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奕
陶淵明對今人意義何在?這并非一個不言自明的問題。
在早期歲月中,陶淵明被視為一個高尚的隱士。人們總是在談到隱逸這一特定話題時想到他。
稍后,他被承認為一個游離于主流美學趣味之外的、有獨特風格的詩人。
直到宋代,隨著新儒學興起,新的儒家士大夫登上歷史舞臺,他們開始把陶淵明推崇為人品、文品合一的典范,認為他作品中表現(xiàn)了高遠的志趣、高貴的品行,以及在遭遇困頓時依然曠達超邁的人生態(tài)度。與此同時,審美風尚悄然改變,淡逸、自然成為更高的美學品格。體現(xiàn)這種風格的陶淵明不再只是風格獨特的詩人,而是詩人中的詩人。
但是,到了當代,陶淵明和他受到的推崇遭遇了多重質(zhì)疑。有考證其生平,而質(zhì)疑其政治品格和農(nóng)耕態(tài)度的;有變換價值標準,認為陶淵明人品堪憂的;有試圖透過陶淵明作品文本的“縫罅”,窺破其偽飾和自我建構的;還有通過文本流動性的考察,認為他的形象更多出于后人建構的。這些反思大都為研究視角的拓展和方法的更新做出了貢獻。沒有反思和質(zhì)疑,就沒有學術的進步。當陶淵明作為研究對象時,他必須接受研究者全方位的審視,這是學術研究題中應有之義。而且,考慮到異文化的他者之眼,以及我們自己文化傳統(tǒng)的斷裂,舊有的價值標準和審美趣味失效,那么陶淵明受到質(zhì)疑,似乎又是不可避免的現(xiàn)象。只是單就研究者具體的考證和論證而言,我覺得已有的質(zhì)疑并不具備足夠的說服力,他們對陶淵明的許多評價也有失公允。
比如要考察陶淵明作品中的自述是否真實和真誠,找尋并透視其文本中的裂縫與齟齬就是一種基本而有效的方法。如果陶淵明有意利用文學創(chuàng)作來塑造一個希望展示給世人的理想形象,即他寫作的主要目的是涂飾自我、虛構自我而非呈現(xiàn)一個相對真實的自我,那這種涂飾和虛構一定是隨環(huán)境和情境變化而變化的,一定會出現(xiàn)前后不一致的情況;同時,偽飾終究有露出馬腳的時候,即便通天神狐,也會醉后露尾,沒有人能一貫偽飾而永遠不被識破。
因此,這種文學的內(nèi)部會充滿矛盾和裂痕,它無法構成一個具有內(nèi)在一致性的圓融整體。有時作者并非有意作偽,他只是一貫地討好他人,習慣性涂抹自己,但其深層意圖依然是迎合外在環(huán)境,是按照外在標準改造自己。
也就是說,當作者的深層意圖與表層意圖矛盾時,一定會在文本中留下痕跡?;谖膶W理論和文學史常識,我們知道多數(shù)作家的作品中多多少少都存在這樣的裂痕和齟齬,那么是不是所有作家作品都會如此,是否陶淵明的作品也必然如此呢?如果先有了這樣的預設,然后采用某種既定的方法套路,對文本作一些想象性解讀,是不難印證預設的。只是這時我們是在“發(fā)明”,而非真正“發(fā)現(xiàn)”裂痕和齟齬。
有名的文學家都是文字高手,他們作品中的裂痕常常并不那么顯眼,并非一望可見,加上古典文本還有語言和歷史的阻礙,發(fā)現(xiàn)深藏其中的縫罅并非易事,那如何才能真正有所發(fā)現(xiàn)?我覺得應遵循培植學力和文本優(yōu)先兩項基本原則。朱子主張以“虛心”的態(tài)度加上“精熟”的方法,去自然發(fā)現(xiàn)疑問處。他說:“某向時與朋友說讀書,也教他去思索,求所疑。近方見得,讀書只是且恁地虛心就上面熟讀,久之自有所得,亦自有疑處。蓋熟讀后,自有窒礙,不通處是自然有疑,方好較量。今若先去尋個疑,便不得?!保ā吨熳诱Z類》卷十一)這是文本優(yōu)先原則。而培植學力,至少需要通訓詁,識文例,并深入了解古人的語境,否則以今度古、以己度人,發(fā)現(xiàn)的往往不是文本的縫罅,而是自己的齟齬。
