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閏梅
贛州市立醫(yī)院手術室,江西省贛州市 341000
術中壓力性損傷多因手術過程中持續(xù)受到壓力、摩擦力或剪切力的作用所致,常發(fā)生于術后72h內,可引發(fā)感染而危及生命[1]。術中壓力性損傷的預防已成為手術室皮膚管理的質量控制工作重點[2]。因此,如何有效評估術中壓力性損傷從而進行針對性的防范,對降低術中壓力性損傷的發(fā)生率十分必要。臨床常采用Braden量表評估壓力性損傷發(fā)生風險,包含對患者感覺能力、潮濕度、活動能力、移動能力、營養(yǎng)狀況、摩擦力和剪切力六項內容的評估,但Braden量表為國外翻譯引進,且對于手術患者的評估缺乏敏感性[3]。CORN術中壓力性損傷量表為高興蓮、郭莉經過系統的文獻檢索、專家函詢、國內多中心(7家三甲醫(yī)院)信效度檢驗構建,該量表能持續(xù)動態(tài)地評估術中壓力性損傷的高風險患者,為臨床及時干預提供了評估工具[4]?;诖?本研究旨在通過將Braden量表和CORN術中壓力性損傷量表運用于擬接受外科手術治療的患者中,進行術中壓力性損傷風險評估,對比兩種量表在手術室皮膚管理中對術中壓力性損傷的預測效能,以期為術中壓力性損傷的評估和預防提供指導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方案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并通過,前瞻性納入2022年8—12月我院收治的200例擬接受外科手術治療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患者及家屬知曉本研究,并已完成知情同意書簽署。納入標準:(1)符合手術指征,住院期間首次行外科手術治療;(2)住院時間超過24h;(3)手術麻醉方式均為全身麻醉;(4)認知功能正常,可配合完成本次研究。排除標準:(1)入院時已發(fā)生壓力性損傷;(2)伴有皮膚性疾病;(3)既往有燒傷病史;(4)凝血功能障礙;(5)治療期間發(fā)生轉科、轉院、病死。200例患者中男82例,女118例;年齡35~69歲,平均年齡(51.85±8.26)歲;手術時間160~219min,平均手術時間(184.37±20.59)min;基礎疾病:無基礎疾病134例,合并高血壓38例,合并糖尿病22例,既有高血壓又有糖尿病6例。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1)CORN術中壓力性損傷量表[4]:量表主要由術前壓力性損傷危險因素評估、術中壓力性損傷危險因素評估2個維度組成。術前根據麻醉分級、體重指數、受壓部位皮膚狀態(tài)、術前肢體活動、預計手術時間和糖尿病6個風險因素評分,每項評分為1~4分,總分為24分,評分<9分為低風險、9~14分為中風險、評分>14分為高風險;術中根據體溫下降因素、手術出血量、術中壓力及剪切力改變、實際手術時間4個風險因素評分,每項評分為1~4分,總分為16分。評分<8分為低風險、8~12分為中風險、評分>12分為高風險。評分高,則發(fā)生術中壓力性損傷風險高。(2)Braden量表[5]:量表由感覺、潮濕、營養(yǎng)、活動能力、移動能力、摩擦力及剪切力6個維度組成,其中摩擦力及剪切力評分采用3分制,另外5個維度評分采用4分制??偡?3分,評分>18分無術中壓力性損傷風險,15~18分為低風險,13~14分為中風險,10~12分為高風險,評分≤9分為極高風險,評分低,則發(fā)生術中壓力性損傷風險高。
1.2.2 資料收集。研究開始前統一對評估者進行培訓、考核,逐條詳細解讀Braden量表和CORN術中壓力性損傷量表相關內容,從而保證結果判讀的一致性。采用雙盲法,由2名評估者分別于術前(患者接至手術室后)、術中(手術結束離開手術室前)使用Braden量表、CORN術中壓力性損傷量表獨立評估同1例患者,彼此之間不見面不交流,記錄患者的一般資料、量表評分、量表評估用時及皮膚檢查結果。評估完成后評估者需及時回收并檢查各量表資料的完成情況,以保證各量表資料的填寫質量,同時對資料內容需嚴格保密。手術前后認真檢查患者皮膚狀況,一旦發(fā)生術中壓力性損傷,詳細記錄術中(手術結束離開手術室之前)壓力性損傷特征,包括分類/分期、部位、組織類型、大小、顏色、傷口周圍情況、氣味及發(fā)生時間,并為患者采取術中壓力性損傷預防及處理措施。
1.2.3 術中壓力性損傷的判定。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追蹤觀察至術后72h,參照相關標準[6]對壓力性損傷的發(fā)生情況進行判定:1期為指壓不變白的紅斑,皮膚完整;2期為部分分層缺失伴真皮層暴露;3期為全皮層缺失;4期為全層皮膚和組織缺失;不可分期為全層皮膚和組織缺失,損傷程度被掩蓋;深部組織損傷為持續(xù)的指壓不變白,顏色為深紅、栗色或紫色,將上述情況視為發(fā)生術中壓力性損傷。
