索—梁與索—柱聯(lián)合布置形式,如圖7所示,計算軟件為sap2000。光伏板均橫向方式,每跨放置10塊,每排光伏板中心線間距為2.5 m,每橫排間距2.5 m,組件采用兩主索支承形式,在滿足撓度要求情況下不設置穩(wěn)定索和防風索。預應力取值:索預應力取值不應過大或過小。取值過大,則可能超過索容許應力或增大基頂反力導致基礎量過大,取值過小,則可能不滿足最大容許撓度要求。故設計時建議根據(jù)允許跨中撓度計算索預應力取值,此處根據(jù)計算取為20 kN。
圖7 75 m×120 m柔性支架設計方案
計算模型中,為正確模擬索構件的變形與受力,考慮了構件幾何非線性,并將索構件定義為只拉單元;在中間跨定義連接單元以模擬中榀支架對索的滑動支撐效果;每根主索承受荷載均換算為線荷載的形式施加;為準確施加索預緊力,利用程序中目標力在索的兩端進行施加。
索—梁布置形式恒載與風壓作用下的位移云圖,如圖8所示。單跨跨中最大位移為-0.65 m,滿足規(guī)范[15]L/20跨中垂度要求,此時主索軸力達到87 kN,選用φ15鋼絞線,極限破斷力為189 kN(抗拉強度1 570 MPa)[16],索力設計值為94.5 kN。在其他兩個方案中,由于荷載、主索跨度與主索截面大小均相同,結構最大位移與索—梁布置形式相差不大。在進行結構設計時,將各構件的最大應力比控制在0.8~0.9,避免各構件截面過大或過小。
圖8 恒載與風壓作用下位移云圖(索—梁布置形式)
以上3個方案的計算用鋼量見表1(序號1、2、3)所列,索—梁布置形式用鋼量最大,為64.47 t,其中鋼橫梁耗量占比達50%以上;索—梁與索—柱聯(lián)合布置形式次之,為39.26 t;索—柱布置形式最小,為26.28 t。方陣總裝機容量為650×10×3×49=955 500 W。故換算為每兆瓦用鋼量時,方案一工程量為67.47 t/MW,方案二工程量為41.09 t/MW,方案三工程量為27.50 t/MW。經(jīng)比較,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建議采用索—柱形式進行設計。
表1 各布置方案設計用鋼量
在大小相同的荷載作用下,當柔性支架跨度增大時,預應力索的跨中撓度相應增大,當跨度增大到一定值時,跨中垂度將會超過規(guī)范限值(L/15~L/20)[15],故需要設置穩(wěn)定索及防風索。雖增加了穩(wěn)定索及防風索,但跨度的增大會減少中榀支架的數(shù)量,故大跨度與小跨度柔性支架經(jīng)濟性不便直接比較。本節(jié)基于總長75 m的柔性支架,對比3種跨度的工程量,以評估柔性支架經(jīng)濟跨度。
對比方案為:75 m五跨支架方案、75 m三跨支架方案、75 m兩跨支架方案,如圖9所示,計算軟件為sap2000,結構布置形式均為索—柱形式。由于75 m兩跨支架方案在不設置防風體系時的位移較大,索拉力超過了規(guī)范限值,故需要增大索截面或增設防風體系,此處設置了穩(wěn)定索及防風索,根據(jù)實際施工情況,主索預緊力F應大于穩(wěn)定索預緊力f,現(xiàn)取f=F/2,F(xiàn)取為20 kN。
圖9 跨度比較模型
圖10為75 m兩跨支架方案的位移云圖,由于穩(wěn)定索的布置,索跨中撓度減小為0.985 m,滿足撓度要求;主索、穩(wěn)定索的最大拉力分別為90 kN、82 kN,均小于φ15鋼絞線拉力設計值189/2 kN。
圖10 75 m兩跨模型位移云圖
支架構件經(jīng)過截面設計,工程量見表1(序號4、5、6)所列。從以上3個跨度方案來看,75 m五跨方案耗鋼量為1.16 t,75 m三跨方案耗鋼量為1.07 t,75 m兩跨方案耗鋼量為1.61 t。在不設置穩(wěn)定索和防風索的情況下,支架耗鋼量隨著跨度的增大而少量減少,當跨度繼續(xù)增大到需要設置穩(wěn)定索和穩(wěn)定索時,支架耗鋼量顯著增加,柔性支架的最優(yōu)經(jīng)濟跨度應為需要設置穩(wěn)定索及防風索的臨界跨度。在工程設計時,若沒有跨度限值,可先計算出臨界跨度L0,實際設計跨度L可在L0基礎上偏安全地乘以縮減系數(shù)。
1)相同設計條件下,索—柱形式布置在經(jīng)濟上要優(yōu)于索—梁形式,因為不僅要除考慮梁受力強度外還需考慮索的連接,所以梁截面高度不會太小,梁的耗鋼量往往超過總耗量的50%以上。
2)當布置為小跨度時,只設置2道主索,無需設置穩(wěn)定索和抗風索即能滿足應力和變形的要求,此時結構簡單、施加的預應力小、施工周期短而且經(jīng)濟性好;當跨度較大時則需要設置穩(wěn)定索和抗風索,鋼構件增多,耗鋼量增加,但柱和基礎數(shù)量相應減少,經(jīng)濟性根據(jù)場地條件差異較大。
3)連續(xù)多跨布置較單跨經(jīng)濟性優(yōu),中間支架設計成搖擺柱,索在中間支柱處連續(xù),索外側設置斜拉索以平衡索拉力,以減少支架工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