當我遵循以上原則重審陶淵明的作品時,并沒有看到研究者看到的裂痕和齟齬。相反,我覺得其作品體現(xiàn)了高度的內(nèi)在一致性,而且這種文本提供的內(nèi)在一致性與經(jīng)過考證的陶淵明的生平之間,同樣保持了極大的吻合度。所謂的矛盾只是今人因不了解歷史語境,或者誤讀文本而臆造的,是可以得到合理解釋的。如前所述,這種內(nèi)在外在一致性說明了作者是在用一種真誠的態(tài)度展示自我,而非涂飾自我。
當然,真誠并不等于絕對真實。世界上并不存在絕對真實的文本,無論是善意惡意的謊言,有心無心的記憶錯置,還是因見聞不周造成的記錄失實,以及文本流傳過程中的訛變,有無數(shù)的可能造成文本的失真,這同樣早已是今人的常識。偶然的失真如果是客觀原因造成的,那并不能成為否定主觀真誠的理由。因此,發(fā)現(xiàn)文本失真之處,并一一分析其原因,是研究的基礎工作。若稍有所得,就急著質(zhì)疑真誠,恐怕就有先入為主而過于“猴急”之嫌了。但無論如何,所有的質(zhì)疑提醒我們重新檢討的必要性,也為我們提供了新的思路。我的陶淵明研究首先基于理解陶淵明并探尋其意義的目的,同時也是為了對學界討論做出回應。
理解陶淵明——且不論這理解的深度和準確性——并不等于回答了陶淵明在今天的意義這一問題。二者的區(qū)分,就像文學批評家赫施對文本意思和意義的區(qū)分一樣,理解陶淵明是在解讀其文本的意思,而追問他的時代意義則是在探詢其文本意義。所謂意思,即文本所說的內(nèi)容,也包括作者的原初意圖,是文本在接受過程中相對穩(wěn)定的東西;而意義,則是文本的價值,是隨接受語境變化而變化的,因此開放而多元。
對意義的探尋,必然要從所處的時代出發(fā),從切身感到的愛與痛、苦悶和渴望出發(fā),才有可能提出真切的問題。人會永恒地感到愛與痛、苦悶和渴望,但不同的時代,給我們的愛與痛、苦悶和渴望又是不同的,這時切身感便至關重要。所謂意義,全要從這真切的感知出發(fā),才不會懸空無著。這種真切性不等于研究時的借古諷今、古為今用,而是說我們的發(fā)問和思考,我們的視角和取徑,應該源自我們,獨屬于我們。這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古典心性能否移植到現(xiàn)代世界中,實在大成問題。
如果采用伽達默爾闡釋學的眼光看,作者有作者的語境,后代闡釋者也有自己的視域,闡釋者與文本的遭逢,是古今之間、作者與闡釋者之間的“視域融合”。這時,理解陶淵明和追問其意義,就都處在同一個融合的過程中。而融合不等于重合,我們總是帶著自己的感知與問題去碰撞與融合的。邏輯上理解先于追問,事實上卻是追問—理解—追問的闡釋循環(huán)。那么,我為什么認知到并強調(diào)陶淵明的誠與真呢?是否因為我感受到彌天漫地的虛無氣息,是否因為我的心靈被禁錮,所以強烈渴望真實、真誠和心靈自由?