2.1 Braden量表、CORN術中壓力性損傷量表評估時間比較 CORN術中壓力性損傷量表術前、術中評估時間均短于Braden量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Braden量表、CORN術中壓力性損傷量表評估時間比較
2.2 術中壓力性損傷實際發(fā)生情況 200例行外科手術治療的患者中,發(fā)生術中壓力性損傷34例,占比17.00%;未發(fā)生術中壓力性損傷166例,占比83.00%。
2.3 發(fā)生與未發(fā)生術中壓力性損傷患者Braden、CORN評分比較 發(fā)生術中壓力性損傷患者術前及術中Braden量表評分均低于未發(fā)生術中壓力性損傷患者,而CORN評分均高于未發(fā)生術中壓力性損傷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發(fā)生術中壓力性損傷與未發(fā)生術中壓力性損傷患者Braden、CORN評分比較分)
2.4 Braden量表、CORN術中壓力性損傷量表評分對術中壓力性損傷的預測效能 將發(fā)生術中壓力性損傷作為狀態(tài)變量(1=發(fā)生,0=未發(fā)生),并將術前及術中Braden量表評分、CORN術中壓力性損傷量表評分作為檢驗變量,繪制ROC曲線,結果顯示,術前及術中Braden量表、CORN術中壓力性損傷量表評分預測術中壓力性損傷的AUC均>0.7,具有一定的預測效能,其中CORN術中壓力性損傷量表的預測效能最高。見表3、圖1。
圖1 術前及術中Braden量表、CORN術中壓力性損傷量表評分對術中壓力性損傷的預測ROC曲線
表3 Braden量表、CORN術中壓力性損傷量表評分對術中壓力性損傷的預測效能
手術患者因術中長時間處于被動體位,引起身體重心發(fā)生變化,易發(fā)生術中壓力性損傷,會加重患者病情,延長住院時間,增加病死風險[7]。本研究中,200例行外科手術治療的患者術中壓力性損傷發(fā)生率為17.00%。劉彥芳等[8]對396例手術患者術中壓力性損傷發(fā)生情況進行觀察,結果術中壓力性損傷發(fā)生率為16.92%,本研究結果與之相近。可見,手術患者術中壓力性損傷發(fā)生風險較高。為降低手術患者術中壓力性損傷發(fā)生風險,應用合理、有效的壓力性損傷量表進行術前風險評估、識別高危人群具有積極的臨床意義。Braden量表為臨床評估壓力性損傷風險的量表之一,是以經典壓瘡發(fā)生機理為構建依據,由6個被認為是壓瘡發(fā)生的最主要的危險因素組成,主要適用于內科及臥床患者,對于手術患者而言評估頻次及時間點缺乏統一標準,可能會導致漏診或誤診[9-10]。
CORN術中壓力性損傷量表主要由術前壓力性損傷危險因素評估、術中壓力性損傷危險因素評估2個維度組成,較為全面地涵蓋了手術前及手術過程中可能引起壓力性損傷的風險因素,有利于全面評估術中壓力性損傷發(fā)生風險[11]。本研究結果顯示,CORN術中壓力性損傷量表術前、術中評估時間均低于Braden量表,說明CORN術中壓力性損傷量表在手術室皮膚管理中評估用時短,方便快捷。分析原因在于,Braden量表評估術中壓力性損傷風險時,術前、術中均采用同一個量表,量表條目稍多,且量表中6個條目概念界定較為模糊,不利于評估者作出評估,導致評估時間增加[12-13]。而CORN術中壓力性損傷量表分為術前、術中2個評估量表,包含的條目少、概念清晰且客觀性強,利于評估者快速作出風險評估[14]。因此,CORN術中壓力性損傷量表在手術室皮膚管理中更為方便快捷。
本研究結果顯示,發(fā)生術中壓力性損傷與未發(fā)生術中壓力性損傷患者的術前及術中Braden量表評分、CORN術中壓力性損傷量表評分存在明顯差異,繪制ROC曲線觀察術前、術中Braden量表和CORN術中壓力性損傷量表評分對術中壓力性損傷的預測效能,結果發(fā)現CORN術中壓力性損傷量表對術中壓力性損傷發(fā)生風險的預測效能較好。分析原因在于,Braden量表為普適性量表,未考慮手術相關的風險因素,且于術中對患者進行術中壓力性損傷風險評估時,患者通常處于麻醉狀態(tài),感覺、活動能力、移動能力等維度評估受評估者主觀因素影響,因而Braden量表對術中壓力性損傷高風險患者識別能力有限,導致預測效能較低[15-16]。而CORN術中壓力性損傷量表術前、術中2個評估量表不僅包含壓力性損傷的內在風險因素(如體重指數、糖尿病等),還包含了手術患者術中的手術出血量、術中壓力及剪切力改變、實際手術時間等特有的風險因素,更加全面地評估術中壓力性損傷風險[17]。因此,CORN術中壓力性損傷量表整體預測效能較好,更適合手術患者術中壓力性損傷風險評估。
綜上所述,CORN術中壓力性損傷量表在手術室皮膚管理中對術中壓力性損傷發(fā)生風險的預測效能較好,且方便快捷。