再次回到前面的問題,古典世界的真實、真誠和心靈自由在今天如何可能?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我對陶淵明生平細作考證,深層目的還是想知道陶淵明與周遭的環(huán)境究竟發(fā)生了什么樣的沖突,他又是如何應對的。在前者基礎上,我逐漸意識到陶淵明的應對既有根本之道,也有權宜之方。所謂權宜之方,是他自放于邊緣,同時與污濁人世和冷寂山林保持著距離,只想在兩造之間構建一片獨屬于自己的小天地。我用“邊境意識”來概括這種應對心態(tài),并由此審視陶淵明獨特的隱逸生涯和隱逸文學。相關研究放在了下編文學研究的第一節(jié)。
而所謂根本之道,則是我總結的“誠之以求真”的思想結構和人生實踐。陶淵明的人生和作品,道家影響和儒家影響都顯而易見,他思想的底色究竟是儒家還是道家,便眾說紛紜,迄無定論。我認為定性于一家,或者簡單視之為儒道調(diào)和都未真正把握陶淵明的思想結構。
陶淵明當然不是什么思想家,但他并非沒有思想的興趣,從他的作品看,他念茲在茲的是此生如何度過,人生如何才有意義。最后陶淵明用其一生成就了一種人生模式,而這種人生模式也可以視為一種思想的結構,即用儒者內(nèi)省不息敦行實踐的工夫來追求莊子所描述的“真”的、自然的境界,或者說是憑借道德意志以希企心靈的自由。陶淵明未必有系統(tǒng)的思想,但卻有自覺的心性追求和實踐。正是后者,使得千百年后的宋人對他心有戚戚,與他遙相應和。也可以說,在心性追求上,在“誠之以求真”的思想結構上,陶淵明遙啟了宋人。
但是他還能遙啟我們嗎?雖然通過研究,現(xiàn)在的我大概能理解陶淵明是如何解決他的人生問題的,但我依舊充滿困惑。陶淵明的清明、篤實、自在是基于古典倫理價值觀獲得的,這種人物的存在反過來證明古典價值觀可以支撐一個清明、篤實、自在的人生,這是我通過研究想證明的問題。
然而那個古典的世界早已崩塌,曾經(jīng)堅固的信念與道德的大廈早已化作煙云,旋即消散,彷徨在荒原、廢墟之上的我們將何依何據(jù)?失魂落魄、無所適從的我們又如何能有陶淵明的篤定呢?顯然,我們無法通過簡單仿效陶淵明而獲得同樣的人生。事實上,任何想通過簡單模仿古人來解決我們自身問題的做法,都是一種思想上的偷懶和行動上的逃避。古人不接受我們推諉的問題,也不為逃避者提供庇護的陰影。命運不允許逃避,不論命運中的人是否有勇氣直面。
同信念與道德大廈一起消失的,還有那個古典詩意的田園,還有人與自然的關系。陶淵明有一片田園供他歸去來,龜縮在水泥盒子里的現(xiàn)代人卻該歸向何處?何況田園的詩意面紗早在五四作家的筆下就已經(jīng)被徹底剝?nèi)?。桃花源的純善世界,從來都只存在于幻想之中。真實的農(nóng)村是未經(jīng)反思的淳樸與習焉不察的邪惡并存的“無知之谷”。同時,人與自然的關系已然徹底改變,并不是說到山水田園中住上一陣子就叫回歸自然。
現(xiàn)代人之為“現(xiàn)代”,異化是不可逃避的命運。我們的生存方式早已反自然,如欲返自然,首先意味著要反異化,這是陶淵明很少需要面對的問題。順著這個問題,我們更容易走向存在主義。
思想世界不同,生活世界不同,作為貴族士大夫的陶淵明的身份也迥異于我們,那么我們的審美又如何能與陶淵明以及后世士大夫相通呢?平淡自然、舍跡求象、獨取韻味的審美,其現(xiàn)代知音又究竟有多少?
當然,我們不能光看到現(xiàn)代與古代的斷裂,也應該想到人性的恒常不變。正是后者,讓人類之為人類,讓人類的歷史產(chǎn)生綿延感和重復感。這時,陶淵明的意義無疑能超越古今。比如他的清明與曠達,他對自我的執(zhí)著探尋,他于無路的人間走出一條獨屬于自己的精神之路,他自放于天地之外而執(zhí)著于人生之中的生命形態(tài),這些精神特質(zhì)和生活形態(tài)同樣也是今天的我們所渴望之物。雖然在今天這樣一個迥異的系統(tǒng)中實現(xiàn)它們顯然是個巨大的挑戰(zhàn),但陶淵明的存在至少昭示了實現(xiàn)的可能性,至于如何實現(xiàn),那就是局中人自己的事了。所以,這本小書是我探究陶淵明如何成就自我之書,也是我的困惑之書。畢竟,理解古人走過的路比探尋自己將走的路容易多了。
還想對本書的研究取徑贅述幾句。對我而言,能夠理解陶淵明,是因為人性恒長如一,而理解人,保持頭腦的清明與思路的開闊顯然比套用某種前沿理論實在、有效得多。
在我看來,不假思索地套用某種文學理論與不假思索地接受文學常識,在放棄思考這一點上,并無本質(zhì)不同。理論的作用在于挑戰(zhàn)常識、戳破習以為常的各種幻象,使文學研究不斷發(fā)展、變化。但稍微翻看中外各種文學理論史都會知道,今日的常識何嘗不是曾經(jīng)新鮮的甚至激進的理論,所以幻象之于理論也無異于幻象之于常識。無論古老常識還是前沿理論,都在揭示了部分真理的同時充滿更多謬誤。
真理的背面即謬誤,真實恒與虛幻相隨,這是人文世界的法則。我們當借助理論破除無明,復又時時回到文學以審視理論本身所蘊含的無明。也許蘇格拉底式的追問與思考,是最好的保持清明與開闊的方法。所以我既挑戰(zhàn)了太多的常識,也挑戰(zhàn)了很多理論;既汲取了理論刺破常識的力量,又繼承了常識與理論中我以為真實的那些部分。其目的,便是盡可能追求清明與開闊。當然,無明并不會因此與我告別,對此我無可奈何,只能徒然與之抗爭。
相對而言,借助理論較易,回到文學較難。掌握了各種文本分析工具,不等于能真正欣賞文學,也不等于能懂得文本字后與字外的意蘊。
文學的世界,就像我們的宇宙,可見的物質(zhì)之外,更充滿不可見的暗物質(zhì)。二十世紀的文學理論,尤其強調(diào)“意圖謬誤”的新批評派以及宣稱“作者死了”的羅蘭·巴特們,他們的眼光更多落在可見的物質(zhì)——文字上,哪怕他們強調(diào)文字的隱喻性,卻都忽略了不可見的暗物質(zhì)。就像暗物質(zhì)的粒子大概率不屬于物質(zhì)的粒子一樣,文字之外的意蘊也絕非僅僅是文字的隱喻,它包括了許多未曾言說,但與已言說者相互作用的意思。借用冰山比喻來看,水面下的冰山是文字的隱喻義,那承載冰山的海水,則是作者的生活世界、思想世界、情感世界和審美世界,同時也是讀者的生活世界、思想世界、情感世界和審美世界。無法直接觀測不等于暗物質(zhì)不存在,簡單說“意圖謬誤”“作者死了”,并不能抹殺這些歷史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存在。
回到文學,既意味著看到冰山的全貌,也意味著看到冰山是如何漂浮在大海之上,如何與所在的海域相互作用的。
我在本書中對陶淵明作品的解讀,便是同時在這兩方面用力。比如我試圖通過分析陶詩的節(jié)奏變化等修辭手段的運用來探究他的情感與精神狀態(tài),就是分析冰山與海洋互動關系的嘗試。
(摘自上海古籍出版社《誠與真:陶淵明考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